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良縣,位於雲南省東部,古稱同勞、同樂。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陸良之地便已設縣,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
抗戰時期,作為大後方的陸良,留下了不少老照片,小編從中選取一部分進行了修復和上色,力爭生動再現這顆“滇東明珠”在七十多年前的真實風貌。
陸良古城牆始建於明永樂五年(1407年),清咸豐七年(1857年)重修。城牆的四個方位各有一座磚砌的拱形門洞,分別是東門“觀海”、西門“眺峰”、南門“中和”和北門“拱極”。
比較有特色的是,在四座城樓之上均塑有神像或供奉著牌位。其中北門城樓上供奉的是都天太子,又稱都天閣。 東門是供奉太陽帝君的太陽宮,西門為王母殿,南門則是陳真人祠。
以上的三張圖片是從不同角度拍攝的陸良南城牆,其中高高聳立的閣樓尤其引人注目,這是位於南門附近的魁星閣。是當年文人書生在考試之前必須祭拜的地方。
鳳山書院建於嘉慶十三年(1808年),時為陸良縣第二小學所在地。大門前的道路鋪設著整齊平坦的石頭路。本圖的背景是學校的大門,門前有撐著大傘的小攤販。在右邊,隱約可見有一位教員正在教孩子識字。
一座通往城內的木橋橫架在護城河上。橋體全部由木頭搭設而成,人走在上面甚至能感受到橋的搖晃,但大家照樣推著獨輪車甚至趕著馬車透過。橋上沒有欄杆,令人驚奇的是,從來沒有聽說在這座橋上發生過事故。
兩匹馱著貨物的馬正透過木橋,後面跟著兩個趕馬的男孩子。當時馬匹是主要的運輸工具之一,在馬背搭上木架子,裝貨的竹簍就放在木架子上,一邊一個,保證馬匹在運輸過程中保持負載平衡。
這張照片和第五張為同角度拍攝,不同的是河裡的水漲了許多。河對面是城牆上是一座雕樑畫棟的閣樓,這座橋可以透過閣樓下的門洞進入城內。有時候橋下會停靠一些小船。
坑窪不平的路面,地上有很深的車轍印,說明這是一條繁忙的道路,道路的盡頭就是前一張圖的木橋。一輛拉草料的牛車不幸傾倒在路邊,草料撒了一地,兩頭牛正藉機吃草休息,幾個人正站在旁邊商量解決的辦法。
鐘鼓樓位於城的中心位置,以此為原點向四座城門輻射出四條街道。此時為清晨,街道兩邊有很多擺地攤做生意的人,一位纏足的姑娘挎著兩隻竹籃從遠處走來,她戴著銀鐲子和銀戒指,籃子裡裝著糧食。
透過鐘鼓樓的拱門看市場,沐浴在陽光裡的人們忙忙碌碌。 這是一天最熱鬧的時候。 一名男子挑著兩支空籮筐走過門洞,他的貨物已經賣完了。
這張圖片可以更直觀地看到當年市場的繁榮。所賣物品也是花樣繁多,非常豐富。因為美國人的到來,街頭出現不少洋招牌。近景兩側各有一塊木牌,上面寫著“Hollywood studio”的英文,意思是“好萊塢工作室”,這是一家照相館。另外還有不少的飯店取名“百老匯”。
站在鐘鼓樓上看繁忙的街景,這是當時的南大街,向遠處眺望,道路的遠端就是城市的南城門中和門。
四名婦人共同用竹籮筐搭起了一個賣布的攤位。近景的女子一邊等待顧客上門,一邊做著針線活,非常勤勞。旁邊一位戴瓜皮帽的小夥子正蹲在攤位前討價還價。
一名纏著頭巾的男子賣布小販,坐在攤位後的柳條筐上,悠然自得地端出竹筒水煙,打算來一袋。他手中所持的細長之物叫紙媒子,一般是用火紙搓成的,與火鐮配套使用。
這裡看似非常寧靜,其實兩端的房屋都是臨街的門面房。河水清澈,近岸的水中長滿了水草,木橋的另一側是一棵高大的樹木,上面結著一個鳥窩。小橋流水人家,整幅畫面給人以江南水鄉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