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美國海軍宣佈將從2020年開始以每年2艘的退役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
2020年9月3日,美國海軍“提康德羅加”號巡洋艦被拖到船廠進行拆解,它也是世界上第一艘被拆解的“宙斯盾型”戰艦。
巡洋艦,這個曾經的海洋霸主……的二當家,再也不復昔日的輝煌與榮光。是時候和巡洋艦說再見了。
01.
公元1588年,英吉利海峽。
腳踏英吉利海峽的波濤,沐浴上帝與女王之榮譽,聖喬治十字軍旗之下,英格蘭希望每個人恪盡職守。
波瀾壯闊的大航海時代催生了新的海上秩序。新時代的海權,具體表現為海運權,直接攻擊並俘虜敵國船隻,阻止敵國使用海洋,成了海軍(也是海盜)的核心任務。於是海軍開始粗略的分成兩個艦種。
負責奪取海權,毆打敵軍艦隊的戰列艦:
▲ 西班牙海軍“聖三位一體”號
大得斷子絕孫的風帆戰列艦!
還有負責執行制海權追殺敵國商船的巡洋艦:
▲ 英國巡洋艦“不倦”號
幹翻了法國海軍“人權”號戰列艦
在英國海軍也只能維持7艘一級戰列艦的年代,如果不能保證投入會戰時本方處於有利地位,指揮官是決不會拿一級艦去“賭國運”的。作為“輕騎兵”的巡洋艦就擔負起艦隊之眼的角色,為戰列艦尋找穩贏的機會。
前方有沒有海灣?敵人是不是設下圈套?每一條情報都有可能決定帝國的命運。在沒有決戰的時候,他們也會全身心投入“私掠”活動中,捕捉敵國商船和同行,將對手的海洋經濟徹底扼殺。
如果說戰列艦是海權的爭奪者,巡洋艦就是海權的執行者,也是水手們最喜歡的工作艦,畢竟“For price!For Queen!”(為了賞金和女王),搶錢發獎金的事情誰不喜歡呢。
從一出生,巡洋艦就是戰列艦的二把手。此後數百年,巡洋艦也沒能逃過萬年二把手的宿命。
▲ 阿芙樂爾號巡洋艦
聖安德烈旗下炮擊冬宮
堪稱史詩級配角
風帆戰艦時代,巡洋艦在偵察。到了鐵甲巨炮時代,巡洋艦還是在偵察。雖然鐵甲在身,重炮在握,打工人的命運卻是一點也沒變。
究其原因,實在是巡洋艦太平衡了,不僅有遠洋航行的能力,而且火炮裝甲都不錯。見到戰列艦可以扭頭就走,看見商船可以直接擊沉,碰上驅逐艦這種新事物也足夠吊打,簡直是全能選手。
擁有廣闊殖民地和海上交通線的海洋強國都在不斷更新換代巡洋艦。甚至連一些海軍弱國都在爭相購買這種便宜又能打的軍艦。
▲ 致遠艦就是強調價效比的
袖珍“重型巡洋艦”(210mm主炮)
情況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發生了些許變化,隨著飛機的出現,巡洋艦不再是艦隊唯一的眼睛。
1917年的魯非季河三角洲之戰,德國海軍“柯尼斯堡”號巡洋艦遭遇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海空協同進攻。對空火力基本為零的“柯尼斯堡”號在英國偵察機的校射下被打得千瘡百孔,坐沉河底:
海軍航空兵的出現讓巡洋艦的偵察角色受到了威脅,畢竟飛機的機動性和視野遠遠超過船隻。然而飛機從誕生到參戰也不過十年,人類的思維慣性讓巡洋艦的角色得以繼續演下去。巡洋艦紛紛搭載偵察機,為艦隊開視野。
這一習慣性思維甚至在二戰中依然盛行。
1942年中途島戰役,裝著幾百架飛機的日軍第一航空戰隊竟然在等“利根”號巡洋艦發射偵察機。這架因為彈射器故障而晚出發半小時的偵察機也就成了人類歷史上最著名的“替罪羊”。
它是當天唯一發現敵艦隊的偵察機,也是唯一被處分的機組,瞎子一樣穿雲而過的築摩4號機組事後屁事沒有。日本官場之黑暗,思想之守舊可見一斑。
這一戰,也宣告巡洋艦再也不適合新時代的偵察任務,速度更快,數量更多的航母艦載機完全可以做到“察打一體”,要巡洋艦又有什麼用呢?
巡洋艦的定位第一次迎來了顛覆性的變化。
02.
作為萬年二把手,巡洋艦還是迅速適應了自己的新角色。在航母時代,攻擊和偵察都由艦載機完成,除了航母以外的任何艦艇都是這個超級“炸彈磁鐵”的保鏢。一瞬間,所有艦艇上的主炮都失去了作用,對航母的價值只剩下刺蝟一樣的防空炮和高航速。
在這次大洗牌中,戰列艦最先失去了價值。雖然戰列艦為了適應新角色見縫插針一樣在艦體上塞滿防空炮,然而笨重的身軀和緩慢的速度仍舊無法適應航母保鏢的角色。
▲ 真·見縫插針的紐約號戰列艦防空炮組
二戰中美軍建造大型艦隊航母23艘,護航航母一百多艘,可是航速超過30節,能跟得上航母的“衣阿華”級戰列艦僅僅4艘,其他類似南達科他、北卡羅納之類的撐死也只能跑28節,巡航速度15節,嚴重拖累航母編隊的機動力。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海軍強國都把目光放到了巡洋艦身上。除了大幅改裝強化防空火力之外,英美土豪還直接新造防空炮巡洋艦這一獨特艦種,專門充當航母“帶刀護衛”。
▲ 二戰中英國建造數量最多的
“黛朵”級防空巡洋艦
▲ 美軍建造數量最多的輕巡洋艦
“克里夫蘭”級,江湖人稱“克爹”…
在太平洋戰爭的大飛機比賽中,“克里夫蘭”、“亞特蘭大”這些快速型巡洋艦由於造價特別低廉,防空火力兇悍,很快就成為航母最好的搭檔。
1944年的馬里亞納海戰中,裸奔的日本飛行員被美軍密集防空火力打得懷疑人生,最後只能用神風特攻這種恐怖分子邪路。結果當然是灰飛煙滅。
不過巡洋艦也為此付出了很大代價,由於大口徑主炮已經無用,裝甲也被證明與保護航母無關。巡洋艦設計指標從滿足機動性前提下平衡火力和裝甲變成了機動性和防空火力第一,裝甲削減到最低限度。
《戰艦世界》中防空逆天的脆皮“亞特蘭大”排水量僅有6000噸,這個數字只有“克里夫蘭”的一半。但是當時法國海軍最大的驅逐艦莫加多爾級已經達到4018噸。這就意味著,巡洋艦和驅逐艦之間似乎也沒什麼特別的功能性區別。
畢竟,都是航母打工人,憑啥你能用直轄市名字,我就得取個地級市的名字?
03.
驅逐艦的崛起,始於航母收割四海的太平洋戰爭。當整個海軍都為艦隊防空這個目標服務的時候,水面艦艇實際上都變成了防空火力運載船。同樣航速快價格低廉的並不只有巡洋艦,還有驅逐艦:
▲ 硬槓神風特攻的“拉菲”號驅逐艦
二戰後期,美軍已經擁有了一大批優秀的防空驅逐艦,上邊說到的“拉菲”號就擁有3座雙聯裝127mm高平兩用炮(6門),達到“黛朵”級防空巡洋艦一半的水平,成本則更加低廉。
既然如此,吝嗇的國會老爺們難免不會產生這樣一個想法,既然驅逐艦防空能力也不錯,還特別便宜,為什麼我們要新造那麼多巡洋艦呢?
於是在誰應該做航母老二的問題上,蘇美髮生了嚴重分歧。
先說美國這邊,二戰後人類迅速進入導彈時代,飛機還好說,軍艦這種速度特別慢的二維生物簡直就是導彈的活靶子。當時蘇聯導彈設計師甚至想出過一個侮辱性極強的技術方案,給導彈裝一個定高裝置,然後控制程式簡化為只考慮左轉和右轉,這樣就可以實現“蛇皮走位”了。
因此艦艇必須在對方動手前發現並消滅空中目標,包括射出的反艦導彈。這其中有幾個兵器是必須用到的,一個是雷達,另一個是防空導彈。雷達和導彈本身就不小,還要跟著航母滿世界轉悠,這些需求就不是3000噸小船可以承載的了,美軍戰後第一代導彈驅逐艦“法拉格特”級上手就是5800噸!
而同一時期建造的“貝爾納普”級巡洋艦標準排水量6200噸,滿載排水量8200噸,他們的武器裝備卻相差不算太大。同樣的127mm艦炮,同樣的Mk-10導彈發射架,連魚雷發射管都差不多。
既然如此,要你巡洋艦何用?
自“法拉格特”之後,美國海軍接著又在70年代上馬了“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而“貝爾納普”級反而後繼無人。直到20世紀80年代,美國海軍終於迎來了最後一型巡洋艦——“提康德羅加”。
說起這一型巡洋艦還有些搞笑,因為美國海軍最初給他的編號是DDG-47,意思是“導彈驅逐艦”。但是後來發現“貝爾納普”級退役後自己沒有巡洋艦撐場面了,傳統的慣性最終讓“提康德羅加”拿到了一個響亮的編號——CG,也就是導彈巡洋艦。
即便如此,他的滿載排水量依然是9580噸左右,而名為“驅逐艦”的“阿利·伯克”級方案卻從最初的5000噸級逐漸增肥到8000噸,最終建造時增加到8370噸,與老大哥已經不差什麼了。
美國海軍所謂“高低搭配”的想法也完全落空,兩者並無本質區別,包括價格。近年來再次現代化“增肥”的“阿利·伯克”FlightⅢ也毫不客氣的漲到了9558噸,反超8噸,出了一口惡氣。
▲ 第一艘FlightⅢ“盧卡斯”號
可見,在航母時代海軍需要的是一款防空、反潛的多用途戰艦,導彈化與資訊化帶來的必然是噸位暴漲,噸位暴漲又促使建造國儘量多整合一些功能,軍艦越大效率越高。於是導彈驅逐艦與導彈巡洋艦自然就沒有什麼區別了。
在地球的另一邊,紅色海軍又如何呢?
04.
蘇聯海軍的任務比美國同行更加嚴峻。由於航母力量的缺失,蘇聯海軍需要更強大的防空火力,或者發展核潛艇為代表的水下力量。後來為了對抗美國反潛機,又發展了防空型航母,掩護核潛艇與水面艦艇突擊。
在防空、反潛、反艦三座大山壓力下,蘇軍開始追求更大噸位的“超級戰艦”:
▲ “肯達”級巡洋艦
這開山之作就是“肯達”級導彈巡洋艦。大家請注意艦上兩個碩大的白色方盒子,這就是SM-70反艦導彈發射箱。從這個頭重腳輕的設計我們就能一品毛式風格的“喪心病狂”。
不過也正是因為頭重腳輕的原因,蘇軍對這一型巡洋艦很不滿意,全部發配到黑海艦隊使用,畢竟黑海沒有什麼波浪。巡洋艦變“巡海艦”,蘇軍自然十分不滿。鑑於當時蘇美爭霸的重點是核潛艇和戰略核導彈,蘇軍巡洋艦的發展目標又轉變為“反潛”。
這就是第二代蘇聯巡洋艦“金雕”:
▲ 1134“金雕”工程,
北約稱“克列斯塔”級巡洋艦
這是克列斯塔II型
“列寧格勒共青團員”號
“克列斯塔”是一個相當龐大的序列,I型艦造了4艘,II型造了10艘,後來引申出來的“喀拉”級又造了7艘,在蘇聯海軍中是相當龐大的存在。這種7500噸級的巡洋艦無可辯駁的證明了紅色帝國的造艦實力,讓蘇聯海軍信心倍增。不過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美國有航母,蘇聯沒有,這些反潛巡洋艦也沒什麼像樣的防空火力,一旦打起來估摸著要吃虧。
蘇聯必須要造更大的超級巡洋艦!
這就是二戰後空前絕後的“基洛夫”級導彈戰列巡洋艦!請注意,“戰列”兩個字是胖兵自己加的,因為他實在太大了!
▲ “基洛夫”Reporting!
“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長250米!僅比“大和”號戰列艦短13米。排水量24300噸!
▲ 這不是一般的大……
在這個超級艦體上,蘇聯人幾乎把能找到的導彈都給他裝上去了!
P-700型反艦導彈,北約稱之為SS-N-19“海難”。可以搭載750公斤的高爆戰鬥部,或50萬噸當量的核彈頭。這個東西驅逐艦級別的根本沒有裝備(反正裝不上),只有“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有幸能裝上幾枚。“基洛夫”一裝就是20枚,一次團滅整個美軍三航母編隊跟玩一樣。
可以說,如果蘇聯也研發出“宙斯盾”系統,“基洛夫”的後繼巡洋艦會變得更加龐大凶殘。為了完成防空、反潛、反艦三大任務,蘇聯巡洋艦確實是越造越大,而且和驅逐艦拉開了距離。如果蘇聯沒有解體,說不定真的會出現核動力航母與核動力巡洋艦一起馳騁大洋的畫面。
05.
隨著紅色帝國的崩塌,冷戰結束,刀槍入庫的美俄都失去了發展巡洋艦的動力。
特別是美國,如果不是為了撐門面,二戰後甚至不需要再發展巡洋艦。而挑戰美國的核大國,很大機率也不會再重複“基洛夫”的技術路線。歷史早已證明,劍走偏鋒絕非正道,以魔法打敗魔法才是唯一正確的道路。
新時代承擔防空、反潛兩大任務的艦艇才是今後的主流,至於反艦任務,還是交給飛機和導彈更靠譜。這樣的軍艦無論造得多大,恐怕也很難以“巡洋艦”冠名。
浩瀚大洋,也許只有秘魯海軍還在堅持最後的倔強了……什麼?也退了?
2017年9月26日,秘魯海軍旗艦 “格勞海軍上將”號(CLM-81)巡洋艦正式退出現役,這是世界上最後一艘退役的火炮巡洋艦。從此世界上僅有兩個大國海軍擁有20多艘半封存等待退役的導彈巡洋艦。
好吧,再見了,巡洋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