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病人多了,自然就總結出幾個便秘患者的通病,正是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讓大家在排便這件事兒上遇到了難題。
本著“治病治本”的原則,今天就給大家說說幾個容易導致便秘的壞習慣,從根本上幫助患者解決便秘。
01、不要把衛生間當成休息室,在上廁所的時候網上衝浪
總有一些人喜歡把手機帶進衛生間,某些男士也喜歡在衛生間抽菸,好像衛生間才是世界上最安靜愉悅的地方。
但其實這是一個不好的習慣,長時間蹲在馬桶上會給肛門造成不必要的負擔,從而導致形態結構的改變。
我們之前的文章講過排便最好控制在3分鐘以內,這個時間是從坐到馬桶上算起,直到排洩完畢。
超過這個時間,人就容易得痔瘡,也會更容易發生便秘。
所以說,一定要拋棄享受上廁所時間和一定要排洩得非常徹底這樣的想法。
應該把手機和香菸留在廁所外,並且感受到排便完畢後立即站起來,離開馬桶。哪怕有殘餘的排便感,也不要在馬桶上坐太久,消磨時間。
02、便意如同靈感,來的時候不抓住,再找就消失了
愛憋便的人不在少數。
幼兒園的孩子因為不習慣在開放的環境排便而憋便、貪玩的孩子不想停下正在進行的遊戲而憋便、上班族在開會的時候憋便……
御宅族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忘了排便、旅行在路上的時候因為找不到廁所而憋便,或者僅僅是因為廁所太髒忍著不上廁所……
生活中我們一定因為某些原因有過憋便的經歷。
偶爾憋便一兩次還好,但長期憋便,便意真的會不辭而別,久而久之,括約肌的敏感度降低,在一次一次的錯過中,便秘就會悄悄形成。
所以不要輕易放過便意,有了便意就要妥善地處理。更不要養成憋便的習慣,越憋越會狀況百出。
03、大便是有生物鐘的,要在特定的時間“召喚”
調查顯示,大部分人的排便行為發生在早上,一般發生在7:00—9:00,正好對應的是大多數人的晨起和早餐後時間。
這種現象是有科學解釋的。
一般晨起的起立反射可以促進結腸運動,有助於產生便意。
而進餐後,胃竇擴張、食物進入十二指腸誘發的胃結腸反射和十二指腸反射均可促進結腸的集團蠕動,產生排便反射,有利於成功排便。
因此,建議便秘患者在晨起和餐後2小時利用胃結腸反射嘗試排便。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過程很重要。不管是否成功排便,每天養成在特定的時間段坐在便器上排便的習慣非常重要。
想建立規律的自主排便,這個過程少不了。可能過不了一個月你就會發現,如同形成肌肉記憶一樣,大便也會在你的召喚下“按時”上門。
04、情緒抑鬱也會造成便秘
很多人都沒想到情緒抑鬱也會影響到排便。但這已經是近幾年消化科醫生經常提到的概念。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我們在門診上給病人開的藥裡有調節神經遞質的藥物了。
近年來許多研究表明,大腦和腸道之間存在著一個複雜的神經-內分泌網路,這個網路將大腦和胃腸道聯絡了起來,我們稱它為腦腸軸。
腦腸軸是胃腸道功能與中樞神經系統相互作用的雙向調節軸。而腸道菌群可以透過腦-腸軸的途徑作用於大腦實現相互影響。
因此也就有了胃腸道是“人類第二大腦”,是情緒的晴雨表的說法。
人體胃腸道功能受神經、內分泌系統協同支配、調節,對外界刺激十分敏捷,因為腦-腸軸的關係,人的消化功能會隨著情緒的波動發生反應。
情緒抑鬱、心理壓力過大、焦慮、緊張、憤怒……等不良的情緒都可能導致胃腸道蠕動減慢。
出現消化不良、呃逆、上腹部不適、噁心、腹脹等胃腸道的不適症狀,甚至還包括便秘。
所以,“生氣是為魔鬼留地步”,情緒不良最後加害的還是自己的身體。
在我的病人裡也有一些是因為情志抑鬱導致的,除了吃調節情緒的藥物以外,我更多的是採取“話療”的方法,透過聊天把病人的心結開啟,鼓勵病人傾訴。
一旦不良的情緒有了一個出口之後,病人的狀態明顯會有一個好轉。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還會鼓勵病人適時接受心理醫生的干預,學會化解和轉移自己的不良情緒。
以上就是我總結出的便秘的四個真相,希望能給您一些幫助。
參考文獻:
[1]方秀才,劉寶華,慢性便秘,人民衛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