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白幼瘦”這個主流社會審美的影響下,“減肥”一直是許多年輕人日常生活的主旋律。
正常如果想把體重減下來,那就只有健康合理的飲食加上適當正確的運動了。
但總有一些人,既想滿足口腹之慾、又想一動不動、快速瘦成一道閃電。
於是,在減肥這條路上,網上就出現了許多千奇百怪的減肥法。
比如前段時間大火的“生酮減肥”法,即一種低碳水、高脂肪、高蛋白的飲食方法。
看到這樣的食譜,是不是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畢竟不用運動、不用節食、還能瘦得如此之快的減肥方法,任誰都會心動。
那麼這種生酮飲食,到底是什麼原理?有一篇減肥筆記裡是這樣寫的:
每個人的身體都有兩種能量模式,一種是燃糖模式,一種是燃脂模式。
平時吃的米飯、麵食等碳水會在我們體內轉化成葡萄糖為身體提供能量。而多出來的糖分和脂肪就會被身體儲存起來,使我們變胖。
生酮飲食就是戒掉碳水和糖分,這樣我們的身體就會從燃糖模式變成燃脂模式,透過燃燒脂肪分解為酮體為我們的身體提供能量,這樣我們就會變瘦。
聽上去好像很有道理,並且只吃肉不吃主食,這種減肥方法一點也不痛苦,完全可以接受。
但事實並非如此。
杭州有一個28歲的姑娘,看到有人運用生酮飲食月瘦20斤後,也進行了效仿。
於是,她堅持了3個月沒有攝入任何碳水。
起初,她的確間歇性地瘦了10斤,但沒多久就反彈了回去,而且她開始覺得自己的身體有些不太對勁兒。
到醫院一檢查,才發現肝功能、膽固醇指標都出現了異常。
還有一位體型過胖的張先生,也嘗試了兩個月的生酮飲食,結果沒過多久右腳腳趾、踝關節就出現了腫脹、疼痛、皮膚髮紅等症狀。
經檢查,他因為食用了過量的魚蝦、肉等高嘌呤的食物而導致血清尿酸高達700多,患上了“痛風”。
事實上,生酮飲食在誕生之初,並不是用來減肥的,而是一種治療癲癇的正經手段。
但對健康的年輕人來說,長期生酮飲食會增加肝臟、腎臟的患病風險,甚至危害大腦健康。
02
除了最近的生酮飲食,更早的智商稅還有催吐、抽脂、“冷凍溶脂”。
可是儘管新聞無數次闢謠,類似這樣具有欺騙性的減肥方法依然層出不窮。
而願意為之買單的人,也總是前赴後繼、絡繹不絕。
說白了,還是懶人太多了。
但也有那麼一些人,乖乖“自律”了一段時間,仍然收效甚微,這是怎麼回事?
其實就是正確的方法沒掌握。好的方法,根本不需要多麼痛苦的自律。
下面就給大家介紹3種方法:
方法一:開啟第二序改變。
第二序改變,是心理學家瓦茨拉維克、威克蘭德、菲什提出的。
他們將改變分成兩種型別:第一序改變和第二序改變。
第一序改變指,發生在某一系統之內改變,狀態有變化,但系統結構本身維持不變。
比如做噩夢的人,在夢中可以做許多事,例如跑、躲、打、喊等,但無論怎麼變換這些行為,都無法停止噩夢。
第二序改變指,改變發生在系統之外,控制系統整體前提改變,使系統結構發生變化,導致系統功能發生顯著改變。
比如做噩夢的人,從夢中醒來,噩夢隨之結束,不會再受噩夢折磨。
很多減肥一段時間不見成效的人,其實就是隻停留在了第一序改變,沒有發生第二序改變。
舉一個關於健身的例子:
身材健碩的男生,通常訓練時間不超過1小時。一次訓練只練一個大肌群,一個肌群做3個動作,一個動作重複4組,一組8-12個,練完即走。
他們練習時通常不閒聊,組間休息間隙基本在30秒-60秒,每個動作都不晃悠,做到標準。
身材差一點的胖人和瘦人,訓練時間很長,一次練很多肌群,很多組,次數也很多,通常還加上很多閒聊。
結果練了很長時間,不僅沒有達到健身增肌的目的,還有可能扭傷腰和膝蓋。
原因就在於,健身增肌沒有科學理論指導。
肌肉增長原理是:撕裂重建。每舉起一次啞鈴,肌纖維都會撕裂一次,訓練後再攝入蛋白質修復肌肉。
如果訓練重量不達標,組數不夠,蛋白質攝入不足等,都無法有效刺激肌肉生長。
多數人訓練之所以無效,或者效果不明顯,就在於沒有掌握相關健身理論,只憑自己主觀認識(往往不夠科學)來練習。
這種練習邏輯指導下的行動,屬於第一序改變。練習者本身認知以及行動方法沒有改變,僅僅是練習狀態改變,由不練、少練變成多練。
如果要推動第二序改變,至少有兩個解決方案:一是請健身教練指導;二是自學健身理論。
03
方法二:運用模型思維。
模型思維,顧名思義,指運用模型進行思維。
投資家查理•芒格觀點是:“要想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你必須擁有多個模型。而且,你必須將你的經驗,無論是間接的,還是直接的,都放到構成這些模型的網格上。”
也就是說,模型思維能力強的人,需要掌握多個模型並且能夠綜合運用。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就更有條件成為有智慧的人。
減肥也是一樣,更好的方法絕不是訴諸自律,而是從“動力-阻力”模型入手,用輕微、無門檻的行為,去調整我們的認知,讓大腦從中收穫快感,再借由這種快感,從內部推動自己,去不斷保持它、踐行它,內化成我們的習慣。
認知到這一點,我們就知道,一件事情,能夠長久做下去,無非兩個方法:一是降低它的阻力;二是提高它的動力。
你想要透過健身來減肥,不妨最大限度降低阻力,提高動力。
比如:健身一定要有器材、場地、裝備嗎?晚上下樓去超市買日用品,能不能順便繞著小區跑兩圈?
還有例如分解任務、降低觸及成本、縮短路徑等方法,都能有效降低阻力。
那麼,如何提高動力呢?試著多想象一下瘦下來之後的情景:身材苗條,什麼型別的衣服都能hold住,時不時還吸引來不少異性的目光……
只要這一點點“初始動力”讓我們動起來,後面就會簡單許多。
自媒體作者 Lachel提到:
“自律”的實質無非就是“動力”超過了“阻力”,我們循著大腦的指令去行動罷了。
很多人之所以能夠“自律”,並不是他們喜歡苦行、喜歡逼迫自己,而是因為,他們從中獲得了樂趣。
這種樂趣,可能是“解決一個問題”的快感,可能是“成功證明自己”的成就感,可能是“朝目標近了一步”的愉悅感 —— 總而言之,他們認同自己所做的事情,並能從中感受到價值。
掌握了“動力-阻力”模型,你就知道:真正的自律,應該是從內在出發,尋找內部的驅動力,而不是不斷地對自己說“我要堅持下去”。
04
方法三:認知米格-25效應。
米格-25效應,是管理學概念,指事物內部結構是否合理,對整體功能影響顯著。
如果結構合理,會產生“整體大於部分之和”功效;結構不合理,整體功能就會小於結構各部分功能相加之和,甚至出現負值。
米格-25到底是什麼呢?這是前蘇聯研製生產的高空高速截擊殲擊機。
米格-25研發經費和造價並不昂貴,技術也不算先進,所使用零部件與美國戰機相比,很多都落後得多。
但從效能來看,在飛行速度、飛行高度和爬升時間等方面,米格-25創下了20多項世界紀錄,其中6項至今未被打破。
造成這種現象原因就是,米格-25飛機制造公司在設計時從整體考慮,對各零部件進行更為協調的組合設計,使得整體能力大於個體能力之和。
這就是這一效應的由來。
事物質變有兩種基本形態:一是量的積累,即我們通常說的量變引起質變;二是結構變化,結構一變,性質就變。
米格-25效應體現的就是,透過調整結構,來促進事物質變。類似現象有很多。
田忌賽馬故事,就是一個典型。
田忌與齊威王賽馬,上等馬對上等馬,中等馬對中等馬,下等馬對下等馬,由於同一等級的馬,能力弱於對方,三戰三敗。
軍事家孫臏讓田忌以同樣三匹馬複賽,但調整賽馬出場順序,以下等馬對上等馬,上等馬對中等馬,中等馬對下等馬,結果二勝一負,反操勝券。
同樣的,減肥也可以透過調整結構,來促進質變。
我們首先要認識到,減肥的本質,不是人變瘦,體重變輕,而是讓生活方式發生根本性變化。
“過重”背後的根源在於,你的生活方式不健康,“過重”只不過是不健康的一種表現方式。
因此,改變整個生活方式,從結構上進行調整,才能一勞永逸地解決這個問題。而不是每天關注體重計上的數字增減,並以此作為是否繼續節食或增加運動量的依據。
你要做的就是,戒掉零食和宵夜,在保證營養的基礎上減少多餘卡路里的攝入,同時堅持長期的運動。
等到身體不需要多餘的食物,並養成了每天運動的習慣後,新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一個良性迴圈,體重也自然減少了。
我們暫且不論這種一味追求“瘦”的價值觀到底正確不正確,但至少不能為了瘦而放棄自己的健康。
這世上沒有什麼東西是一蹴而就的,想要減肥就只有好好鍛鍊、科學節食,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千萬不要跟風,不要輕易相信網路上所謂的“輕鬆快樂減肥大法”,這些都是智商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