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為何國人買房的熱情只增不減?對於這個問題不同階段的人有著不同的理解,例如對於剛需群體而言,買房不僅僅是生活需求,更多的是為了子女能夠在本地城市正常上學生活,雖說買房不易,可是人生不就是負重前行嘛!對於投資性群體而言,買房等同於投資,在每年的通貨膨脹快速增長和傳統理財利率低下的背景下,此時買房就顯得有點躺著賺錢。短期來看,就算市場低迷,但在政策託底的前提下,房價也降不到哪裡去,而長期來看,過去20年我國房價就沒有大幅度下跌的案例,毫不客氣等說買房是對自身財富保值的最安全手段。至於炒房客,買房就是短期套現的工具,只要自身槓桿還能撐住,就會盡可能多買幾套房。
基於以上樓市底層邏輯,表面上來看,市場走向由供需關係來決定,但實際上由預期來主導。當市場超過一半人的人都覺得買房賺錢時,你真覺得房價會下跌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這就是市場經濟的邊界線,一旦過度摻雜投資屬性,會有很多東西就身不由己。
據資料顯示,2021年1-6月份,商品房銷售面積88635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7.7%,銷售額為92931億元,增長38.9%。僅從這比值來看,上半年全國商品房房價為10485元,正式邁過萬元大關。客觀來講,也許從平均值上來看,每個人似乎都過得很好,例如城鎮居民住房擁有率96%、戶均套數1.5。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大多數人都拖後腿了,在資料的背後相信超過80%的人都只是一個普通人。
介於如此特殊的市場格局,我們不禁好奇一個問題,樓市難道真的沒有上限空間嗎?或者說5年後,房子是“隨便挑”還是“買不起”?首先在討論這個問題前,我們得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本輪調控和以往有著明顯區別,如果說以前是雷聲大雨點小,那麼現在就是下冰雹。例如全國調控次數累計同期比較只增不減,而從當下各地城市動向來看,越來越多的城市習慣於這種調控方式,因城施策的核心思路正在遍地開花。其次曾經靠著政策助推的去庫存、棚改等外界因素,最近幾年這一切逐漸成為過去式,以前講究的是推倒重建,現在卻是舊改、本地升級改造。
客觀來講,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的答案,專家用資料告訴答案,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衡量。從人口紅利來看,過去房價為何能持續上漲,最本質的原因就是人口快速增長導致住房需求噴井式爆發,為了應對市場需求,相關部門也只能推動房地產經濟的建設,甚至給開發商銀行貸款、拿地審批等開始綠色通道,畢竟只有真正買房子才能產生對一個城市的歸屬感。事實上對於這一點,今年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資料出爐,其中有2大趨勢我們不得不面對,一方面是即使全面放開二胎政策,但新出生人口率仍持續降低,為扭轉局面,三胎政策正在抓緊籌備中;;另一方面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成為不爭的事實。
而從金融政策定位來看,今年最大的拐點莫過於7月15日,央行正式釋出新一輪的全面降準,下調金融機構儲存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至於為何理解這一次動向,其中釋放2個訊號值得大家關注,一是全面降準,並非是定向,說白了針對所有經濟領域,其次表面上來看僅有0.5個百分點,但核算下來釋放長期資金約有1萬億元,這對於各行各業來說是利好訊息。而在另一邊,房地產的信貸資源成為當下各個監管部門的重點監督物件,不僅降低了金融機構的房貸額度,更多的是限制開發商的負債率。在這一緊一鬆的局面下,說白了就是弱化房地產行業的金融風險。
總的來說,僅從人口紅利和金融政策走向來看,除了幾個一線或準一線城市,其他城市的房子更多呈現隨便挑。在市場橫盤、交易週期拉長的背景下,買房不再是一件稀奇事,相反能快速賣房才是核心競爭力。無論人口資料還是金融資料,其核心就是降負債、弱槓桿,對於那些持房者來說,想要保住自身的安全,變現多餘房子恐怕是唯一選擇,當下持房成本已然成為大多數人的最後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