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下午3點,國新辦舉行“努力實現全體人民住有所居”新聞釋出會。會議議題主要圍繞“住有所需”,把近期頒佈的政策進行一次梳理總結。
正如會議提到的,經過城鎮化與房地產蓬勃發展,住房矛盾從總量短缺轉為結構性供給不足。
2019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到39.8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到48.9平方米。從資料上來看,中國已經不缺房子。
但是城鄉之間,城市與城市之間形成了巨大差異。農村,三四線城市房子出現越來越多的空置,但一二線城市房子依然十分緊缺。
每個人都向往更好的生活環境,由於不斷擴大的城市差異還有貧富差距,導致更優質的資源價格出現指數型增長。
體現到房價上,可能就是一二線城市資源與薪資水平是三四線城市的兩倍,但房價可能相差五倍以上。伴隨著房價一起飛漲的還有房租,最終遠遠超出了普通人的承受能力。
其實政府一直在想辦法解決低收入群體住房的問題。
1998年,國務院出臺《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提出“建立和完善以經濟適用住房為主的多層次城鎮住房供應體系”。
雖然經濟適用房,有5年禁止轉讓的限制,但由於遠低於市場價的價格,仍然供不應求。在資訊不透明,缺乏監管的情況下,最終成了各方薅羊毛的手段。
先是鄭州公開搖號搖出了“六連號”,接著經濟適用房蓋成了別墅。甚至在後期,各地的經濟適用房“房號”黑市已經形成了一個產業鏈。即便不符合經濟適用房申購資格,只要交錢就有人提供一條龍式服務,從購房資格申請,材料辦理,一直到最終搖號,中介全程“包辦”到底。整個過程,黑中介,房地產商,政府機關工作人員乃至部分拆遷戶都參與分肥。
從審批建設到申請搖號的漏洞,並沒有真正幫助到低收入群體,甚至這些房子大量被有辦法的人買下,然後加價賣給窮人。因為經濟適用房的的不公平性和存在尋租空間等弊端,從2013年開始,經濟適用房供應逐步減少直至在全國全部取消。
經濟適用房後,各地政府還做出過各種嘗試。廉租房、公租房、共有產權房、限價商品房等,其目的都是為了解決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問題。
但在執行過程中,總是不斷有新聞爆出開寶馬住廉租房,多套申請,加價轉租等問題。各個城市的限價商品房,被投機者想盡一切辦法搞到房票,然後瘋狂打新更是公開的秘密。
所有的非市場化補貼行為,只要有套利空間,總會被膽大心細有辦法的人鑽空子。
更不用說各地執行上的粗獷操作,在舊城改造運動中,隨意大拆大建。批次製造了富豪,同時也推高了房價與房租。最終讓原本為了解決居住環境差的舉措,變成了劫貧濟富。
在共同富裕為目標,一切為了公平的背景下,房地產做到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援,高階有市場是現階段的任務。
低端有保障:
目前提出的是加快建立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為主體的住房保障體系。
公租房主要是為了解決城鎮住房和收入雙困家庭。目前,城鎮戶籍的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基本上通過了舊改、回遷等形式基本解決。
保障性租賃住房重點還是要解決人口淨流入的重點城市,主要是大中城市,特別是這些城市的新市民和青年人房租過高,導致生活成本過高,負擔過重問題。
共有產權住房是由城市政府因地制宜,主要是幫助有一定經濟實力,買不起房子的居民能夠儘快改善居住條件。
作為最基礎的保障,除了保證價格上的絕對優惠。還需要儘量推動租售同權政策,讓外來勞動者也能享有同等城市基礎配套的權力,儘量減少因為教育難引起的“留守兒童”等問題。還必須建立完備的稽核機制,防止出現轉租,違規申請等問題。在共有產權住宅轉讓時候,還需要嚴格控制溢價與轉讓物件,完全規避套利的可能性。
中端有支援:
目前熱門城市對於新房都在執行限價政策,除了調控,其本身也是一種補貼手段。購買資格,也就是房票,各個城市要求各不相同。
對於城市有貢獻的人,錢的門檻應該放得更低。每個人都想上清北,但沒人質疑清北的錄取條件,因為錄取門檻不僅是靠學費和世襲決定的。
積分制再加上“錄取線”就可以控制數量。
最重要的是,需要透過最佳化新房購房資格,減少限價房市場流動性等手段。最大程度避免透過各種手段獲取房票,透過打新短期內的套利的炒房客參與其中。
高階有市場:
目前為了控制房價,所有熱門城市的所有新專案均採用一刀切的方式進行限價。
實際上盯著房屋均價、土地均價資料作為控制房價的成果其實並無意義。那些地理位置極佳,幾百平米的豪宅,就是針對於頂級富豪的,市場定價完全合理。沒人覺得勞斯萊斯太貴心裡不平衡。反而數千萬總價起的“剛需”萬人搖號,才是最大的諷刺。
唯一需要控制就是豪宅的槓桿,防止成為高評高貸的融資工具。
人有流動性,居者有其屋在馬太效應下很難實現。土地價格不一定會降價,但讓真正種地的佃農租子少交一點,才是“住有所居”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