“福、祿、壽、喜、財、吉”是中國人的六大吉語,寄託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和追求。尤其在春節期間,這六個字使用頻率最高,人見人愛。那麼它們的造字來歷你知道嗎?它們又有什麼不為人知的豐富內涵?
福的本義是雙手虔誠地捧著酒罈(酉)敬神(示)
福,會意兼形聲字。從河南殷圩出土的甲骨文(圖A)來看,“福”是雙手虔誠地捧著酒罈(酉)敬神(示)的形象,是用“手”、“酒”、“示”三個部分組合成的會意字,原是以酒敬神,祈求福備(萬事順遂)的意思。從上列甲骨文字形來看,它的左半部的上面是個“酉”字,是個盛酒的容器,實際上就是個“酒”字的初文。左下半部分是兩隻“手”(又),表示雙手捧著一個酒樽;它的右半部分是個“示”字,代表祖先的神主;整個字的意思是會意雙手捧著一樽酒在祖先的神主前祭獻,求得神主保佑。《說文解字》在解釋“福”字的意義時說“佑也”,“佑”就是賜福、保佑的意思。這個字發展到金文階段,有種種不同的形式,首先是該字的左右結構換了個位置,“示”由右移到左,而“畐”由左移到右,同時金文比甲骨文還省去了捧酒的兩隻“手”。如圖(B)的“福”,捧酒罈的雙手已經省掉了,酒罈樣子也變了;圖(C)的酒罈子大大訛變,並且已放到“示”的右旁來了;圖(D)在“酉”、“示”的上頭還加上房頂屋蓋,表示在家裡敬神祈福;圖(E)的訛變最大,“示”放到酒罈下面,兩邊平添了兩個背對背的人(這背對背的人就是“北”字),作為“福”字表音的聲符。到了秦代的小篆(圖F)階段,背對背的二人省去了,酒罈子竟訛變為“畐”(fù,讀副),於是“福”便成為以“示”表意以“畐”表音的形聲字了。以後便以這一小篆的構形作為基文,發展成為圖(G)的漢隸和圖(H)的楷書,而“畐”也作為“富、副、幅、輻……”等形聲字的聲旁,一直沿用到今天。
古代祭祀是為求得上帝或神祖的保佑,如《左傳·莊公十年》裡說“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意思是說:小的誠心沒有達到誠信動人的地步,那麼神是不會保佑他的。祭祀後要把祭品(酒、肉)分別送人叫“致福”、“歸福”,由此引申出“幸福”之義,用作名詞,這是“福”字在今天常用的含義。《說文解字》:佑也。我們現在用手機掃的五福是愛國福、富強福、和諧福、友善福、敬業福,你知道真正的“五福”又指的是哪些嗎?戰國時期的哲學家韓非子認為“全壽富貴謂之福”,古書中常說人的“五福”指的是哪些呢, 《尚書》中記述:“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福開始有了精神和物質上的意義。
來北京遊玩的人,都說要“到故宮沾沾王氣,到長城沾沾霸氣,到恭王府沾沾福氣”。恭王府的這個福氣,被稱為“天下第一福”,指的就是康熙御筆親題、加蓋有“康熙御筆之寶”印璽的福字碑。康熙皇帝喜愛書法,但題字卻並不多,其御筆手書也是歷代皇帝中相對流傳較少的,所以也有“康熙一字值千金”的說法。
這個福字,數得上是皇帝手書福字中最有名氣的,其中的說道也不少。據說在1673年,康熙皇帝的祖母孝莊太皇太后60歲大壽將至,本來是非常喜慶的大事,不料孝莊卻突然染上了重病,御醫們都束手無策。無奈之下,康熙決定“請福”為祖母祛病,便一氣呵成寫了這個福字。而孝莊太皇太后的病就此也神奇地好了,之後便命人將福字刻在石碑上永久儲存。
祿本意是福份如取之不盡的井水
祿”是“祿”的異體字。彔,既是聲旁也是形旁,表示用轆轤和水袋從井下汲水。祿,(示,福份)+(彔,用轆轤和水袋從井下汲水),表示福份如取之不盡的井水。造字本義:名詞,如取之不盡的井水一般的福份。古籍多以“祿”代替“祿”。《漢字簡化方案》用“祿”合併代替“祿”。《說文解字》:祿,福也。
後引申為朝廷發給官吏的薪水,俸祿、厚祿、高官厚祿 。
故,上賢,祿天下;次賢,祿一國;下賢,祿田邑。——《荀子》
壽的本義是肉身長久持續
壽是形聲字。有兩種解釋,其一是:甲骨文(是“卐”的一半,是“卐”的簡寫形式,表示無限延伸)+(夕,即“肉”,借代身體)+(夕,即“肉”,借代身體),表示肉身長久延續。金文在甲骨文字形基礎上加“老者髮髻”(即老字),表示年老但生命長久持續。有的金文加“口”(道賀),表示向長命老人道賀。有的金文加“又”(操持),表示手奉禮物,為長命老人慶賀。
其二是:圖1的金文“壽”字是上下結構,上部以一個老人的形象表意(圖A):下部是“田疇”的“疇”字的初文(圖B),其古字形彎曲的田壠形,於此用來作為“壽”字表音的聲符。西周金文、《詩經》等傳世典籍,皆用為長壽之義,長壽是壽字的本義。有一些金文的下方多加了一隻表示手的“又”(圖4);還有一些左下方多加了一個“口”,為《說文》篆文和漢印所本;也有同時加上“口”和“又”的。“口”可能表示酒杯,“口”與“又”結合表示舉杯向老人獻酒祝其長壽,這一字形一直流傳至秦簡和漢代帛書文字中。經戰國一直到漢代簡帛文字,又到東漢簡牘文字,都常見此結構壽字,現代繁體字壽字形體就是從漢代隸書而來。漢代以後,“又”寫作“寸”。大約從唐代開始有了印刷書籍之後,採用從口從又之壽字形體為正體,其它形體結構的壽字就不再通用了,只有從漢隸而來的壽字留傳下來。現在通行的簡化字壽字,在敦煌漢簡中已有雛形,寫作圖C;到了唐代敦煌遺書中的壽字已經與現代簡化字壽字相同。
《說文解字》:壽,久也。
喜的本義是聽到鼓聲開懷大笑
喜為會意字。“喜”字從甲骨文至楷書,其形體結構基本相同。“喜”字的甲骨文作圖1-3,金文作圖4-9。上部分是“壴(zhù)”,“壴”是“鼓”的象形初文,像鼓的形狀。下邊部分是“口”,代指人。合起來的意思是:聽到鼓聲響起,個個開懷大笑。可見古人的高興,其中原因之一就是由鼓聲引起的。這就決定了“喜”的本義就是“歡喜”、“高興”。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聞樂(yuè)則樂(lè),故從壴;樂形於譚笑,故從口。”朱駿聲的解釋是說:人們聽到鼓樂(yuè)聲,則快樂;“喜”字所以從“口”,就是因為人們的快樂高興,常常是透過談笑所用的口表現出來的。
也有人對“喜”的結構作了不同的分析,他們認為“喜”字上部分是鼓的形狀,下邊部分是放置鼓的基座的代形,以表示有了喜慶事,而擂鼓奏樂慶賀。
“喜”字出現於商代。小篆(圖14)是由金文演變而來的。在漢代隸書中,“喜”或寫作上下重疊的兩個“吉”字(圖18),這有詞義影響的因素;或寫作上“吉”下“古”的“”形(圖19),後代雙喜字就是此形的左右繁複;或把“壴”字下部原像鼓座部分寫成“艹”(如圖20),這種寫法常見於近現代手頭字。今以喜為規範字。
《說文解字》:喜,樂也。
雙喜(囍)的來歷歷來有不少傳說,其中王安石版本流傳最廣。傳說王安石20歲那年赴京趕考,元宵節路過某地,邊走邊賞燈,巧遇一個大戶人家高懸走馬燈,燈下懸一則上聯,徵對招親。聯曰:“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讀後,一時未能對出,便默默記在心中。到了京城,你說巧不巧,考題正好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親聯對出,並被取為進士。返鄉途中,當王安石再次路過那戶人家時,聽說那招親聯仍無人對出,他便又以主考官的出聯回對,結果被招為乘龍快婿。一次巧合竟成就了王安石兩大喜事 ———金榜題名、洞房花燭,王安石喜不自禁,抓起筆來,在紅紙上大書連體喜字,並高聲吟道:“巧對聯成雙喜歌,馬燈飛虎結絲羅。”王安石真可謂是不費吹灰之力便撿了兩個天大的便宜。
財本義就是有價值的物品
財,形聲字。從貝,才聲。本義指財物。造字本義:名詞,金錢及有價值的重要物品。在小篆文中,該字左邊為“貝”,表示古代曾用貝売充當貨幣;右邊為“才”,表示讀音。《說文》:“財,人所寶也。” 《韓非子·說難》:“暮而果大亡其財。” 《三國志·吳書·呂蒙傳》:“羽府藏財寶皆封閉,以待權至。”又通“材”,材料。《墨子·尚賢下》:“有一牛羊之財不能殺,必索良宰。”孫詒讓間詁引畢沅曰:“(財)同材。”又通“才”,才能。《孟子·盡心上》:“有成德者,有達財者。”焦循正義:“財,即才也。”又通“裁”,制裁。《荀子·天論》:“財非其類以養其類,夫是之謂天養。”楊倞注:“財,與裁同。”又通“才(才)”,僅。《漢書·霍光傳》:“長財七尺三寸。”
新中國成立後,“貝(繁體)”簡化為“貝”,“財(繁體)”類推簡化為“財”。“財”字本義一直沿用到現在,特別是當今社會 “財”成了很多人的一生追求。
《說文解字》:財,人所寶也。
基本義是把滿“豆”的食品放在供桌上
吉,會意字。甲骨文的“吉”字(圖A)上面的部分(圖A1)原來是圖(A2)的簡化形式。圖(A2)是上古時代盛食物的叫作“豆”(圖A3)的高腳碗上堆滿了祭祖供神的食物的形狀。這“吉”字下面部分的“口”(圖A4),作為一個字的構件來說,在上古可以表示臺階、神座、供桌、門檻等的意思。從“吉”的全字構形看來:把滿“豆”的食品(圖A2)放在供桌(圖A4)上,這就表示家有吉慶之事的意思。所以“吉”字的本義便是“吉利”。圖(B)還是甲骨文,但已把圖(A1)的“豆”和“食品”實化為圖(B1)形了。這個“吉”字發展到圖(C)的金文階段,更把圖(B1)訛變為圖(C1)形。於是秦代的小篆(圖D)、漢代的隸書(圖E)承襲了金文的形體,以後又發展而成楷書“吉”(圖F)字。如今簡化寫作“吉”。
《說文解字》:吉,善也。
中國的吉祥文化源遠流長,外在體現從部落圖騰延伸到人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其內在的預示意義從直觀美好願望的簡單訴求延伸並昇華為預示著好運、幸福、長壽、發財、加官晉爵、子孫滿堂等等的文化,“福、祿、壽、喜、財、吉”成為其中的代表性漢字,寄託著老百姓美好的生活願望,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為節假日尤其是春節憑添了不少樂趣。
轉自:藝術的真相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免責宣告: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不作任何商業用途。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私信聯絡我們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