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 周 洋 牛小曼】廖昌永很忙。15日晚在杭州結束《中國好聲音》總決賽後,16日晚他又奔赴成都參加中國音樂金鐘獎開幕式。“接下來還有交響樂、民族歌劇的創作,以及明年的音樂劇論壇、中國藝術歌曲國際聲樂比賽和國際論壇……”在《中國好聲音》總決賽彩排之前,這位忙碌的中國著名歌唱家接受了《環球時報》記者專訪。總決賽舞臺上,廖昌永與學員陳文非合唱的蒙古族歌曲《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打動了場內外觀眾。作為享譽中外的男中音歌唱家和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廖昌永成為一檔以流行音樂為主的歌唱節目導師,此前出乎不少人意料。對此,廖昌永倒是很淡然:“音樂是相通的,沒有必要把各個門類人為地割裂開來,相互借鑑會走得更遠。”
環球時報:近年來您參加的音樂類節目大多側重美聲,這次為何會選擇偏重流行音樂的《中國好聲音》?
廖昌永:音樂其實是相通的。我們所謂的“美聲”其實是由外來語翻譯過來,原文的意思為“美好的歌唱者”。不論是古典美聲,還是民族唱法和流行音樂,我們的終極目標都是“美好的歌唱”。當然,各個音樂門類的表達方式不太一樣,如果我們過多地把它人為地割裂開來,其實對於各個門類的發展都是不太有利的。我希望我們之間能夠相互借鑑、相互學習,這樣會走得更遠。
環球時報:您在《中國好聲音》中提到,學員陳文非的演唱特別動人。在音樂作品的表達中,如何看待情感和技巧兩者之間的關係?
廖昌永:技巧是為表達而服務的,但是不能唯技術論,情感表達和技術訓練兩者缺一不可。其實很多時候,情感的極致表達是弱的表達。聲音技術上的訓練也有很多方面,包括聲音的力度、幅度,氣息的強弱等。
環球時報:最看重學生或參賽選手哪些特質?從年輕一代的音樂表達中感受到哪些不同?
廖昌永:(最看重)真誠。包括對舞臺的真誠度,對觀眾的真誠度,以及對整個作品的真誠度。藝術從業者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擺在藝術之前,還是藝術之後?把自己放在觀眾之前,還是觀眾之後?把個人得失擺在前面,還是把個人修養擺在前面?這些都決定我們能在這個行業走多遠。從目前我接觸到的這些選手身上,我看到很多真誠,這讓我很感動。他們在舞臺上相互告別時的不捨是發自內心的,大家都從彼此身上學到很多。
當好歌者,做好教師
環球時報:作為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工作重心是否有變化?
廖昌永:如果只是當一名歌者,把自己的人品和業務管好就行。但如果做一名教師,還要考慮如何教好學生——老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只是傳授技藝,還有人生建議和方向。而作為院長,要對各個專業有所涉獵,這樣在幫助別人時才能“打到點上”。這也是我來參加《中國好聲音》的原因之一,來學習流行音樂領域的建設,音樂與科技的融合、音樂與舞臺的呈現等,也希望能從這樣的節目製作過程中找到一條改革之路。
環球時報:如何看待聲樂界“流行與美聲互相看不上”的說法?
廖昌永:其實沒有必要劃分得那麼清楚。今天我在路上總結自己的唱片,其中1/3是傳統音樂。我們做了歌劇、義大利歌曲集和中國藝術歌曲集,也有很多民歌作品和跨界作品。所以其實對於我來講,沒有差別。
再從世界範圍來看,所謂的界限也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大。那天我跟(李)榮浩聊天,聊到國際上有很多在公眾面前穿著西裝的古典音樂家,私底下也愛穿著休閒服在派對上玩得盡興。我們熟知的世界三大男高音,他們的音樂會曲目有古典、民歌和流行音樂等不同門類,帕瓦羅蒂也有很多流行音樂界的朋友。
在中國流行音樂界,汪峰學小提琴出身,李泉彈鋼琴出身,丁薇是作曲專業,常石磊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工程系……其實學院派也好,非學院派也好,大家都是在為中國音樂事業做貢獻,沒有必要人為地劃分界限。當然,從學校方面,我們還是希望能在學習階段打好基礎,當氣息、技術、音樂風格這些訓練都能做好,可以去接觸更多不同音樂型別,來豐富自身的音樂表達。
向西方學習,也別忘了傳統
環球時報:您主編並在海外發行了《玫瑰三願:中國藝術歌曲16首》。如何讓海外受眾感受到中國歌曲的內涵和意境?
廖昌永:2019年時,我的獨唱音樂會《中國古典詩詞與書畫——廖昌永中國藝術歌曲獨唱音樂會》辦了歐洲巡演,當時我們去了瑞士日內瓦、奧地利維也納,也到德國卡爾斯魯厄音樂學院進行藝術交流。音樂會上,我嘗試了一次融合——除了我的演唱,臺上還有相關主題的書畫展示,我的16首歌曲對應了16幅書畫。音樂會的舞臺設計為中國書房一角,一桌兩椅,擺放花瓶或屏風,這樣就把我們中國人的書畫、音樂和生活美學相結合。在交流過程當中,“大熊”音樂出版社(全稱為德國布萊特克普夫與黑特爾出版社,全球最古老的音樂出版社——編者注)驚訝於中國語言、詩詞和藝術歌曲能表現得這麼美,於是就商量把這16首作品出版。我們不僅出了樂譜,還有高中低三個調以及中德文對照,同時標註國際音標。我和一名廣播電臺主持人還把這16首作品錄成語音朗誦,便於外國朋友們學唱。
去年如果沒有疫情,我們本來會在德國萊茵高音樂節、芬蘭薩翁林納歌劇節等全球十幾個地方演出。在疫情過後,我們還會繼續下去。
環球時報:在您看來,中國的音樂教育與國外有多大差距?
廖昌永:應該說各有所長。以前我們更多是在學習,一方面向西方學習,另一方面向傳統學習,最終建設中國自己的音樂學派。我們的音樂教育不但要與世界看齊,還得找到自己的特色,這樣才能在全世界推廣,讓更多人來了解中國文化。
來源: 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