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季以來,剛剛回暖的東太平洋關鍵區表層海水,再度開始下跌。9月起的這波下跌,更是特別迅速,令七、八、九三個月的海溫指數跌至-0.5--這是拉尼娜的觸發點。根據10月18日晚剛剛更新的最新資料,指數還在繼續下跌中。
NOAA的ONI指數統計
10月18日晚更新的海溫資料統計,來自NOAA
美國NOAA迅速反應,資料剛出來就宣佈:拉尼娜(狀態)出現了。眾所周知,拉尼娜又稱反厄爾尼諾,是指赤道中東太平洋異常大幅持續偏冷,從而可能會引發全球氣候異常的海洋和大氣現象。
NOAA宣佈赤道中東太平洋進入拉尼娜狀態
拉尼娜的定義包含四個要素,一是赤道中東太平洋區域,這地方的海溫狀況,是拉尼娜判斷的基礎;二是異常偏冷,需要明確拉尼娜是海溫偏冷而非偏暖,偏暖那是厄爾尼諾;三、四是大幅持續,不是所有的偏冷都是拉尼娜,要偏冷到一定程度、偏冷持續很長時間,那才是拉尼娜。
NINO關鍵區示意圖
正因為此,各國對拉尼娜的判斷標準略有不同,資料來源也有所不同。採用第五版ERSST的美國最敏感,宣佈最快,而採用OISST等資料來源的其他國家,例如我國、日本、澳洲等可能要到11月才宣佈。儘管如此,各國資料普遍都認為,今冬有可能發生拉尼娜。
熱帶太平洋此表層水溫變化動圖,來自NOAA
今年的拉尼娜,比較特殊。特殊之處首先在於,在這次拉尼娜之前,2020-2021年冬剛剛發生過一次拉尼娜。所以這次拉尼娜如果確鑿無誤,2021年將會是“雙峰拉尼娜”;第二,這次拉尼娜的冷水區域更接近關鍵區,典型性更強。
另一個呈現形式的熱帶太平洋次表層海溫變化,來自NOAA
拉尼娜的影響,當然是在海氣響應之下的大氣”東降西升“,也就是沃克環流更強;這就導致我國南海和菲律賓以東洋麵對流和風暴增多,冷空氣更容易南下。正是因為這個原理,所以拉尼娜後的冬天,一般寒潮比較強,容易出現”冷冬“。
1950年以來最強的10個ENSO事件下海溫偏高/偏低區域,來自NOAA
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拉尼娜下的冬天,又有了新的情況。譬如2020-2021年的秋冬,雖然出現了12月底到1月中旬的寒潮四連擊,出現了北京平原地區近-20度的罕見低溫;但後來又出現了罕見的極端偏暖,最終讓整個冬天的均溫偏高,最終的結果還是暖冬。
2021年1月boss級寒潮後華北平原等地的極端低溫情況,中氣愛製作
而今年冬天,在更強的全球變暖預期和更快的東太平洋關鍵區海溫降幅之下,氣溫的升降可能會更極端,暖的時候極暖,冷的時候又特別冷;或者是該冷的時候不冷,不該冷的時候突然冷。今年10月上旬和中旬,上一波拉尼娜已經把這種影響展現的淋漓盡致;而即將到來的真正冬天,我們可能還需要面對更多這樣的天氣。
CFS模式對NINO關鍵區海溫距平的預報,來自NO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