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老大”在共同富裕這個課題上面臨關鍵的考驗。
口述 / 吳曉波
如果我問你,今天中國經濟規模最大的省是哪個省?你可能會脫口而出——是廣東省。
沒錯。從1989年起,32年來,廣東的經濟總量一直位居全國第一。2020年,廣東的GDP總量超過11萬億元,領先第二名江蘇大約8000億元。
但如果繼續追問,廣東是不是今天中國經濟最發達的省份呢?
答案似乎變得不那麼肯定起來。
有一個事實對廣東來說挺尷尬的,就是這個經濟總量最大的省,同時也是全國貧富差距最大的省。
以七普人口資料計算,在廣東的21個地市中,只有深圳、珠海、廣州、佛山、東莞5個城市的人均GDP超過7.2萬元的全國平均值,其餘16個城市的人均GDP全部低於全國平均值。
其中,有10個城市的人均GDP低於5萬元,而在省內墊底的梅州的人均GDP只有3.1萬元,不到深圳的五分之一。
如果把廣東和東南沿海的另外三個省份江蘇、浙江和福建做比較,廣東就更尷尬了。2020年,江蘇、浙江、福建三省的全部地市,人均GDP都超過6萬元。
再對各省內部人均GDP最高和最低的兩個城市進行比較:在江蘇,人均GDP最低的宿遷是最高的無錫的39%;在浙江,山區城市麗水的人均GDP是杭州的46%;在福建,南平的人均GDP達到了廈門的61%。
也就是說,廣東的富裕主要是靠粵中地區,也就是珠三角的幾個城市撐起來的。而在粵北、粵東和粵西地區,還有很多地方仍然非常貧窮,它們所代表的,是不常被人憶起的另一面的廣東。
這就是廣東與正在邁向共同富裕的浙江、江蘇的一個最大不同。
而且近年來,廣東省內的貧富差距有擴大趨勢。2019年,珠三角地區以不到廣東省三分之一的面積,貢獻了全省GDP的80.7%,較上一年提高了0.2個百分點。
為什麼廣東的區域發展水平如此懸殊?
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是地理條件。
廣東省內有將近80%的面積是山地和丘陵,而且主要就分佈在粵北、粵東、粵西三個區域。特別是粵北地區,既不臨海又多山地,這就導致清遠、韶關、河源等地交通不便、基礎設施建設落後,阻礙了城市的發展。
而珠三角平原是廣東省內最大的平原,又靠近珠江入海口,海陸位置優越、港口優良,因此,坐擁珠江三角洲的粵中地區能成為經濟核心並不奇怪。
但還有一點疑問。
珠三角平原並不是廣東唯一的平原——廣東有三個平原,分別是珠三角平原、粵東潮汕平原和粵西茂湛平原。粵東和粵西都臨海,而潮汕平原和茂湛平原雖然在面積上不及珠三角平原,但比起多山的粵北地區,地理條件卻可以稱得上優越,為什麼粵東和粵西沒能很好地發展起來?
更何況,福建和浙江也多山,浙江是“七山二水一分田”,福建更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為什麼它們能夠發展得比較均衡?
舉例來說,廣東的梅州市和福建的龍巖市都位於粵、閩兩省的交界處,是跨省的“隔壁鄰居”,地理條件接近,山脈眾多。但2020年,福建龍巖的人均GDP超過10萬元,是廣東梅州的3倍多,這又是為什麼?
這就涉及到第二個原因,就是中心城市的虹吸效應。
珠三角的廣州、深圳等城市毗鄰港澳,改革開放初期,它們恰好趕上了港澳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和製造業的大規模轉移。
香港的大量低端製造業以所謂“三來一補”(即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的方式滲透到了深圳、東莞、佛山等地。於是,珠三角享受著資金和技術上的很大紅利,迅速成為了中國經濟外向型程度最高的地區。
但這也造成了負面效應:一方面,資本大量地湧入珠三角地區,卻無視了面積佔到廣東省三分之二的粵北、粵東和粵西地區;另一方面,珠三角強大的虹吸效應,又將這些落後地區的資金和人才也吸引到了發達的珠三角,這就進一步造成了非珠三角地區發展的滯後。
和擁有廣州、深圳兩大一線城市的廣東相比,江蘇和浙江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中心城市弱小的問題,也就是中心城市對全省的輻射力和影響力有待提高。
但也正是因此,這兩個省的區域發展水平也相對均衡。
比如江蘇,江蘇的13個地級市全部是全國百強城市。放眼整個江蘇,地級市的經濟實力大多與省會南京相差不大,甚至在南京之上。
但換個角度看,2020年,江蘇南京的經濟首位度只有14.4%,在全國的省會中排名倒數。(“經濟首位度”指城市經濟指標占全省的比重,它常被用來度量城市經濟發展程度。)
瞭解了這些,就不難理解江蘇為什麼被調侃為“散裝江蘇”了。
第三個原因是營商環境。
粵東、粵西的部分城市,比如汕頭、湛江,擁有平原、天然良港等區位優勢,在改革開放初期也享受了國家提供的諸多優惠政策。汕頭是國家在1980年確立的四大特區之一,而湛江曾經是廣東的第二大城市,在過去享有“北有青島,南有湛江”的美譽。
但在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這兩個城市的走私活動猖獗,都出現了震驚全國的走私大案。由於營商環境混亂,企業開始從湛江和汕頭大量外遷,這使得兩個城市的經濟發展在一段時間內快速滑坡,到今天還沒有恢復元氣。
城市的經濟實力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良好的營商環境。從下圖來看,粵中地區在營商環境上的整體表現要明顯優於粵北、粵東和粵西地區,這和各地區在經濟上的表現關係密切。不難看出,在營商環境上補短板是粵東西北地區需要重視和盡力解決的問題。
在過去的40多年裡,中國的經濟發展從“先富帶後富”,走到了今天一個追求共同富裕、均衡發展的新階段。在共同富裕這個課題上,“粵老大”在未來十年能不能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將是擺在治理者面前最重要的考驗。
音訊策劃 | 畢冉
音訊運營 | 常秀娟 | 主編 | 鄭媛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