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晚報訊 站著痛、坐著痛、躺著也痛,78歲的李師傅沒想到僅僅5年時間,自己的腰腿痛竟然發展到了“如坐針氈”的地步。和李師傅一樣,74歲的陳阿姨發現自己的腰腿越來越不聽使喚。年輕時注重儀表的她,如今經常痛到彎腰駝背。像李師傅和陳阿姨這樣,被腰背痛等慢性疼痛折磨的中老年人不在少數。目前,我國慢性疼痛患者已突破3億。其中,60歲以上人群的患病比例達82%。
經檢查,李師傅是腰椎椎管狹窄引起的脊髓神經卡壓。陳阿姨除了椎管狹窄,還有嚴重的腰椎側彎。日前,李師傅在武漢市第一醫院疼痛科接受了椎間孔鏡椎管“開窗”減壓治療後,第2天就下床站了起來。陳阿姨在醫生用微創內鏡給她的神經根管減壓後,疼痛也明顯緩解。
10月18日是“世界鎮痛日”,中華醫學會將本週定為“中國鎮痛周”,今年的主題是“將疼痛研究成果應用於臨床”。武漢市第一醫院疼痛科主任馮丹稱,如今疼痛治療已經達到了微創化、精準化和視覺化,這些全都得益於新技術在臨床的應用。
不破壞生理結構來恢復功能
5年前,李師傅發現自己稍微走遠一點就累,停下來歇一會,很快又恢復了,他也沒放在心上。疼厲害了就貼貼膏藥,做做按摩和理療,實在不行就打封閉。疼痛一直反反覆覆。
“腰痠痛,屁股痛,腿也痛,沒個消停的時候。”今年夏天,李師傅的腰痛愈演愈烈,就連走路都成了問題。去醫院檢查,醫生說他是腰椎間盤突出,合併椎管狹窄,要根治只能做手術。聽說要把椎管開啟,李師傅思慮再三,打了退堂鼓。
經人介紹,他找到了武漢市第一醫院疼痛科。“椎管變窄後,裡面的壓力增大,神經也受到了卡壓。”主任馮丹告訴他,只需要內鏡下在椎管上開個“小窗”,減輕椎管壓力,釋放被卡壓的神經,自然就不會痛了。手術第2天,李師傅就下床了,更讓他欣喜的是,腰一點也不痛了。
馮丹介紹,腰椎間盤突出和腰椎椎管狹窄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疾病,做手術要破壞掉正常的生理結構。疼痛科用椎間孔鏡在椎管上開“窗”,鬆綁卡壓的神經,切口不到1cm,不需要破壞解剖結構,就能解決疼痛問題,恢復正常的功能。
“用最小的代價換取同等的治療效果,這是疼痛治療的原則。”馮丹解釋,目前,疼痛科所有治療操作都是在影像定位和超聲引導下完成的,微創、精準、可視,在大大提高治療安全性的同時,恢復更快。隨著人口老齡化,疼痛將困擾越來越多的人,很多高齡老人無奈耐受手術,他們更適合在疼痛科接受精準微創介入治療來恢復功能。“在我們科室,七八十歲的病人佔了七成以上,九十歲的老人也屢見不鮮。”
很多慢性疼痛都是“忍”出來的
“止痛藥?用了會上癮吧?”“痛,沒關係的,我可以忍。”這是疼痛科醫生門診時,聽到最多的幾句話。
“很多慢性疼痛恰恰就是忍出來的。”馮丹說,忍痛時間越久,治療越棘手。比如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約有9%—34%的患者會在面板症狀治癒後仍然感覺到疼痛,這類疼痛由神經損傷引起,患者對疼痛格外敏感,輕輕觸碰都能引起劇痛。有些患者因為忽視急性期的疼痛管理,手術恢復後,依舊會覺得傷口疼,急性疼痛變成了慢性疼痛,伴隨終身。
馮丹曾經碰到一位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患者。老人80多歲,3年前得了帶狀皰疹,胸背部的皮疹好了,出疹的地方卻經常有針扎和觸電的感覺。疼得厲害時,他就用點止痛藥,平時就忍著,後來連穿衣蓋被都如受酷刑,忍無可忍才到疼痛科就診。馮丹給老人做了脊髓電刺激治療。將電極植入到脊髓裡,透過微弱的脈衝電流刺激脊髓神經,抑制痛覺神經刺激的傳導。“終於不疼了!”老人握著馮丹的手,千恩萬謝。
馮丹指出,慢性疼痛不能忍,也不必忍。他解釋,疼痛醫學上有一個概念叫“痛覺敏化”,意思是疼痛處理不及時,長期的疼痛刺激會促使中樞神經系統發生病理性重構,神經元和神經通路難以恢復到正常狀態,越忍越痛。
“欣慰的是,這種情況已經有了很大改觀。”馮丹說,10年前坐專家門診,來看診的人寥寥無幾,絕大部分人都是輾轉多個科室找來的。現在一上午就能看40-50個病人,科室的床常年滿床,病人目的很明確,就是來解決疼痛。“背後折射的是人們健康觀念的提升和對生活品質的更高追求。”
神經病理性疼痛,頸腰椎疾病痛、關節軟組織痛、癌性疼痛等都是疼痛科主要診治物件。馮丹建議,對於尚未查出病因或無根治方法的疼痛症狀,都可以到疼痛門診就診。需提醒注意的是,目前市面上能買到的止痛藥都是非甾體類鎮痛藥,這類藥僅對關節軟組織、牙痛等炎性疼痛管用,在醫生指導下正確使用能達到標本兼治的作用,否則極易損傷肝腎和胃腸道。(長江日報記者劉璇 通訊員喻鉲 鍾亞春)
【編輯:費吟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