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泰堅持每年參展中國國際紡織面料及輔料博覽會。受訪企業供圖 |
匯隆的生產車間裡,工作人員在邁耶針織機旁“駁線”。陳夢 攝 |
10月11日晚,吳代剛帶著兩個裝滿樣品的大行李箱,從上海回到了佛山。
在此之前,他剛剛結束了2021中國國際紡織面料及輔料(秋冬)博覽會在中國國家會展中心的參展工作。在那場展會上,佛山市翔泰紡織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翔泰”)展出了近百款自主開發的拳頭產品。
翔泰是吳代剛在2011年創辦的企業,位於佛山市禪城區張槎。和張槎不少老牌紡織企業一樣,翔泰做的是服裝面料生意,但從未把產品銷往廣州中大布匹市場。
這家企業一直堅持靠研發和品質實力,主攻國際中高階品牌。它的客戶名單裡,大部分是COS、優衣庫、ZARA等知名快時尚品牌的高階系列,還有巴寶莉、阿瑪尼這樣的奢侈品牌。
緊盯好客戶闖市場,走出了一片新天地。當一些張槎老牌紡織企業的供貨價格不到50元/公斤時,翔泰的產品價格最高超過了400元/公斤。
在張槎紡織叢集轉型升級的道路上,翔泰給同行們提供了一種新的突圍方法。
●撰文:陳夢 葉潔純
拒絕走“老路”
與本土老牌企業分工合作
翔泰只與知名品牌合作的發展策略,和吳代剛的工作經歷有關。
1993年,吳代剛從老家湖北恩施來到廣東,以入職一家港資公司為起點,進入了紡織行業。
這時,張槎針織蓬勃興起,一批港資公司、鎮辦企業聚集了大量行業人才。不少“紡一代”從中掌握技術和資訊,再下海辦起自己的企業,成為張槎針織行業最早的本土創業者。
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草根紡織企業早年受益於勞動力成本優勢和人口紅利,迅速發展壯大。產自張槎的面料布匹,被源源不斷地.裝上貨車,運往全國最大布匹紡織品集散地廣州中大布匹市場。
張槎針織自此開啟黃金時代。21世紀初,張槎成為廣州中大布匹市場主要的生產基地,當地面料產能一度佔據了全國1/3。玉帶路兩旁,佈滿了中大布匹市場商家設立的辦事處或總部據點。
吳代剛“身在此山中”,經歷又不太一樣。進入紡織行業後,他先後在位於廣佛地區的3家港資紡織企業工作,從文員、跟單員成長為企業總經理,運營統籌、品質管理、分管業務部都幹過,還到香港工作了5年。
這些港資企業走的路子,不同於大部分的“老張槎”。吳代剛記得,同樣是生產面料布匹,當大部分本土創業者滿心只想著擴大產能,他的一個老東家就開始著眼於中高階產品,還為此購入了一批價格不菲的生產裝置,成為廣佛地區最早使用德國邁耶針織機的紡織企業。
到2011年,吳代剛決定自立門戶“單幹”時,給自己要創辦的企業定下了相似的策略——往高附加值的環節走,從老東家做不好或做不了的產品著手,“要和行業‘大佬’掰手腕,爭取國際中高階品牌客戶。”
正在轉型的張槎老牌紡織企業佛山市匯隆針織服裝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匯隆”),和吳代剛一拍即合。雙方對產品和客戶的中高階定位達成共識,決定發揮各自優勢,分別負責銷售和生產。
那時,只向中大布匹市場或製衣廠供貨的“老張槎”模式隱憂漸顯。這些老牌紡織企業與終端客戶或服裝品牌之間隔著資訊鴻溝,對最終需求的變化不敏感,僅賺取微薄的加工費用。大部分的終端利潤被直面消費者的品牌方收入囊中。
而翔泰的第一張大貨訂單,就來自英國瑪莎(M&S)。經過多年發展,企業打進了優衣庫等品牌的供應鏈,每年銷售規模達到8000萬元,加上匯隆的加工和銷售營收超過1億元。
匯隆的轉型之路也越走越順。“對於單面和雙面螺紋面料,我們是最早能夠做到40針以上的企業之一。更新裝置、提升管理、轉變目標客戶,三者形成了一個良性迴圈。”匯隆“紡二代”梁錦添說,“目前,匯隆以高針高密高紗織為強項,年產能近8000噸,其中來自翔泰的訂單佔了大部分。”
競逐全球市場
國外知名品牌客戶佔八成
以國際中高階品牌為目標客戶,意味著和全球面料供應商同臺競爭。
透過驗廠是第一關。品牌方對供應鏈企業實施嚴格的社會責任評估和稽核,供應商要與品牌方建立合作伙伴關係,其工廠乃至外包工序工廠都必須定期接受並且透過品牌方驗廠。只要有指標未達標,企業都會面臨被減少訂單或取消合作的風險。
吳代剛說,打入國際知名品牌的供應鏈,除了要適應品牌方對供應鏈的嚴格管理,還要在研發方面拿出“絕活”。
品牌方設計師和買手活躍在全球各種時尚釋出會、品牌走秀活動,同時和麵料供應商保持密切溝通。作為供應商,翔泰要基於客戶分享的行業前沿資訊和新產品,按需開發或者與品牌方合作開發新品。
翔泰在開辦的第二年,接到了一張來自國內女裝品牌歐時力的訂單,難度不小。吳代剛記得,客戶帶來了一款產自日本的布種,看似簡單,但研發團隊開了三次板,都做不出它的“骨感”。為此,翔泰特意定製了新的裝置零部件。
經過大半年,企業的努力有了回報。這款新布種讓歐時力連續翻單3年,還成為了翔泰其中一款獨家產品,利潤可觀。“聽歐洲一位客戶說,曾經有土耳其廠家嘗試開發同款,他們開發和生產能力兼優,但還是仿不出來。”吳代剛說。
為持續提升研發能力,翔泰還堅持和客戶合作開發概念性產品,每年至少為此開發50款新布種。這些新品儘管批次小、投入大,首輪中籤率只有三成左右,但技術含量高、質量優,往往是“潛力股”。
2015年,翔泰為某知名服裝品牌亞太區總部開發了一款長絨棉面料,價格為98元/公斤。被品牌方選中後,用於生產一款素色T恤,作為補充產品在全球門店的正裝區域上架,成衣售價168元。品牌方基於成本考慮,首批產品只生產了5000件。
讓人意外的是,這件高性價比的T恤成為了該品牌男裝系列的爆款,每年銷售近200萬件,其中七成來自回頭客。受其帶動,這款面料也成為翔泰至今訂單量最大的產品。
放眼全球連結知名品牌客戶,翔泰的原材料採購、市場開拓等經營活動也在全球進行。吳代剛介紹,翔泰主要向華潤、華茂等國內大型企業採購棉紗,纖維類原材料則向奧地利蘭精、美國伊士曼等國外巨頭採購。
翔泰堅持每年參展中國國際紡織面料及輔料博覽會。這是與法國巴黎服裝面料展覽會齊名的行業展,翔泰和客戶群裡最高階的兩個品牌達成合作,就來自展會。“阿瑪尼、巴寶莉兩個奢牌的訂單量都不大,但他們對品質要求很高。品牌方過來驗貨,甚至用上了放大鏡。”吳代剛說。
在吳代剛看來,得到國際品牌青睞不易,但雙方達成合作後關係穩定。對於供應鏈企業來說,品牌方對研發和品質的高要求能夠持續驅動鏈企業向上發展,提高產品附加值,“雙方你來我往,相互促進。”
2015年以來,翔泰開始有意識地調整內外銷比例,國外品牌客戶佔比從50%上升到80%,毛利率保持在30%左右。
發展攻守有道
堅持高階定位開拓國內品牌
和把產品銷往中大布匹市場的做法相比,翔泰的探索可以說對準了張槎不少面料企業面臨的共性挑戰,難度不小。
翔泰把每年營收的8%—10%投入研發,這個比例遠高於同等規模高新技術企業4%的門檻,在紡織行業裡更不算低。和中高階品牌打交道,企業還須在打造標準化工廠等方面投入大量資金和時間。如果沒有一定的資源和經驗,開啟銷路和市場的成功率難以保證。在現實中,長期困於產業鏈中低端的老牌面料企業即便利潤空間收窄,不一定會選擇打破慣性,向難度挑戰。
但總會有人不甘心。2010年前後,匯隆在向吳代剛丟擲繡球之前,已經用了兩年多時間,大手筆投入升級生產裝置和企業管理,希望改變“有生產無銷售”的狀況,拉近與終端需求之間的距離,提高發展效益。
和翔泰合作的效果明顯。“和2009年相比,匯隆的毛利率翻了一番。即便在傳統的生產淡季,我們的裝置開機率也保持六成起步。”梁錦添說。
接下來,兩家企業計劃以“往上打”為大前提,用“有攻有守”的招法加快發展。
要“攻”的是國內中高階品牌客戶和再生環保面料。在吳代剛的計劃裡,翔泰要響應雙迴圈發展戰略號召,逐步提高國內品牌客戶佔比。“國內品牌越來越重視面料品質和供應鏈管理,其中還包括不少電商。”吳代剛說,今年,翔泰在企業內部專門設了一個電商開拓小組,積極探索快節奏、小批次的“電商模式”。
和環保相關的新計劃也是因勢而為。去年以來,優衣庫、Zara等品牌將綠色發展擺在更重要的位置,制定了各自服裝產業鏈調整計劃,環保紗、海洋紗等再生紗線供不應求。
近兩年,翔泰先後投入了超過200萬元,和美國伊士曼合作開發Naia針織醋酸產品。吳代剛介紹,這款布種的原料屬於環保纖維,手感如絲綢,還具有天然透氣、速幹抗菌等功能優勢,“環保面料一定是大有可為的產品。”
要“守”的是研發和品質。說起兩年前連續三個星期“打飛的”來回上海的經歷,吳代剛記憶猶新。當時,優衣庫和法國設計師合作,計劃在旗艦店推出UU系列。為了開發面料,品牌方一位80歲的老師傅和高管還多次從上海出差到佛山,和翔泰的研發團隊並肩作戰。“攻克技術難關,生產研發出有自己特色的、適合客戶所需的產品,這股韌勁必須保持下去。”
翔泰曾經給一家服裝供應商提供的一批布料,也讓吳代剛印象深刻。對照合作條款,該製衣廠應當全部使用翔泰生產的面料,但它為了節約成本,另外購入並使用了一批品質較差的面料,魚目混珠。成衣在門店上架後,品牌方在巡店時發現問題,追溯查明後,對製衣廠出示了黃牌警告。“產品從原材料到產出廠,我們對每一步都不能放鬆,不能偷工減料,這樣才會得到客戶的認可,才有持續發展的可能。”
對於翔泰來說,維持不變的還有企業的所在地。“我們不考慮‘東南飛’,國內紡織基礎和配套齊全,在國外難以複製。而且,就算中低端訂單繼續外流,我們專注和擅長的中高階產品的競爭力不會減弱。”
其仁觀點
企業要“往上看”產品要“往下打”
周其仁
和佛山不少製造業相似,張槎紡織叢集的起步有“港臺師傅”的功勞。現在,張槎的企業面臨著一個問題,沒有更厲害的“師傅”帶了,自己的能力又還不夠強。雖然叢集的發展規模越來越大,但企業的梯隊還沒有打出來。
當然,其中一個打法是把目光投向次一等的消費能力,到新興國家的市場去。不過,這不屬於由品質帶來的利潤,企業要學會從產業發展的角度去看問題,不能打低水平的仗。即便是今天做不了的東西,也要創造條件去琢磨它。只有這樣,企業才能收穫不一樣的成長曲線。
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企業的眼界要更大一些。首先是不能把自己限制住,要“往上看”,向上對標,挑最好的客戶供貨,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企業發展最大的動力就是“不滿意”。向最優秀的同行看齊,才會渾身有使不完的勁。除了“往上看”做出好產品,還要“往下打”,覆蓋市場對好產品的需求。
“打品質仗”要有獨門功夫。製造業企業要敢於在技術量級上,去做比對手高兩級的東西,並且讓客戶知道和信服你能做這樣的東西。這是企業打品牌要採取的方法,唯有這樣才能夠讓企業提升市場競爭力。
我到嘉騰機器人調研時,嘉騰的老總分享了一個經歷,談到他曾經看到這樣一家德國企業,這家企業的規模不大,卻展出了一臺雖然還沒有銷路,但功能非常先進的叉車。
受這個啟發,嘉騰的老總回國後也試著要做一款、練一款能夠挑戰極限的AGV機器人。嘉騰機器人的努力沒有白費,江南造船廠的負責人透過一份嘉騰業務員提供的報告,瞭解到他們擁有“練款”能力,看中了嘉騰的成長性,雙方因此開啟了對接合作。所以,對於那些暫時做不了的產品,企業要時時惦記著它,有機會的時候多創造條件去嘗試。
過去,張槎的面料企業向“香港師傅”學到了本事,他們曾經是企業能對標的最高水平。現在,企業要在全世界找對標物件,去看看世界最好的紡織品,看看世界最好的生產工藝。一檔一檔地“打”上去,才能一代一代地“打”下來。
觀察眼
發現機遇靠眼光
把握機遇靠能力
1879年,當托馬斯·巴寶莉發明了結實防水且透氣的面料“華達呢”時,估計他不會想到,這款計劃用於防雨外套的面料,日後會讓巴寶莉風衣聲名大噪。更讓他想不到的是,一個半世紀以後,在大洋彼岸的一家紡織企業能夠成為巴寶莉品牌的面料供應商。
做國際知名品牌的面料供應商,這是翔泰公司在成立之初就定下來的目標。近年來,翔泰把營收的8%—10%投入研發,確保開發能力匹配品牌客戶的需求。和翔泰合作生產的老牌紡織企業匯隆,也在9年前就購入了邁耶針織機等世界先進裝置,為轉型升級做好準備。
這是一條和“老張槎”截然不同的發展路子。
從上世紀90年代初,張槎面料企業的最主要的銷路在廣州中大布匹市場,至今亦然。但近年來,勞動力、原材料價格上漲,檔次較低的產品訂單“東南飛”,讓品牌和創新意識不足的中大布匹市場優勢漸失。在產業鏈條上游的張槎老牌面料企業,同樣面臨日趨嚴峻的市場挑戰,生意開始不好做。一些比較悲觀老紡織人,認為這個傳統的行當“老了”。
同樣在張槎做面料生意的翔泰,卻在紡織這個不被看好的行業找到了新機遇,打進了一批國際知名品牌的供應鏈。
究其原因,抓住機遇是成功的關鍵。翔泰總經理吳代剛祖籍湖北,在紡織行業深耕20多年,在廣佛乃至香港生活了20多年,能說一口流利的粵語,對行業發展的趨勢和機遇也看得準。翔泰得以抓住機遇,跳出身邊不少同行資訊不暢、利潤收窄的怪圈,首先靠的是眼光。
當機遇來臨時,能否抓住除了取決於企業的戰略眼光,還需要企業具備把握機遇的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講,翔泰擁抱高階市場,離不開多年來對創新和品質的嚴格要求。對於正在尋找新空間的張槎老牌紡織企業來說,成功轉型並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要直擊痛點,並且付出經年累月的努力。
可喜的是,張槎的面料企業開始擁抱新變化。吳代剛說,中大布匹市場的發展水平正在提升,張槎不少老牌面料企業愈發重視品質和創新,“我們這個行業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