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缽盂這個名字比較奇特也不大好發音,拼音是“銅Tong缽Bo盂Yu”,銅缽盂現在是汕頭市潮陽區。銅缽盂古村位於潮汕平原練江中游北岸,是舊時銅盂鎮13個村之一。這座村子之所以取名銅缽盂,是因為該村子前面有個土尾潭,狀似銅缽盂,故而得名,又被稱為“聚寶盆”。銅缽盂是練江古河道的重要港口,歷史上商業鼎盛,萬商雲集,尤其是旅居上海富商眾多,素有“小上海”之稱。
銅缽盂古村,主姓為郭姓,是由唐代名將郭子儀的直系子孫郭浩建立,郭浩宋理宗年間擔任廣西按察使,任滿之後定居潮陽某地,後在此地開枝散葉,落地生根,距今已有近800年的歷史。古村聚落呈塊狀分佈,有老寨、老鼎元、新鼎元、仁記、田心、圍仔、太華里、新寨、下尾、鍾慶門、仁隆等居住之地。至今老寨仍儲存古風古韻,房舍清一色由清代建築的潮汕傳統“下虎”、“四點金”、“三座落”民居和私家小園林組成。其巷道雖然不寬,但筆直整齊,先前多鋪卵石路,自清代以後改修築為貝灰路面。此外,村裡還有建於明代的“郭氏家祠”、“龍潭古廟”,以及建於清代的“銅盂公學”等古建築。
銅缽盂古村歷來民風淳樸,人才輩出,有較深的文化底蘊,更有“文化鄉”之稱。祠堂、民居有當時社會賢達劉大同、康有為、左繼同、張大千、李瑞清、范家駒等名家題詞,距今已有105年曆史,現基本儲存完好,具有一定的文物價值,函待保護。特別是近代郭信臣家族的興起為銅缽盂的鄉村建設帶來了新貌,一大批中西結合的近代建築,代表了潮汕近代傳統建築的較高成就。
銅缽盂的神奇之處不僅僅在於悠久的歷史,奇特的古建築遺蹟,更多的是在於自清末以來,群英薈萃,走出了分佈在海內外的知名實業家、學者、作家百餘人,成為潮汕地區不折不扣的“名人村”。古村走出,分佈在海內外的知名實業家、學者、作家達120多人。清末實業家、慈善家郭子彬、世界著名心理學家郭任遠、現代外交家郭豐民、作家、紅學家郭豫適、郭小東等,都是從這個村子走向國內各地和世界的。
在清末到新中國建立這近百年間,潮汕地區有許許多多的人因為各種原因,外出經商打工。在潮汕平原,村莊和僑批,似乎有一種天然的聯絡。從什麼時候開始,這種聯絡便有著生死的至切。一封小小的銀信,有時便決定村莊和人的命運,銅缽盂古村跟“僑批”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因此,也誕生了一部以潮汕地名命名的長篇小說,《銅缽盂:僑批局演義》,這是一部具有強烈的地域文化色彩與獨特的文學風格。該書描述了潮汕奇特的僑批文化及其歷史沿革——從元代到1976年的僑批演變史。全書以潮汕銅缽盂為主背景,呈現了汕頭潮陽清末民初四大家族在百年中國革命史中的嬗變,特別是對潮陽的風土人情,潮州歌冊,銅缽盂、光德里郭、馬、周、鄭四大家族的人物命運做了真實的描寫。
隨著時光的流逝,曾經繁華熱鬧的村寨已漸漸沉寂,在滄桑的寨牆之外,是一個新的世界,樓房林立、車水馬龍。有興趣瞭解銅缽盂古村,瞭解潮汕的“僑批”可以到此一探究竟。
我是貓仔菌的旅行筆記,如果喜歡此文,請點贊轉發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