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也是短暫的,不可逆的,時間性是生命存在的基本屬性,時間也是生命發展的基本條件,生命必須在時間中生長,珍惜時間就是珍惜生命,浪費時間就是蹉跎生命。魯迅曾說,“時間就是生命,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把假期還給學生,就是把孩子從無休止的教育內卷中解放出來,就是把時間還給成長,就是把健康快樂還給每一個孩子,賦予他們生命幸福與完整的可能。這樣的可能性可以在這些美好的事物中得以實現:旅行、閱讀、閒暇、陪伴……一句話,真正的假期,不是延伸的課本學習,而是拓展的生命成長。
旅行,讓身體去體驗一個真實的世界
在孩子們當下的學習中,“知識、生活和生命”常常是割裂的,孩子們所獲得的知識大部分都是抽象的、間接的,文字化的,在所謂的教育技術的進步下,他們的認知離真實的世界越來越遠。教育學者盧志文曾說,“真正的多媒體不是投影儀,也不是圖片影像,而是真正的一片葉子,我們可以去看、去摸,去聞,也可以放到嘴裡嘗一嘗,這才是真正的多媒體學習”。因此,讓孩子走出課本,走進現實,走進自然,擁抱世界,才能讓孩子實現“知識、生活和生命深刻共鳴”。透過旅行,開闊視野、增長見聞、體驗多元文化,增長生活技能……這些在當前的課本學習中難以滿足,卻對孩子的健康身心、學習興趣、終身成長起著不可或缺的奠基作用。
在旅行中,孩子們日復一日的常態學習生活在新的環境中得到舒展,既是對“緊張學業壓力”的放鬆,也是對“久在樊籠裡”的釋放,讓孩子們遇見一個更加放鬆、自在、靈感的自己,一個更加完整和真實的自己,一個更加渴望和欣賞的自己。在旅行中,孩子們有更多的機會來重新審視和覺察自己,獲得更多的成長和發展機會,正如馬克·吐溫所說,“旅行是消除無知和仇恨的最好方法,旅行是固執、偏見和狹隘的最大殺手”。旅行有著“重塑自我、改造自我、發展自我”的潛在價值,也越來越成為當代人審視現實生活、尋求本真自我、增進自我認同、實現自我發展的重要途徑。
閱讀,讓精神在經典對話中良好發育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如果說旅行是身體在路上,是為了看自然的風景,那麼讀書就是靈魂在路上,是為了看精神的風景,兩者缺一不可。著名學者周國平曾說,“人是不能忍受無意義的一種動物,人一定要去尋找意義,而去尋找意義的過程就是有意義的,個人在尋找意義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精神生活,有了精神生活,他的人生就有意義了”。當前,很多青年學生感受到人生無意義,很大程度上因為他們沒有時間過一種精神生活,更加令人擔憂的是,部分青少年受社會不良思想、文化的侵染,精神世界存在著扭曲和墮落的危機!“人的內心不種鮮花,就會長滿雜草”,充盈、豐富和淨化孩子們的精神生活,是幫助孩子尋找人生意義,踐行高尚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成為當前孩子生命成長的當務之急。
和身體發育一樣,精神成長也需要“食物”,那就是好書,那些偉大的著作。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教授曾說,“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於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他認為精神發育最重要的途徑就是閱讀,因為人類最偉大的智慧、最偉大的思想沒有辦法從父母那裡複製和遺傳,而是深藏在那些最偉大的經典書籍之中。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該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而這樣的經典好書更多地需要我們“深閱讀”“非功利閱讀”,是需要時間的,假期有著相對完整充裕的時間,對於青年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個透過閱讀淨化心靈、重塑品格、提升自我,同時也是養成閱讀習慣、培養閱讀興趣、提升閱讀能力的好時機。
閒暇,讓孩子在自主中實現個性發展
當我們把假期真正成為假期,也就是把閒暇賦予了孩子。閒暇是指個人不受其他條件限制,完全根據自己的意願去利用、支配的時間。在馬克思看來,這樣的自由時間正是個體全面發展的條件,是人類通往“自由王國”的必由之路。馬克思指出,“把必要勞動時間縮減到最低限度,那時,與此相適應,由於給所有的人騰出了自由時間,個人會在藝術、科學等方面得到充分發展”。在假期相對集中的閒暇時間裡,孩子可以自由地選擇熱愛並感興趣的活動,這樣的全然體驗是輕鬆的、自在的,愜意的,專注的,也是一個舒緩壓力、鬆弛身心、發展興趣、陶冶情操、激發靈感、自我教育的過程,對促進孩子的道德、審美、智慧、創新和個性等方面的成長與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
一個人怎樣度過他的閒暇時間,決定了他的格局,他的高度,他的層次,愛因斯坦曾說“人的差異在於業餘時間”,如何科學、合理、健康地處理閒暇,樹立正確的閒暇價值觀,培養和提升閒暇自主意識,對孩子的終身成長至關重要。美國學者納什把閒暇活動分為六個層次:①違法不道德活動;②零價值活動;③單純尋求輕鬆、刺激、娛樂的活動;④情感投入的活動;⑤積極參與的活動;⑥創造性的活動,可見不同的閒暇活動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有著不同的影響。努力創造條件為孩子提供積極閒暇的空間,營造清朗健康的成長環境,引導和幫助孩子在閒暇中自我規劃、自我管理、自我評價、自我發展,讓孩子在閒暇中成為更好的自己,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陪伴,讓孩子在情感聯結中幸福成長
情感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紐帶,是生命的基本需求,而親情是孩子情感滿足的源頭。著名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指出,孩子對養育人的依戀是情感最初的起點,當這種一對一的情感得到滿足,他就對外界建立了信任,並在這基礎上進而擴充套件到親情、友情、愛情。她特別強調家庭“養育”這個概念,認為養育是建立孩子美好情感的過程,是塑造美好人性的過程。據一份2018年針對6個城市共2324名中學生的問卷調查發現,家庭“衝突型青少年網路成癮傾向得分最高,依戀型青少年網路成癮傾向得分最低”,專家認為良好的親子依戀關係可以讓青少年感覺自己是被接納的,是網路成癮的保護性因素。該調查還發現,即使青少年認為自己的觀點不被接受,但只要還可以獲得父母關心,“青少年也會為了不讓父母傷心而不會沉迷於網路”。專家指出,在對抗網路成癮的過程中,父母的作用非常重要,要給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和關懷。
平日裡很多父母工作繁忙,而孩子學業負擔較多,親子溝通較少,親子關係得不到良好的維護,假期的到來是親情補缺和維繫的大好時機。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因為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愛和歸屬感。與其竭盡全力為孩子創造豐裕的物質條件,還不如多抽出時間給孩子一些陪伴,多一些關愛。在上文提及的成長路徑中,如果有父母的陪伴和參與,那將是家庭最美的幸福時光。和孩子去一次郊遊或旅行,一起享受自然山水的魅力,體驗各地的風土人情,能開拓孩子的眼界和心胸;如果不出門,那麼放下手機,和孩子一起共讀,這是給孩子最好的榜樣;互相邀請參加彼此的閒暇活動,也是不錯的選擇,跑步、游泳、打球、烘焙、會友、唱歌、看電影、做志願者……假期不僅僅是功課,假期也不僅僅是孩子,也是我們每個人美好生活的重要時光。
原文刊登於2021年8月18日《人民政協報》第11版教育線上
作者:盧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