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武義融媒體中心-武義新聞網
我是來武義的人,9歲時隨父親從一個城市來到浙中這個原本不知名的小縣。行人和車輛稀少,寧靜、蕭條,見不到高樓大廈,是我的雙腳第一次觸及古城土地時,在記憶中留下的印象。
後來我在此地長大成人,娶妻生子;後來我聽到了許多關於她的美麗傳說和大量人文地理軼事。半個世紀後,我才真正懂得撩起她的神秘面紗,去探究以往的一知半解,甚至某些一無所知。就像有的人先結婚後來才慢慢產生愛情,我對她漸漸愛戀起來。
我的朋友,你如果來武義,就和我一樣踏上了這一方古老的土地。2019年仲夏,我專程陪同省城杭州來的朋友前往大田鄉大公山村南的大公山。是一則新聞報道吸引了我們,報道說2010年浙江省考古研究所蔣樂平研究員曾經來這裡探掘,在他的小錘輕擊下,那些明顯有打鑿痕跡的石球、石棒,以及挖掘出的炭化稻穀粒和窯址中的夾炭紅陶碎片紛紛甦醒過來,向人們述說距今7000年至10000年前,在武義這片土地上已有人類生活、勞作。
“雞鳴問何處,風物是秦餘。”傳說這是與王維齊名的孟浩然在盛唐時的一個夜晚,船泊武陽川時留下的詩句。儘管有人說此武陽川非彼武陽川,但我還是執拗地相信大詩人真的來過。
說起古代來武義的人,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卻是真正來過武義的。金兵南侵、戰禍驚魂,年逾五旬的她沿富春江溯江而上抵達金華,後曾一度寄居武義縣城書香門第陳姓人家避難安身。壺山南麓的書檯山、漁火粼粼的熟溪江邊的古碼頭,都留下她徜徉躊躇的足跡。離婚、坐牢飽受創傷的李清照的心靈得以些許撫慰。在古樸而安好的這座江南小城,她的傳世佳作《打馬圖》《打馬賦》呱呱墜地。
在武義的金湖銀湖之畔,有一座浙江省縣級博物館裡屬頂尖水平的博物館。在那幾排配備了高階恆溫裝置的展櫃裡,靜靜地躺著一件鎮館之寶——一份武義籍南宋官員徐謂禮17卷5萬多字的紙質“幹部檔案”。據考古專家論證,在它被出土之前,全國僅發現過類似的兩件“純本文書”,而徐謂禮文書比起那兩件更全面和深入地涉及了宋朝中央制度的核心內容,它如今仍完好如初,它的昭世讓我驚羨不已。
剛來武義,我曾在古城上街一隅居住過10年。上街並不是一條街,她是古城的一片老城區。萬分慶幸,她歷經滄桑歲月,如今仍奇蹟般地“活”著。那條橫街以及我青少年時期讀過書的“壺山書院”,老一中的泮池(半月池)都完好保留到了現在,她們成為武義人鄉愁中的幾縷溫暖。
我要特別寫一寫古街頂端那座氣勢恢宏的徽州會館,當年徽商賜名“上棧房”。今年我再次走近了她,徽派建築所共有的灰瓦白牆和高大的門樓,門樓牆壁上的精緻雕花、一人多高的抱鼓石,以及整座建築裡一套共通的排水系統,都生動地撲入我的眼中。這讓我想起了《威尼斯憲章》裡的那段話:“世世代代人民的歷史文物建築,飽含著過去歲月傳下來的資訊,是人民千百年傳統的活的見證。”城市是石頭刻寫的史詩,她是歷史的印記、文化的註腳、城市的底片。
重遊上街,我走進了修舊如舊的陳家廳、王家廳,兒時在裡面玩耍的情景又浮現在眼前。2020年9月,文廟和文昌閣等一批古建築,正式動工重建。她們是“武義之魂”,映照著古城的不朽使命。我期盼著它們在人們的鄉愁祈禱裡早早歸來。
來武義,遊走古村落可以是你的首選。
古村落無疑是貼上中國獨特美學觀、傳統文化觀、哲學觀標籤的活標本。天人合一、天長地久、天高地遠、天倫之樂,曾經是祖先們在繁衍生息中有過的深刻體悟。
全國的許多地方當下已經很難看到古村落的蹤影了,而你來武義卻能十分容易和她遇見。武義的地理環境是獨特的,全境西南高東北低,三面環山、峰巒疊嶂,中部丘陵蜿蜒起伏,形成武義和宣平兩個河谷盆地。而這樣的環境往往會形成獨特的經濟、交通、文化意識狀態。
舊武義人的“盆地意識”曾經根深蒂固,鄉土感情十分濃烈,千百年來流傳的“武義人靠塊土,三天不見壺山就要哭”這類民間俗語如今依然在口口相傳。我想,除了歷代當地政府保護,武義人的鄉土依戀情懷,也是武義古村落能夠大批存在的重要原因吧。
武義的古村落是開在江南詩情畫意中的一朵朵奇葩。她有被梁思成寫入《中國建築史》中的山下鮑村;有傳說由明代開國元勳劉伯溫按照天體星象排列設計的太極星象村俞源村;有已經600多年曆史的“江南第一村”郭洞村;有北宋范仲淹侄兒後代聚居的範村;有建築精美、雕樑畫棟的清代古民居11處的華塘村;有因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江南最早的元代寺廟建築延福寺而遐邇聞名的陶村;有百多幢泥坯屋錯落有致鑲嵌在半山腰,被譽為“江南的布達拉宮”的上黃村;有常年雲海湧卷、風光秀美的上週村;有古樹參天蔽日、巷道迷蹤交錯、黃牆黑瓦的烏漱村;有依傍武義江古碼頭,白鷺翩飛芒蘆搖曳的溼地古村壇頭村……
我穿行在這些隱世古村莊裡,彷彿經歷一場走在山水間的修行。一些村裡的古建築和古民居已似風燭殘年的耄耋老人,亟待搶救性修繕,它們以暮年之態屹立不倒,仍向世人講述著浸透時光油彩的農耕文化故事,它們留給後人一抹濃得化不開的鄉愁,帶我們回家,回家。
如果把古村落比作“藤”,那麼那些在它的身旁和懷抱中穆然而立的寺廟、宗祠就是她結出的“瓜”。
延福寺是江南已發現的元代建築中年代最為久遠的珍品。20世紀80年代初,我的兒子剛上小學時,我就帶他遊歷過延福寺。坐落在福平山上的延福寺那時還未修復,除了香客,很少有遊客造訪。這座重簷歇頂式的建築,山門前有石獅拱門,參天古柏掩映紅牆朱門。進得寺去,但見殿前長生池裡池水渾濁不見一簇蓮花。環顧四周牆壁,多繪明代山水壁畫和行草書法墨跡,但清代所建的天王殿和觀音堂卻裝飾得富麗堂皇。延福寺的梁間蜘蛛不結網,鳥雀不築巢,一塵不染,堪為世間奇觀。欣逢盛世,延福寺在2014年至2016年間得到國家撥款全面修繕,竣工後的新寺山門高聳壯觀氣派,面積擴大了近三倍。作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的千年古剎,正迎接著越來越多的海內外遊客前來觀光拜謁。
宗祠,是祖先靈魂的安放處,是族人集體精神的寄存地,是宗族思想文化的大書房。透過從那裡散發出的幽古氣息,我聽到了古村落怦怦的心跳。
今年春光正勁的季節,我又一次訪問了浙中武義的兩大宗祠,它們是俞源村的俞氏宗祠和郭洞村的何氏宗祠。
粉牆灰瓦、三進二院的俞氏宗祠以它的不凡氣勢迎接我的到來。祠門前的旗杆石昭示族人曾經得到過的顯赫功名,從石雕和磚雕的祠牆上,我讀出了這座佔地兩千多平方米的明代宗祠的厚重和莊嚴,以及它的地域建築文化的鮮明特徵。
祠內正廳中那塊明朝宰相嚴訥贈送的“壬林堂”金字大匾,告訴我當年俞氏家族無愧是武義一邑望族和八婺名宗,我想這該是俞氏族人最值得向外人炫耀的又一件珍寶吧。
俞源真的是一方瑞氣盪漾的風水寶地,28代香火傳承至今,260多人考取功名,有的還進京當了大官。俞淶的四個兒子當年在星象八卦佈局的星斗之中,擇地建造了這座被譽為處州十縣第一府的俞氏宗祠,終成為江南宗祠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讓我流連忘返的,還有俞氏宗祠裡的那座很早就有“金華八縣第一臺”美稱的古戲臺。我被古戲臺美輪美奐的彩繪藻井(戲臺頂蓋上的彩畫)吸引和陶醉,頃刻間,我彷彿聽到了豐收年景古戲臺上的鼓樂鏘鏘、婺腔昂昂。我被一種喜樂氛圍撞擊著,眼前幻化出兒時在鄉村看草臺戲的熱鬧場景。
在嘉慶武義縣誌中記載的全縣126座宗祠裡,明清以前和明清時的建築只有10多座,能保留到今天的更是鳳毛麟角,郭洞村的何氏宗祠是其中的一座。
一踏入這座宗祠高高的門檻,我突然有了一種進入寺院般的感覺,肅穆之情油然而生,自覺地放輕腳步,屏聲靜息。
古人祭祖,身著禮服,衣冠齊整,宣讀祝辭,焚燒紙帛,不得遲到,一切都是那般謹嚴有序、循規蹈矩。
數百年裡,這種圖騰儀式在何氏宗祠內往復上演。從古到今的農曆二十五和八月十五兩天,香火和祭祀的肉食果品的氣息氤氳了整座祠堂,薰陶著一代代何氏後人的孝悌思想。
我抬頭凝視祠堂大廳上方懸掛的書有“敬教勸學”四字的古匾,聽陪同的村中老人說,舊時尊儒重教的族規,剝奪了“白身人”(未讀過書的人)祭典資格,若要入祠要熬到古稀之年。如此嚴苛的族規,在舊時族人心頭敲響鞭策的警鐘,激勵子孫們懸樑刺股發奮讀書以獲功名。
出得祠門,我登上郭洞村旁的龍山,郭洞村人的祖先在祠中立下族規:凡伐龍山一木一枝者,便要受到斷其一臂、拔其一指甲的懲罰。難怪如今龍山上幾人合抱的古樹比比皆是,能讓我這個遊客小憩在蓊蓊蒼蒼的山中,聆聽山鳥婉鳴如歌,山泉淙淙絮語。
武義有名山,武義有好水,武義有好空氣。每每有外地友人來武義,我都會陪同他們上明招山、牛頭山、大紅巖遊歷一番,然後盡興地沐一次溫泉,喝幾杯熟溪酒廠老傅釀的好酒。
明招山雖無高海拔,且不突出奇秀,但她卻是一座由強大的精神力量支撐起來的文化高地。北宋覆滅,中原淪陷,擊碎了大儒呂祖謙宗族“敬宗收族”的美好願望。一群歸家無計的南渡移民,選擇了此山重新營造家族墓地。百多年,五代人、幾十號人物,生前天涯海角,死後戮力同心聚葬明招山,好一場理想主義者的族葬,真的驚天地泣鬼神,讓人感慨萬千。
我緩步走入明招講院,這是一所四合院式平房,院內有花園、水塘,四周栽種著臘梅和楓樹。從四合院往西,有一條彎曲的碑廊,陳列著大大小小十幾塊與呂祖謙和呂氏家族有關的碑石,這裡的一切都散發著濃濃的書香味。我知道,明招講院也稱朱呂講堂,是傳播明招文化的重要場所。明招文化最早體現的是隱逸文化,源頭人物是阮孚,而作為完整的理學文化,呂祖謙才是集大成者。
來武義,你一定要登一登牛頭山。她是浙中第一高峰,你可以呼吸到最純淨的空氣。你別忘了去朝拜古道觀三清殿和天師殿,傳說那位被唐睿宗皇帝封為越國公的道士葉法善,活了105歲,就在此山最高峰羽化昇天為仙,牛頭山無愧為江南的名山仙境。
那年重陽節我攜妻到牛頭山,為了省卻幾許險難,另闢蹊徑從反方向登山。想不到這登山道路一改,竟讓我意外收穫了“水作琴中聽,山疑畫裡看”的另一種體驗,與千仞大山中的水色結了緣。一澗又一澗的山潭之水,因了深淺而變得色彩迥異,有的澄明,有的碧綠,有的幽藍,看得我痴痴迷迷不忍離去。
來武義,你就來到了一座偌大的天然氧吧。亞熱帶季風氣候,使武義常年平均溫度保持在17℃上下。74%的森林覆蓋率,讓你抓一把空氣就抓到了一把負氧離子。武義全年空氣優良率高達90%,完全可以把你的肺腑徹底地洗滌一遍。
溫泉,這是給人以遐思的瑰麗名稱。我驚羨過唐太宗在陝西驪山上建成的華清宮,那裡款款走出過洗凝脂的楊貴妃。颯颯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一個集休閒度假和療養、娛樂功能為一身的現代化溫泉度假區,正以她的溫情脈脈迎八方來客,畫中游、沐奇水,微薰在夢裡江南。就在我寫此文時,又有喜訊傳入耳畔,武義溫泉入圍第五屆博鰲國際金湯獎,這可是一個堪稱溫泉界的“奧斯卡”獎啊!
來武義,遊罷山水,武義的香茗、美食一定會讓你念念不忘。
武義,是一個唐代即已成名的著名茶鄉。宋代“蔣富山茶”題寫的名家詩詞歌賦,迴盪在鄉野市井;明清列入朝廷貢品的“春雨茶”,博得群臣滿堂喝彩;清代的後樹、烏門、水閣茶市,交易興隆、名滿吳越;“後樹雲霧茶”,曾在日內瓦世界食品博覽會上獲得過金獎;改革開放40多年間,武陽春雨、更香有機茶、駱駝九龍、湯記高山茶等,都獲得過省和全國名茶評比最高獎。無論綠茶、紅茶、黑茶,片片香茗都是武義最美山崗的精靈,武義新宅山區的茶園“大圓塘”,已經成為網紅打卡地。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太快了,而茶很緩,因為茶是形而上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清心寡慾,涵養極高。來武義品茶再品茶,你會靜下來,所有焦慮和煩惱都會在沉澱後消弭。
武義的美食會讓來武義的你想起媽媽的味道,會再次喚醒你兒時的記憶。肉麥餅、竹筒飯、芋餃、豆腐丸、醋雞、素粉發、灰漬粽、宣平餛飩、宣平八味……這些來自鄉村民宿、不起眼店鋪甚至路邊小攤的食品,雖不是山珍海味、珍禽異獸,依然是五穀蔬菜,依然是民間手工製作,可它卻成了當下人們味覺審美的物件,為武義人和來武義的人帶來無與倫比的舌尖快感。
來武義的朋友你看到過在入城口矗立著的那塊巨型廣告牌上“來武義,我養你”6個瀟灑奔逸的大字嗎?這是熱情好客的武義人民深情款款的迎賓詞。
其實,無論外來客還是武義本地人,都是“來武義”的人,都是與這座新老共存的生態之縣結了緣。來武義,我會為你當嚮導。帶你去看看畲鄉十里荷花搖曳的佛卉和花田小鎮;走走千年古道和八百年熟溪古廊橋;攀攀江南赤壁大紅巖和清風寨;遊游履坦溼地白鷺溪和碗鋪童話村;乘乘大斗山滑翔機,用飛翔的速度閱覽人間好山河;轉轉開發區新建的工業區,聽馬達轟鳴奏捷報。
武義用她滄桑厚重的傳統文化養你;武義用她的名山秀水養你;武義用她的纖塵不染的空氣養(氧)你;武義用她的香茗美食養你;武義用她奮進不息的精氣神養你……
作者:鄢東良
圖片:武義旅遊
編輯:胡若男
稽核:何燦
監製:朱躍軍
本文來自【武義融媒體中心-武義新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