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分92.09,獲牛津大學暑期專案CBL International獎學金、永莊十佳獎學金;國家級大創專案負責人;參加中國人民大學學術會議發表成果報告,成功保研南京大學……
四川大學創意寫作培養專案首批成員;創作紀錄片、導演戲劇、嘗試編劇;鋼琴十級、國畫九級、軟筆書法八級、素描七級、水粉七級;愛好旅行、攝影、美食……
她是魯婧瑤,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2021屆本科畢業生。朋友眼中的她“很多時候會閃閃發光、讓人敬畏,但更多時候她可愛、機靈、也喜歡玩兒,讓人覺得很親近。”
這個活力無限的中文系女孩堅信萬物“好玩”:“學業學術、興趣愛好、與人交往,這些事情的本質都是尋求自己與世界的舒適‘對話’”,而“有趣”是她找到的最佳“話語”。她說川大四年,就是一個個有趣故事的不斷接力。
即使不擅長,也要咬緊牙關堅持
魯婧瑤一直嚮往中文系,“只要有中文系,就不會想讀其他專業”。然而最初卻事與願違,儘管138分的高考語文成績出色,她仍未能進入心儀的專業。遺憾之餘,她內心堅定:“既然喜歡中文,而且覺得自己適合,那就轉唄。”
大一在修習本專業課程之餘,她旁聽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整理了4萬字的文學知識體系資料。她說轉專業成功得益於穩紮穩打的努力,“細水長流,只要方向沒問題,水到渠成就是自然。”
談及原專業,魯婧瑤說她喜歡高等數學、經濟、管理的學習。她認為這些課程拓寬了自己認知世界的視角,它們其實與文學相通。
對於不擅長的課程,魯婧瑤有著極強的韌勁。修習微積分時,她期中考試不及格,“掛科直接就‘掛’起了我的鬥志”,從那以後她把每天大部分的學習時間都給了微積分,每天都泡在圖書館裡,開館進,閉館出。
坐累了,她就去湖邊走走,邊看風景邊聽英語。“秘訣是認真做時間管理大師,見縫插針地學習;再就是當日問題當日清,不懂就請教室友們。”她笑說。如此半學期下來,她微積分最後考了96分,從不及格跨越到將近滿分。
既然知道要轉中文系,為什麼還要為微積分那麼拼呢?魯婧瑤說單純是想戰勝它,這個願望太強烈了。“我覺得一件事情,我想做,那就放手去做,讓自己沉浸,讓自己筋疲力盡,一直達到能力的極限。生活的很多事情都是這樣——擅不擅長怎麼了?把牙關咬得夠緊,會好的。退一步說,就算最後沒那麼好,也不會後悔。”
跟隨興趣的指引,找到自己的方向
轉專業成功後,魯婧瑤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取捨自己的課餘生活。她說:“當時我要從三件喜歡的事情裡刪掉兩件。”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中做取捨曾一度令她迷茫。
對魯婧瑤來說,最充實的放鬆方式是美術和音樂;她也笑稱自己“是個超級貪玩、貪吃的人”需要花不少時間逛街、拍攝、旅行,她需要足夠放鬆,使自己保持活力。
初中她曾接觸辯論,後來參加國際比賽,魯婧瑤熱愛比賽時腎上腺素、理性、邏輯思維、言語同時迸發的刺激感,“我覺得辯論會激發小小的英雄主義,它讓我暢快”。
高中擔任校學生會主席,魯婧瑤對學生工作有著習慣性的眷戀,她嚮往近距離參與到學校的諸多活動中:“你會覺得,學校像你一樣是在成長的,他有人格有靈魂,如果他自由且精彩,你會因此更自由、精彩。這很溫馨。”
“可能別人很難理解我對這些事的喜歡程度。我真的什麼都很想留下,但我清楚我不能。所以會很沮喪的。”
最後幫助魯婧瑤做出決定的,是一次走進學術研究的契機。轉專業時,魯婧瑤經朋友推薦進入了川大學姐的課題組,學姐在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帶領她接觸了學術研究。
“圍繞一個好玩的問題去鑽研,這對我來說是很有趣的。”從此,魯婧瑤將課餘重心放到了學術研究上,轉入中文系的第一年,就去旁聽了感興趣小方向的博士畢業答辯。
發現自己對學術的興趣後,魯婧瑤蒐集關注了一些學術公眾號以獲取學術資訊。遇到有學術會議在成都舉行,她就去旁聽。一次旁聽詩歌研究會議時,參會學者曾鼓勵她大膽嘗試投稿。
而在此前的牛津大學CBL暑期專案中,魯婧瑤與英國文學老師討論過哥特文學、女性形象與法國大革命的關係,老師鼓勵她做進一步研究。兩件事一起促成了她嘗試投稿學術會議。
看到中國人民大學“作家研究:理論、方法與實踐高階專題研討會”刊發徵稿通知,魯婧瑤便投了稿。“發完郵件就忘了這事了,因為期待值是零。結果有一天突然收到郵件,掃一眼看到說,恭喜歡迎之類的,就有點懵。”
魯婧瑤反覆確認後才相信自己投稿透過,立刻請教老師,完善修改成果,在會議上做了學術報告。她也成為與會發言的唯一本科生。
此後,魯婧瑤參與了2項校級大創專案;擔任國家級大創專案負責人,與團隊成員創作紀錄片電影、文學攝影集《踏入涼山之外》。在指導教師梁昭的帶領下,魯婧瑤進入四川大學扶貧報告文學專案組,前往甘洛,進行田野調研,跟隨餘孟庭導演協助拍攝川大的扶貧主題紀錄片。
生活有很多維度,每一個都十分有趣
川大四年,有四條主線貫穿魯婧瑤的大學生活:學習、學術探索、創作、朋友。她說,所有事情其實都被兩個字概括:有趣。
課餘時間,魯婧瑤跟隨興趣旁聽了英文系、法律系、歷史系的部分課程;週末也全部填滿,用來學習法語,只因為想要閱讀《小王子》法語原著。在此基礎上,轉專業的她用兩年時間修完三年的課程,均分92.09。
空閒時間魯婧瑤喜歡創作。目前她創作的小說有《那個星球》,關於自閉症孩子的故事——《星·晴》,嫦娥奔月新編——《死於死去之前》,西遊續集——《亦子》。她也曾合作創作電影劇本《爍書》、紀錄片指令碼《那畢摩那小學》、科幻故事《一個足球有四個平面》。
從外國文學話劇《偽君子》和《變形記》開始,魯婧瑤初步嘗試編劇、演戲;川大四年,她逐漸愛上戲劇,“我覺得,戲劇=情感+藝術+文學,這三者是我最喜歡、自認為還算擅長的事情。”
“戲劇是刺激的。導演戲劇,你可能準備好了100分的想法,但你的呈現機會只有一次,最後出來可能是20分,或是120分。這種未知太刺激。它總在召喚我。一群人為了未知,瘋狂想把一件事做好,好到極致。這太酷了。”魯婧瑤說她四年裡最幸福的事情,是在大學的最後與很好的朋友們一起完成了戲劇《尋找無雙》。
在朋友看來,魯婧瑤就是這樣一個女孩,學習能力強、學術實踐豐富、搞文藝創作、有多樣特長……
“她做很多事情,都能做好。你會覺得這個人特別豐富。就拿做朋友來說,她柔軟、善良、感性、共情很強;但又很堅強,很可靠,理智而且清醒。”
“她每天都有滿格的活力,你會發現她從來不午睡,每天跑來跑去。而且她真的日常不看手機,她的微信都是當留言機用的,哪天秒回你堪比中彩票。她每天都精力旺盛,生活特充實。”
為何有旺盛的活力呢?魯婧瑤給出的答案是善於發現趣味。“生活有時候挺無聊的,我能做的是自己去尋找生活的好玩兒,然後抗衡無聊。”
她喜歡“從各種角落獲取千奇百怪的知識”,享受傾聽與體會,喜歡給自己帶來新鮮認知的人。“我會有意識地篩選和塑造,讓身邊的人、事、物都‘有趣最大化’,把自己沉浸在趣味裡,然後好好生活。”
川大是片海,任你來遨遊
回首大學四年的諸多進步,魯婧瑤總結為開啟與包容。中文系的文字細讀、文史互證、作家研究教會她從表象挖掘深層真實;她說,大學最珍貴的一課是大涼山教給她的。
“做貧困調研,這段經歷是從自我走向他者的過程。去了之後我發現,在人性、精神等很多層面,被扶貧的人比我們富有。”涼山所見所聞讓魯婧瑤“不再把自己的認知當做世界的全部。”
“回顧整個本科的成長,這是一條走出狹隘自我的道路,如果說四年光陰,四川大學給我的生命烙下了什麼痕跡,那當是四個字——海納百川……”在不久前的永莊十佳大學生獎學金頒獎儀式上,魯婧瑤作為學生代表發言,她這樣總結自己的大學時光。
魯婧瑤說,入校之初對“海納百川”沒什麼感覺,四年間不斷開啟自己,變得更包容多元,才一點點理解這四個字的力量。她談到了諸多人對她的幫助和影響:老師、前輩、她的室友們、一些重要的朋友們……她說,這些人讓她明白了“海納百川”的真諦。
“有時我會因為看到別人的優秀而焦慮,但我知道我得保持清醒:別人的優秀不可複製。比起一個人的優秀,更重要的是使這個人優秀的原因。”
那是什麼使得魯婧瑤更優秀呢?她笑著環指四周,示意自己的身邊:“是這片海呀。”被問及給學弟學妹的寄語,她笑著說:“去找到那片海吧。它就在我們自己身邊。”
來源:四川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