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詹 彥攝
我這是第二次來山西長治,原本是想仔細看看這段壯美的太行山。
從平順縣到黎城縣的這段“太行天路”不寬,經常是從山巔盤旋至谷底,又由谷底曲折迴繞至山巔,能從各個角度展示這幅長達數十公里的“北派山水”畫卷。有時候我驀然發現,公路居然是沿著山脊修建的,可以左右觀賞兩側的重巒疊嶂。我在想,沒有公路的時候,人們要從這樣的大山裡走出去,得經歷怎樣的艱險,於是,我便聯想到了上古神話。
女媧補天
不論是從考古發現,還是根據地質地貌的考察結果判斷,長治及其周邊地區都應該屬於華夏文明發源地,華夏兒女或許正是從我看到的太行山中走出來。這次歷史性的演變,我們從上古神話中能夠找到線索,例如“女媧補天”的傳說,很可能就發生在這段最美太行的絕壁、溝壑與叢林中。
“女媧補天”應該是發生了巨大的自然災害,傳說中的情形是天塌地陷,暴雨洪水,猛禽野獸傷人。但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用當代科學的觀點看,這些現象應該與地震、火山爆發等自然災害,或者小行星撞地球這樣的天體運動有關。
神話傳說中認為,“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媧氏煉五色石以補其闕,斷鰲之足以立四極。”但我認為,女媧“煉五色石”並非真的補天,而是她改進了新石器時代的陶器燒製技術,開始燒製陶片甚至類似磚瓦的建築材料,並將這些顏色各異的陶製材料與石塊、灰泥相結合,用來改善住所,使其堅固保暖,且能夠抵禦野獸侵害。同時,不再漏雨的住所也能夠給採集來的種子類食物提供良好的倉儲條件,讓珍貴的食物能夠儲存到大雪滿山的冬天,使部落中不至於餓死人。
女媧的這一行動意義非凡,因為面對生存環境惡化的現實,她並沒有選擇祖先慣常的“遷徙之路”,而是選擇了不屈服和抗爭,主動尋找解決辦法,這便避免了遷徙過程中人口的大量損失,同時提高了整個氏族乃至整個華夏地區人類的生存技能。
居住條件的改善,讓人們在夜晚或是在漫長的冬季開始渴望“文藝生活”,於是後人說女媧發明了樂器和音樂,有人開始以此講述祖先的故事,這些都是物質生活進步對文化生活的自然引導與推動。由於女媧在歷史關鍵時期的作用,也可能是許多女首領的功績在傳說中慢慢集中到女媧這一個人身上,後代子孫在傳說中豐富並神化了這個形象,女媧因此被稱為“媧皇”“大地之母”。
神農嘗百草
清晨我離開岳家寨的懸崖民宿時,早餐中有武鄉小米飯和黃黏米麵做的油糕,這是長治的傳統美食,非常充飢,直到中午我還沒感覺餓。這些食物不由得讓我聯想到炎帝,也就是著名的“神農嘗百草”的傳說,這個故事也應該發生在太行山一帶吧。
當時人們為什麼會由採集狩獵生活轉向農耕生活呢?我認為,“神農嘗百草”的故事背景應該是地球處於“小冰河期”。
一方面,這是因為歷史已經證明,一些重大的社會演變,其推動力往往是巨大的自然災變;另一方面,小冰河期的週期性與華夏民族由採集狩獵的社會向農耕為主的社會轉化,在時間上大機率是重合的。極端災害造成大面積饑荒和人口銳減,就在這個時候,“神農氏”出場了。
“神農嘗百草”是對華夏民族農耕社會建立過程的一個莊重的比喻。神農氏最重要的作用,是他將部落帶出太行山,走向有利於耕作的平原和盆地,同時選育耐寒耐旱的糧食作物品種,革新耕作工具,改進耕作方法,提高糧食產量,於是,農作物便成了人們的主要食物來源,人口結構和社會結構也因此而改變。
那麼神農氏怎麼成為“炎帝”的?我認為,後代人將他尊奉為神明時選用這個名字,可能的含義是“帶來飽暖的首領”。炎帝帶領部落民眾進入平原地區之後,推動了華夏農耕文明的進步,所以說,稱他為“帝”,是後代子孫對祖輩英雄的推崇與紀念。
后羿射日
此行是我第一次參觀著名的黃崖洞,立刻被震驚了,只見兩座高聳的紅色砂岩絕壁中間夾著一條狹窄的深谷,夕陽殘照落在紅色砂岩斧劈般陡峭的崖壁上,大片的紅色攝人心魄,由此讓我聯想到第三個上古神話“后羿射日”。
根據傳說和史籍推測,堯帝和后羿生活於公元前2400年前後。世界考古發現也已證明,這一時期暴發了全球性的大旱災,並且持續多年。這場自然災害的後果是,埃及古王國走向衰落,古埃及文明進入長達二百多年的分裂與饑荒階段;兩河流域最早的蘇美爾人文明分崩離析,國破人散;起步較晚的古印度文明此時剛剛進入印度河流域時期,雖然目前還沒有關於印度河大旱災的考古發現,但那裡早已經變成荒漠了。
同樣遭受大旱災的華夏文明又是怎樣的狀況呢?我認為,“堯時十日並出,草木焦枯”是人們對長達十年的大旱災最形象的比喻,而“堯命羿射十日,中其九日”則是將華夏民眾全力抗旱,成功自救的事蹟,集中在一位英雄人物身上,因為,只有像“后羿射日”這種簡潔有力的英雄故事,才便於在缺少文字紀錄的時代口口相傳,勵志育人。
從長治回來後我一直在想,中華文明中出現的幾乎所有的“神”,都是由後人演繹出來的,這種由人來“封”神的文明在人類歷史上獨一無二。我們的神話傳說所傳達的核心資訊,並不是宗教式的“人由神造”或“命由天定”,而是講述人類面對自然災害與外部危機時的不屈服和努力抗爭,主要是對祖先的紀念和對英雄的崇敬,是對人性至善的追根溯源。因此我們可以說,中國的上古神話儲存了中華文明獨特的民族精神,長治乃華夏文明的精神故鄉之一。
(龍一,本名李鵬。代表作有《地球省》等中長篇小說,其中《潛伏》《借槍》《代號》被改編為電視連續劇播出。)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