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出自《三國演義》。這是一句倍感無奈的話,也最能突出曹操的自私與野心,更是後世百般詬病曹操的原因之一。曹操被董卓追殺後逃跑至呂伯奢家中,恰逢呂伯奢不在家。
曹操因懷疑呂伯奢兒子恐有謀害自己的意圖,便先下手為強,殺了呂伯奢全家,最後才明白是誤殺。因此,曹操心中有愧疚與懊悔,說此話不過是為了安慰自己與友人。倘若讓他再選擇一次,他還是會選擇“寧可錯殺一百,也不放過一個”。
從古至今,曹操被不少人謾罵與唾棄過,其中不乏知名的專家學者。在民間,民眾給曹操的評價都是清一色的“奸詐”、“狡猾”與“陰險”,就連曹操的京劇臉譜用的也是代表陰險、狡詐的白色。不過,與其說曹操奸賊,倒不如說他識時務者為俊傑。
其實,曹操最初的理想也是做一個治國治世的能臣,憑一己之力匡扶漢室,復興漢王朝曾經的輝煌。只怪時代不允許,在兵荒馬亂、軍閥割據的三國亂世,曹操不得已走上“亂世奸雄”的道路。東漢相師許邵評價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所言非虛。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百姓流離失所、食不果腹。曹操審時度勢,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工程,不但解決了軍糧緊缺的問題,還恢復了農業生產,對促進經濟恢復與維持社會秩序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此外,曹操道義分明、唯才是用、有勇有謀,在軍事上運籌帷幄,戰術靈活多變,是亂世中千載難逢的人才。綜上,對於曹操的評價不可僅僅侷限於殘暴、陰險與狡詐,反而忽視了曹操的過人之處。
常言道:有其父必有其子。從孩子身上往往能看到父母的影子。曹操與曹丕、曹植並稱“三曹”,二子在成就與名氣上雖不及曹操,但也延續了優秀的基因,在文學史上頗有建樹。其中,曹植更是建安文學的集大成者。曹丕見兩頭牛打架,逼曹植以牛作詩不能有牛字,曹植當即寫下妙作。
手足相殘下的《七步詩》
曹操去世後,長子曹丕即位,史稱魏文帝,而曹操第五子曹植則被封為陳思王。曹植學富五車、見多識廣,精通天文地理,在朝中有很高的威望。然而,曹植的學識、人品與能力令曹丕嫉妒不已,再加之朝中奸臣常在曹丕面前危言聳聽、妖言惑眾,兄弟關係逐漸起了芥蒂。
不少大臣勸說曹丕斬草除根,否則日後曹植羽翼漸豐,將有謀權篡位的風險。深思熟慮下,曹丕決定先下手為強,派人將曹植傳召至池廳邊,再令早就埋伏好計程車兵將其攔下。曹植見狀,強裝鎮定地問道:“吾兄傳我有何貴幹?”眾大臣答道:“宮中近來聽聞有人要反叛造反,此事的主謀是否是公
曹植嘆了口氣,回答道:“吾兄疑我意圖發農安,謀圖皇位,此等大罪我可不敢當。請求兄長明察秋毫。”曹丕見狀,只好做出讓步:“看在你我兄弟的份上,我命你七步之內做出一首詩。否則休怪我大義滅親。”曹植見事情有迴旋的餘地,連連點頭答應。
正當曹植邁出第一步時,突然聞到遠處傳來陣陣豆子煮沸的氣味,突發靈感,以豆子為中心,走一步讀一句,走到第六步時已將全詩作完。此詩題為《七步詩》,全詩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聽完,心生慚愧之意,越發無地自容,便按照約定放過曹植。在《七步詩》裡,曹植以“豆”自喻,將“萁”比作一母同胞的兄弟曹丕,再用“萁煎豆”比喻曹丕殘害自己的親弟弟,間接表達了對曹丕的不滿以及自身沉鬱激憤的心情。
形象生動地反映了鬥爭的殘酷以及置身其中者的艱難處境。前四句描寫了生活中常見的“燃萁煮豆”的現象。其中,“漉豉”指的是用過濾、煮熟、發酵後的豆子製成的汁液。“萁”指的是豆莖,將“萁”曬乾後可以當成柴火。
因此,煮熟豆子的正是與它同根生的萁,暗喻兄弟間關係微妙,無法相容,自相殘殺,實在有違常理。最後兩句筆鋒一轉,曹植髮出內心沉積許久的控訴:“你我本是同根生的兄弟,為何要如此苦苦相逼?”本詩委婉又引人深思,嘲諷中又包含規勸。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更是成為千古名句,用以規勸兄弟間要和睦相處,莫要互相殘不過,這首詩的風格與曹植的其他作品並不一樣,畢竟是情急之下作出的,談不上語言精美與意象精巧,但至少耐人尋味,富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鬥牛詩》
曹植七步成詩的故事最早見於《世說新語》,詩詞要求必須凸顯兄弟之情,又不能出現“兄弟”兩字,曹植用“煮豆燃萁”的故事隱晦指出曹丕兄弟相逼的事實,譏諷之中又帶有規勸之意。不過,《七步詩》始終存在爭議,有人認為此詩並非曹植所作。
因為《三國志》並未記載有關於《七步詩》的任何資訊。此外,此詩也並未記載於《曹植集》,因此部分專家學者認為《七步詩》乃後人所作,目的是凸顯曹植過人的學識與才華,同時暗諷曹丕的殘忍與無情。然而,宋人撰寫的《太平廣記》中則記載著《七步詩》的另一種版本。
曹丕與曹植相遊途中偶遇兩牛相鬥,一番激烈對抗下,其中一牛體力不支,被持續向後頂,最終掉進井中摔死了。曹丕命曹植即興創作一首關於死牛的詩,但其中不能包含“死”、“牛”與“相鬥”等字。此外,曹丕還要求曹植必須騎於馬上作詩,倘若馬走百步後,詩還未完成,曹植當即被就地正法。
在高度緊繃的神經下,曹植完成《鬥牛詩》:“兩肉齊道行,頭上帶凹骨。……非是力不如,盛氣不洩畢”。在場所有人無不拍手稱絕,驚歎曹植之才。而後,曹植興致未減,在《鬥牛詩》的基礎上又寫下《七步詩》,用來自我慰藉。
結語:
《太平廣記》中的描述極為詳盡,包括故事的時間、地點與詳細經過,具有較高可信度。不過,也有人認為《太平廣記》只是一家之言,不可全信。然而,曹植之才毋庸置疑,當屬建安文學的最高成就者。曹丕去世後,曹叡即位,史稱魏明帝。曹叡雖對曹植禮遇有加,卻仍存忌憚之心,曹植始終處於尷尬境。好在曹植一心撲在文學上,即便在政治上沒有功績,在文學領域卻是舉世無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