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撰文 記者韋莎妮娜
前言
脾為“後天之本”,出生後,所有生命活動都要依賴脾胃攝入營養物質,提供維持機體運作的能量。
古人有云,“十脾九虛”,可見脾虛症狀成為國人“通病”久矣。加上現代社會節奏快、壓力大,過度的勞累、憂思、傷神和飲食不當等都會加重脾虛的症狀。
本期《養生》邀請到了國家級名中醫、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中國胃病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醫脾陰虛臨床證治體系創立者湯一新及其弟子桂林市中醫醫院脾胃肝病科主任李鐵強,給大家說說如何養好“後天之本”。
“感覺身體被掏空”,可能是脾虛了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聽到中老年朋友說自己容易疲乏,有的還伴隨消化不良、食慾減退、腹瀉便秘、不同部位的水腫、抵抗力下降等症狀。出現這些症狀,很有可能是你的脾胃正在發出健康警報了。如果忽略,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脾虛。
《醫宗必讀·脾胃後天本論》中,這樣論述脾在臟腑中的地位:“脾何以為後天之本?蓋嬰兒既生,一日不食則飢,七日不食則腸胃涸絕而死。經曰:安谷則昌,絕谷乃亡。猶兵家之糧道也,餉道一絕,萬眾立散;胃氣一敗,百藥難施。一有此身,必資谷氣,谷入於胃,灑陳於六腑而氣生,和調於五髒而血生,而火資之為生者也。故曰:後天之本在脾。”
用白話文來說,胃主受納,脾主運化。如果脾胃功能健旺,就能把飲食物化生為水谷精微,轉輸到全身,繼而全身五臟六腑、經絡、氣血都旺盛,身體少疾病。如果脾胃功能弱,中醫認為就是“病之始”。因此養護好“後天之本”十分必要。
想要不脾虛,日常少做5件事
久坐不運動
因為脾虛,所以乏力,不思飲食不想運動,因為缺乏運動,又加重了脾虛……這看上去就像是一個“閉環”。但一定要意識到,適當的體育鍛煉,能增強脾胃功能,如蹲馬步、散步、慢跑、氣功等。
除了上述這些運動專案,這裡可以給大家推薦一個簡單的調節脾胃的動作——八段錦舉手臂調節脾胃,讀者們居家也可以做起來。
步驟:
1.站好,兩腿膝蓋稍微彎曲,兩隻手掌心向上,捧在小腹前。
2.左手翻掌,往上舉,右手翻掌向右胯的旁邊下按。
3.兩掌一上一下撐開,同時兩腿站直,把整個身體拉伸開。
4.一次維持2秒即可,兩手回到原來的狀態,合於小腹前,全身放鬆。
5.一套完成後,換為右手來一遍,重複30次。
思慮太多
經常聽到中老年朋友們說:“操心完了老的,又操心小的”、“帶大了一個孩子,還要幫帶孫子”。儘管是用開玩笑的語氣扯家常,還是能感受得到為家庭操持一輩子的不易。
中醫認為,思慮傷脾,如果情緒波動、心事重重、憂慮太多,難免傷到脾胃。所以中老年朋友要學會調節情緒、釋放壓力,也可以適當“撂挑子”一會。積極、正向的情緒,能夠起到調節人體健康的作用。
飲食不講究
喜歡吃太重口味的、飢一頓、飽一頓的,都容易傷脾胃。桂林炎熱的時段很長,不少人忍不住貪涼食冰,或者吃太多寒性的食物,都會損傷胃氣,導致脾胃虛弱。
不良生活習慣
如果你熬夜、失眠、不注意保暖、喜歡吹空調或者是長期處於疲勞狀態,也會導致脾胃虛弱、氣血不通、溼氣加重等症狀。
有病拖拉不治
中醫認為,臟腑和自然都是一體的,互相關聯的。其他臟腑的疾病,也容易互相牽連受累。因此,其他臟腑有恙的,要及時就醫,以免牽連到脾臟。
專家指出,亂用藥也會傷脾胃。比如濫用減肥藥奧司他韋、亂吃養生產品等,都會對脾胃產生負面影響。
這樣長長“脾氣”更健康
脾虛是一個很籠統的概念,也有不同的症狀和型別。比如脾氣虛、脾陽虛、脾陰虛等等。
在採訪中,記者特別諮詢了兩位專家,給大家推薦一些適用於大眾的養生膳食方子。同時,還有一些按摩穴位,助大家長長“脾氣”。
根據“脾氣宜升、喜燥惡溼”的特性,日常生活中,大家可以多吃一些“甘與淡”的食物和藥材。“甘”指的是口感,有甜味的食物,可以有補益脾胃的功效。比如淮山、大棗、薏米、白扁豆、茯苓、芡實等。同時,要掌握好度,“淡淡的”即可。過多油膩、辛辣、鹽分的食物容易傷脾胃。(具體的補氣食方見“營養小廚房”)
同時,可以壓按或艾灸三陰交、氣海、脾俞、足三里等穴位進行補氣。
揉三陰交穴
左手拇指按壓三陰交穴(內踝尖上3寸,脛骨後緣處),左右旋按20次;然後用右手按壓左三陰交穴,左右旋按20次。
揉足三里穴
足三里位於小腿前外側,在外膝眼下3寸。取穴時可以將同側手的掌心置於膝蓋處,手掌貼膝蓋自然下垂,無名指指尖處約為足三里穴。按摩時可以拇指點按或點揉足三里,每側30秒,左右交替重複3~5次。按摩的力度以按壓後拇指指甲變白為度。
艾灸氣海
人體氣海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肚臍中下1.5寸(約合3指)。本穴如同氣之海洋,故名氣海。此穴有培補元氣,補益回陽,延年益壽之功。以艾灸條在穴位上旋轉施灸,灸到皮膚髮紅即可。
艾灸三陰交穴
可以每天採取艾灸的方法,每次在穴位上方艾灸20分鐘,每天1-2次。以面板溫熱發紅為宜。
按摩脾俞穴
脾俞可以強化脾臟運化功能,治療因消化功能減弱而導致的氣虛。
脾俞穴位於背部,最簡單的找穴方法是平坐,兩肩胛骨下角水平線與脊柱相交所在的椎體為第七胸椎,向下數四個椎體(也就是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即為此穴。
可以用指腹力量,按揉脾俞100-200次,長期按摩可以有效地治療腹脹、嘔吐、洩瀉。
名家觀點
湯一新:要像談戀愛一樣去養生進補
時常有人問我,湯醫師,你作為脾陰虛臨床證治體系的建立人,有沒有什麼日常補脾氣的方子可以推薦給我們?或者讓我推薦一些補品、營養品。
現在,我把我兩個養生心得告訴大家。一個是,不要刻意去尋找營養品、補品。中醫講究天人合一,人活在天地間、萬物內,是自然的一部分,食也要順應自然和時令。自然中饋贈的什麼不好?合理地吃好自然界的食物,比吃補品要好。
第二個觀點,該如何尋找適合你的進補食物、方子?總結起來就是:要用談戀愛的方法去吃、去進補。這個話大家應該很容易理解。談戀愛,是由心而發,跟隨心走,你喜好什麼,你的心很難違背。日常養生進補也是一樣。當你特別想吃一些食材的時候,那就是你的機體在向你發出訊號,這種訊號,很有可能就是因為身體裡缺失、需要這種食物了。身體告訴你,你就遵從它的訊號進補。當然,不能不講劑量地盲目攝入。
回到脾胃上來,中醫說脾胃是“後天之本”。我認為脾陰是“後天之本的本”,脾陰失調是百病之源。脾胃同居中焦,互為表裡,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水谷精氣的輸布,生理功能密切相關,病理變化互相影響。脾陰虛多由內傷氣血所致,胃陰虛多為熱病傷津;治療上脾陰虛著重養陰和營,胃陰虛則偏於生津清熱。可見,脾陰與胃陰概念有別,脾陰虛和胃陰虛並非一體。因此,養脾陰不能完全等同養胃陰,治療胃陰虛也不能代替治療脾陰虛。
脾陰虛的治療,《內經》曾指出方向。《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脾欲甘”,說明了補脾以甘味為主。甘有甘溫,甘涼、寒,甘淡平等區別。甘淡之法,宜於滋養脾陰。以脾陰不足,甘能補之;脾惡溼濁,淡能滲之;甘淡相合,扶正避邪,寓補於瀉,補而不膩。且此類藥物大多性平,既無育陰助溼礙脾之憂,又無溫補助火動津之弊。臨床上,養脾陰藥物則多用山藥、茯苓、苡仁、芡實、蓮米、扁豆、石斛、玉竹、黃精等。
受訪者:湯一新,四川樂山人,中共黨員,四川省樂山市中醫院主任中醫師。博士生導師,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國家級名中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中央和四川省委直接聯絡的高階專家,中國胃病專業委員會副會長,樂山市中醫藥學會理事長,中國醫師協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共四川省八大代表,四川省十屆政協委員。
“長脾氣”養生小廚房
蓮子薏仁粥
功效:多思慮傷脾胃、心煩不寐、心神不寧。蓮子入心經,適當可以有養血安神功效。薏米可以利溼健脾,尤其適用於溼濁較多、消化不良、食慾不振人群。同時此粥還能夠有益腎固精的作用。
原料:薏仁、蓮子、紅棗、冰糖、清水
做法:
1.將薏苡仁清洗乾淨後,放入清水中浸泡開,取出瀝乾水分備用。
2.蓮子和紅棗清洗乾淨,紅棗去核。
3.加入適量清水,薏仁下鍋,大火煮開,再加入蓮子和紅棗煮熟。可加入適量的冰糖調味。
百合芡實粥
功效:安神、益氣、清新潤腸、健脾、祛溼、清熱等。尤其適合經常熬夜、睡眠不佳人群。芡實中含有許多維生素,因此日常也可以常喝此湯。
原料:芡實60克,百合60克,粳米100克,水適量。
做法:
1.芡實和百合洗乾淨。用冷水浸泡10-20分鐘。
2.浸泡後的芡實、百合、粳米放入鍋內加水燜煮即可食。
山藥白扁豆粥
原料:粳米150g,山藥80g,白扁豆40g,冰糖適量。
做法:
1.粳米、白扁豆分別清水浸泡1個小時,山藥去皮切塊。
2.加入適量的清水放入粳米和扁豆,先用電飯煲煮粥一小時。
3.等扁豆煮熟後,開啟鍋後加入山藥繼續煮沸。可以按照自己的口味加入冰糖。
扁豆雞肉包子
原料:小麥粉500克,白扁豆500克,雞肉適量,蔥薑末適量,食用油50克,料酒10毫升,食鹽5克,酵母5克,泡打粉5克。
做法:
1.白扁豆雞肉剁碎,加入鹽、味精、鮮薑汁和花椒水拌勻作餡。
2.小麥粉起面作皮,捏成包子後,置籠中,旺火蒸20分鐘即可。
【來源:桂林日報】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