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是個傳統意識濃厚的地方,隨著經濟發展地方文化再次興起,隔段時間再回到故鄉經常會見到家族宗祠再次修繕一新,並總會有新的形式出現,有時令人莞爾:比如過節時堂前祭拜的五牲六畜被貼了一層金箔以顯示非常尊重等等,金光閃閃引人側目。
以前的宗親體系下的社會關係具備特別強的排他性。內部互相提攜,形成一個小範圍等級森嚴的內部管理制度,族長和議事一般是德高望重、讀過書知書達理的人擔任,重大事件通常必須透過他們這些人最後定奪,形成一個有體系的社會小團體。
影視通常表達了不滿,比如對婚姻的摧殘之類,還有什麼浸豬籠,這我還真沒聽說過,但是的確會有驅逐出宗族族譜一說,不再受到宗族制度的管理,同時也失去了宗族制度的庇護,一般是針對的犯罪或者極度違背道德的族人。
我爸爸是宗族體系的受益人之一,他在國內異常艱苦的情況下仍然能夠順利求學到大學畢業,完全靠自己的家庭是支撐不了的,全依賴宗族集體的支援;同時,他二哥則盡到家族體系下應盡的國家義務,作為男丁參軍並戰死沙場;他大哥畢業後在他族人創辦的一個大企業裡做事,從小學徒一點點做起到小管理員,直到新中國成立五幾年企業被收回,才離開上海回到家鄉;他的一位姐姐是家族做主聯姻...另兩個姐姐是自由戀愛,也都受到宗族祝福,並未阻撓。
現在家家戶戶比以前富裕多了,但資訊往來,彼此提攜的關係仍然在繼續,逢年過節就是交流資訊的最好時機,彼此的聯絡形成一個龐大的網路體系,互通有無帶來更多價值。我們總說中國的商品一旦上市就馬上變廉價,這和這種傳統有絕對關係。我們家鄉太多的輕工業小廠,一家子上層生活,下層工廠,上到八十的老太太,下至八九歲的小孩子都能參與到生產中,都是家族產業,這種模式就是最簡單的最低成本的商業模式,價格戰很難打得過。
宗族日常費用是採取捐贈的形式收取。一般家庭富裕的捐贈的多,當然看個人意願。修路建橋,濟困助貧,或者唱戲放炮,祭拜等等都從宗親的費用裡按需花銷,有專人打理並向族人公佈。每一代有特殊貢獻的人都會計入族譜供後代回顧學習,各行各業幾乎都能在族譜裡找到相應的領路人。
當然宗親體系對女性的忽略一直是被詬病的問題之一。宗親體系是建立在父系社會基礎上的,這可能也是無奈之舉,畢竟姓氏是維繫家族的一大特徵之一,如果姓氏亂,那麼整個宗親體系也就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