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約900字,閱讀約3min)
1.什麼是“溼”?
營養學的範疇當中從來就沒有“溼氣”。
但當諮詢者說出“脾虛”、“上火”、“溼氣重”、“宮寒”等來表達自己的症狀,我也會留意大家的陳述,並且嘗試結合我對中醫一些淺顯理解,爭取從一類症狀當中找到相似點。
「溼」這個詞,用的最多的是形容氣候。南方地區黃梅天溼度大,人體易有粘膩不適之感。傳統醫學認為,“溼”為自然界氣候,當氣候變化急驟,而人體卻沒有適應,“溼”就成為致病因素,稱為“溼邪”。
諮詢的過程當中,我發現很多人把身體當中的“水腫”、“超重肥胖”、“夏季多汗”歸結到“溼氣重”,於是我推測,所謂的“祛溼”,更多的是指改善體內水液代謝異常的狀況。(當然多汗本質上和營養狀況並沒有直接聯絡...)
2.紅豆、薏仁“祛溼”的真相
薏仁:
提起“祛溼”,總是先想到薏米,它“祛溼功效”可能和較高的蛋白質含量有關。傳統中國的膳食模式中主要以植物性食物(穀類、蔬菜)為主,優質蛋白質攝入嚴重不足,長期以往體內滲透壓失衡,造成體液積累形成腫脹,外在也就是大家常說的“水腫”。
用薏米代替等量米、面,可獲取額外的25%的蛋白質,有效緩解蛋白質營養不良,減少體內水分瀦留。
紅豆:
紅豆(雜豆類)和薏米(穀類)的搭配,實現了不同食物種類的蛋白質互補,增加蛋白質的利用率;再者,紅豆也是高蛋白的典型代表(乾紅豆中1/5是蛋白質),再加上鉀/鈉比值極高(約400/1),可增加水分和鈉的排出。
3.紅豆薏仁粉到底能不能“祛溼”?
傳統中國的飲食以穀類和蔬菜為主,加上食物資源匱乏,重體力勞動較多,絕大部分的成年人處於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的狀態(又稱水腫型營養不良),而相比於普通主食,紅豆、薏仁蛋白質含量高,維生素礦物質豐富,食用後對精力提升、水分排除有益,古代醫學家透過觀察、總結、歸納,用“祛溼”來形容這一類現象。
不過,這個祛溼的食方不一定合適現代人。很多人體重超重也認為是“水腫”,這時少吃多動、戒油控糖的效果就更好。
老年人由於消化能力的下降,食物攝入量不足導致蛋白質營養不良,進而導致「肌肉衰減」,而動物蛋白或者更高氨基酸評分(AAS)的優質蛋白往往更適合他們。
總的來說,紅豆薏仁一定是比精白米麵更好的主食選擇,但也僅僅只是一種食物選擇,如果說它能夠“祛溼”,恐怕有點牽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