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鵬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是在哪座山上打的?”暑假是孩子們讀書的黃金時間,不少學校專門佈置了暑假作業,要求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文匯報》記者調查發現,孩子們遇到了一些煩心事。除了小學生讀《西遊記》要回答前面那道試題之外,初中生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則需要“將保爾·柯察金每一年的經歷,整理成一張時間表”。
(據《文匯報》)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是在哪座山上打的?”這樣的閱讀作業,想測試出什麼呢?這不是檢驗閱讀成效的有效方式,我們需要孩子理解的是“三打白骨精”的意義,而不是記住“在哪座山上打的”。如此測試閱讀效果,更是以一種刁難的方式,掩蓋了閱讀的本真意義。
如此問題,估計就連“親身經歷”的孫悟空和唐三藏也未必能回答出來。孫悟空在保護唐三藏求取真經的路上,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走過眾多山頭,打過無數妖怪,前路漫漫,必須“鬥罷艱險又出發”,來不及記,也沒必要記,所以要問他們到底是在哪一天、在哪一座山上打過白骨精,估計即便孫悟空和唐三藏都喝過“忘不了”,那也得苦思冥想一番了。
其實,類似於“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是在哪座山上打的”之類的閱讀題還有很多。比如,早在2014年出現的、引起廣泛質疑的“《水滸傳》第九章章名是什麼”,而這卻是昆明某中學的一道小升初試題。還有更奇葩的,《水滸傳》第100頁的內容是什麼?《水滸傳》有許多不同的版本,如不同出版社出版的、不同年代出版的;有的是“原裝版”、有的是“簡化版”;文章字號的選擇也各不相同,“相同的頁碼”上未必就是“相同的內容”!提這樣的問題又有什麼意義?“麵包和饅頭打擂,誰會贏?”“你覺得杜甫忙不忙?”這樣搞怪的閱讀“神題”一再出現,到底該如何約束?我們倡導孩子重視閱讀,但不能把閱讀理解變成稀奇古怪的“瞎胡鬧”。
隨著對閱讀理解的重視,未來語文考試中,閱讀理解試題佔比會越來越大。可是,當諸如“三打白骨精是在哪座山上打的”之類的閱讀題一再出現時,作業就變成了令人畏懼的“妖怪”,而閱讀本身也會逐漸變成同樣讓人害怕的“妖怪”。奇葩作業成“妖怪”就得有人打,否則,被毀的就不僅僅是經典,還有孩子!
來源: 長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