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到自己身體不適,到醫院就診後,專科門診的醫生會告訴你腎功能變差了,你在詫異的同時心中也懷揣一個疑問,醫生是憑那些檢查、那些指標來判斷病人的身體狀況的呢?又是看那些檢查告訴你腎功能不好了呢?
今天,抽出短短的幾分鐘時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在上篇文章《腎臟到底是幹啥用的?》中已經詳述了我們腎臟平時是怎麼工作的,這篇文章我們就談談那些指標可以反映出腎臟超負荷工作,導致它出現問題了。
在病人感到不舒服,到腎臟內科門診就診之後,醫生在詳細詢問患者的病史後,會給患者開尿常規、腎功能、24小時尿蛋白定量等檢查來評估腎臟功能、並推斷判斷疾病的病因、嚴重程度、預後等。
在臨床工作中,對患者經濟、方便的檢查就是尿液檢查了,一般情況下,簡單易操作的尿常規檢查就可以初步發現身體的一些問題,如尿蛋白、尿糖、尿中的紅細胞、白細胞、細菌等超過正常值範圍時則反映腎臟出問題了。下面這個表格就是我們常見的尿常規檢查中一些專案,裡面指標的異常可以幫助臨床醫生來判斷患者的病情。
尿常規常見指標
在實際的臨床診療當中,有時候單憑尿常規這一項檢查臨床醫生是較難客觀的評價患者的病情的,往往會給患者開具腎功能檢查來綜合判斷病情,腎功能的指標常見的為血尿素氮(BUN)、肌酐(Scr)等,但在腎臟損害嚴重時才會出現異常,因此這兩項指標並不能客觀的評估腎臟的損害程度,現在有些醫院新增了血清胱抑素C來評估早期腎損傷,對發現發現腎損傷有一定作用。在臨床工作,因血尿素氮易受飲食中蛋白質等因素影響,肌酐雖然是肌肉分解的產物,較為客觀,但是也並不能很好地反應腎功能情況,故目前國際上通用的是透過腎小球濾過率這個指標來評估腎功能,腎小球濾過率一般是根據患者的身高、體重、性別、尿素氮及肌酐數值來綜合評估,因不同的人種數值也略有差異,故我們國家一般採用“改良中國人MDRD—eGFR計算簡化公式”來評估患者的腎功能,至於臨床醫生透過腎小球濾過率來怎麼判斷慢性腎損傷嚴重程度,我們後面的文章會專門提及。
腎功能常見評估指標
除此之外,在慢性腎臟病進展的後期,醫生會依據患者的病情,透過腎臟的B超、X線、CT、核磁共振(MRI)、腎穿刺活檢等病理檢查情況來作為腎臟的評估指標,但是在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方面,常用的還是尿常規和腎功能。
在文章的最後,我們一起看看那些指標出現異常,可以提示我們腎臟出現問題。
水腫:出現顏面部、雙下肢水腫。
尿量變化:出現多尿(>2500mL/天)或少尿(<400mL/天)
尿色異常:血尿或茶色尿,可被肉眼或者在顯微鏡下看到。
泡沫尿:尿中可見較多泡沫,常為蛋白尿。
胃腸道症狀:食慾減退、噁心嘔吐、腹瀉等。
其它症狀:如疲勞、萎靡不振和頭痛、頭暈等。
由於腎臟病是一個沉默病,通常在未發病之前,並不出現上述這些症狀,等到了疾病的晚期或者嚴重時才出現,故,臨床往往推薦行尿常規檢查來早期發信治療腎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