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房子到底扮演著什麼角色?相信超過一半人的回答都是投資品,原因很簡單,在過去20年時間裡,也許是房價只漲不跌刺激市場,也許是通貨膨脹有利於財富轉移到房產,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熱衷於炒房,甚至二手房東、炒房客已然成為一種新興職業。
僅從這一點來看,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現實,那就是當衣食住行中的房子成為投資品時,其實很多人並沒有太多選擇空間,例如結婚買房,在我國結婚率逐漸走低的背後,實則是年輕人消費力上漲乏力的背景,按照國外成熟的樓市格局而言,購房平均年齡在35歲左右,相反我國2018年購房者平均年齡為29.5歲。對此房子已然成為了必需品,換一句話來說,年輕人的愛情開始摻雜金錢。
俗話說任何經濟都存在邊界性,如果說得更加直白一點的話,那就是一旦市場規模達到一個體量,所謂的商品價值取決於供需關係就顯得完全並不通,這一點在房地產行業中體現的淋淋盡致。不管是10年前還是5年前,還是如今,整個市場購房熱度都處於一個高位執行狀態,甚至在細微市場都炒房風氣嚴重,例如法拍房。
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時常會有一個錯覺,那就是買房幾乎等於賺錢,甚至即使在傳統的通貨膨脹下,其增值率也遠大於一般投資品。客觀來講,我國樓市整體才發展20年,不管是住房需求還是金融政策,都無一例外處於紅海市場,買房是剛性需求的背後實則是市場經濟最基本的定律,也許是市場過度火熱,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習以為常,甚至當做常識。
平心而論,不管是3年前的樓市還是如今,全國市場風控早已升級,一些我們曾經都不敢想象的變化如今都成為了現實。例如從金融層面來看,在20年時間裡,我國平均房價漲幅5倍,而同期的貨幣供應M2從最初的的13.5萬億上漲至如今的200萬億元,整整漲幅15倍。僅從這赤裸裸的資料來看,一方面在房價跌幅遠低於貨幣的背景下,請問多餘的錢又流向哪裡?換一句話說,如此龐大的資金池又花在哪裡?對此土地財政恐怕就是最主要的構成部分。另一方面由於過度透支年輕人的消費力,超過60%的人都揹負債務,其中超過一半的人債務都來源於房貸。
事實上從監管部門和各地動向來看,2021年稱之為開發商的本命年,這一點毫不為過。例如最近央行釋出《徵信業務管理辦法》,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該通知中比較特殊的是使用者資訊保安收集,其次就是加強金融機構的資質許可,說白了只要你收集我的徵信,就必須先公示對應的資質和備案。僅從這一點來看,房貸業務的供給端風控開始升級,資質是否可靠、具有公信力似乎成為購房者選擇住房貸款另一個層面的競爭。對此與之呼應的就是去年徵信第二代系統早已正式落地,新增“共同借款”資訊採集,徹底杜絕假離婚的套路。
俗話說春江水暖鴨先知,從今年下半年開始,房企降價自救,購房補貼出臺,其中釋放的訊號值得大家深思。例如在十一期間,蘇州多個樓盤推出85折新房出售、買房子送車位等,鄭州有幾個今年新開的樓盤,最新掛牌價降幅高達2000元平方米,其中如果是中介帶看,還有額外折扣。如果說這些都比較模糊,那麼深圳二手房僅成交4套的案例相信大家感觸尤深。也許是持房者整個槓桿過高,也許是變現週期過長,降價拋房、快速退場已經是今年的大勢所趨。
而在另一邊有些城市為了刺激市場直接出臺購房補貼,其中最值得大家關注的就是哈爾濱市住建部聯合多部門出臺通知,降低土地增值稅、支援房企降價活動、降低房企拿地成本等都列在其中,你以為就是結局,但實際上才剛剛開始,哈爾濱市針對人才新市民給予購房補貼,最高10萬元。
總的來說,這一次樓市變革將提前到來,在一線城市調控加碼、控漲的趨勢下,三四線城市卻高調救市,在這兩極分化的市場促使下,此時相關部門的一舉一動就顯得很重要,這也代表這新的拐點即將到來。在我看來,年底那一段時間很關鍵,開發商為了衝擊業績大機率會降價,而那個時候各地城市主體的態度直接決定2022年的整體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