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泉山的大門,
究竟有多破,看看這張老圖片就知道了
前幾天,翻閱資料,蒐羅到了一些和五泉山有關的老照片。其時間跨度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是五泉山發展歷史見證,也是整個蘭州滄桑鉅變的見證。
五泉山是蘭州人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地方了。可以說,幾乎每個蘭州人的童年記憶中,都少不了五泉山及動物園。五泉山位於蘭州市城南的皋蘭山西北麓,海拔1600米,東連塔子坪,西接二郎崗,南至千佛閣,北距蘭新鐵路200米左右,佔地面積266400平方米。
追溯五泉山的歷史,至少要從南北朝時期開始。五泉山位於皋蘭山北坡,因有惠、甘露、掬月、摸子、蒙五眼泉水而得名。民間傳說,這五眼泉是名將霍去病用銅鞭戳出的,故名五泉。這僅僅是一個傳說,霍去病並沒有來過蘭州!
據蘭州大學汪受寬先生考證,北周時期,人們才將蘭州黃河南岸的南山,稱為皋蘭山。原本,史書中稱蘭州南側大山為“南山”。大約到北周時期(556年——581年),人們才將蘭州南山稱為皋蘭山。581年,隋文帝代周稱帝,以皋蘭山為名設定蘭州總管府。“蘭州”一詞由此出現。
在民間傳說中,五泉山總是和霍去病連在一起。其實,這只不過是一個從元代開始的傳說。明代天順五年(1461年)《大明一統志》載:五泉山“泉有五眼,相傳漢霍去病擊匈奴至此,以鞭卓地而泉出。”清乾隆時統稱鞭搠泉。人們將五股泉水,分別命名為甘露、掬月、摸子、惠、蒙,其中甘露泉、掬月泉、摸子泉在中麓南部,蒙泉在東澗,惠泉在西澗。
五泉山因山有五泉而得名。早在唐宋時,五泉山就建有寺廟,元代五泉山有皇慶寺,明洪武初改為五泉寺。經過元明兩代經營,至清初,五泉山“自麓至巔,攬勝不窮,登臨難遍。”清末,五泉山古建築群慘遭兵禍。此後,五泉山差不多衰敗了半個世紀,直到1919年,劉爾炘主持整修五泉山。五泉山逐漸形成,今天我們看到的規模。
如今的五泉山,遊人如織,山中綠樹成林,到處處流水潺潺,山門高聳,廣場寬闊,每天清早,健身者雲集……不僅成為蘭州人的養生佳所,更是外地遊客打卡必到之地。
可是,人們想不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五泉山山門有多破,狹窄的巷道,兩三級臺階,怎麼也無法同今日五泉山的“高大上”聯絡起來。可謂是,滄桑鉅變。
下面,要說說的就是,我最近蒐羅到的幾張和五泉山有關的舊照。第一張,這是近些年,人們拍攝的五泉山山門的照片,在飛舞的白雪中,山門高聳,在白雪的映襯下,雕樑畫棟,氣勢逼人。這是人們所熟知的五泉山山門。就不再囉嗦了。
那麼,我們來看看,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五泉山的山門是啥樣子?第一張是正在施工中的五泉山山門:
從照片中看上去,山門也不很一般,只有兩三級臺階,並不是很高,臺階上放著幾根木頭,山門下,幾個人三三兩兩站著。有人認為,這張照片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人們維修時拍攝的。不過我認為,應該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維修山門時的情形。
1954年,蘭州市人民委員會將五泉山劃為遊憩區。1955年,闢為人民公園,先開放西龍口,此後逐年向東龍口擴充套件,年年撥款修舊建新,建設公園。至1956年,已全面補修西澗內的橋、閣、亭、臺、迴廊,彩繪樑柱,壁上繪畫;到1965年,五泉山公園逐漸成為一處林木花草掩映寺廟、泉溪池塘點綴幽谷的大型園林。
第二張照片,是五泉山山門舊照。這張照片,拍攝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感覺此時的五泉山,有些寂寞,一條破舊的小巷通往山門,同今天寬闊平整的廣場,不能同日而語。再看山間,樹木的茂密程度,也遠遠不如現在,沒有綠樹成蔭的感覺。
據記載,抗戰全面爆發後,五泉山為第八戰區長官司令部所徵用,曾經的遊覽勝地,成為軍事禁區。這是不是,就是成為禁區後的情形呢。瞭解情況的師友們留言說說!
第三張,這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拍攝的照片。在那個年月,蘭州是著名的工業城市,西北交通樞紐。不論是在蘭州工作,還是在居住,亦或者從蘭州停留轉車的人,都喜歡在五泉山、中山鐵橋,這些蘭州地標性景點合影留念。 然後,分道揚鑣,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艱苦奮鬥,忘我工作。
這張照片上,似乎是參加了某個運動會後,意氣奮發的年輕人,相約五泉山,然後留影紀念。
五泉山是一座黃河之山,也是被霍去病傳說籠罩了千年的隴上名山,被蘭州本土文化浸泡了六百年的蘭州名山。“蘭州名勝地,共談五泉山”,五泉山是蘭州首屈一指的名勝景區,也是對蘭州文化有重大貢獻的名山。這幾張老照片,見證了五泉山滄桑鉅變。
本人見識有限,請師友們不吝賜教補充!也期待著師友們提供更多的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