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肥良。
提起我們國家的「國民醬料」,很多人會想到老乾媽。
而在印度,「國民醬料」這個稱號,非瑪莎拉莫屬。
這種看名字疑似是瑪莎拉蒂它哥的醬料,在印度可以說是非常普遍。
和四川廚師沒有辣椒一樣,印度人沒有瑪莎拉也不知道怎麼下手做菜。
因此印度人無論做啥吃的,基本都要往裡面放幾勺瑪莎拉。
這點咱們可以從劉庸這哥們的影片中看出來。
吃的,加瑪莎拉:
喝的,加瑪莎拉。
瑪莎拉水瞭解一下:
甚至街頭的小吃,都要沾點瑪莎拉才能放心遞給顧客。
瑪莎拉似乎有一種化腐朽為神奇的魔力,以至於它堪稱是印度小吃販子手中必備的“法寶神器”:
而因為《摔跤吧,爸爸》而火起來的瑪莎拉球,早在一年前就有很高知名度。
還被國內的許多美食博主試吃:
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說瑪莎拉是印度美食的靈魂都不為過。
“覺得食物不好吃?不如來一勺瑪莎拉脈動起來!”
這個道理連在印的博主都明白:
那麼這種「瑪莎拉」到底是何方神聖呢?
如果直接從字面上翻譯,瑪莎拉指的是「溫熱的香辛料」,包含肉桂、肉豆蔻、黑胡椒、小荳蔻及薑。
有沒有覺得很熟悉?這不就是印度版的「十三香」嘛。
瑪莎拉的配方並不統一,每個印度廚子都有自己的獨門秘方。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大致做法為各種香料經烘烤、冷卻後,再磨成粉。
瑪莎拉嚐起來口味相當的“衝”,有一種香辛料的刺鼻感。
入口的那一刻,辣、酸的味道直衝口腔。
當地人烹調食物時,灑上一點瑪莎拉,就能夠大幅提升食物的香氣和口感,讓他們欲罷不能。
那麼為什麼瑪莎拉能夠風靡印度呢?
最主要的原因,與環境有關:
位於南亞的印度,多數地區受熱帶季風氣候影響,常年溼熱難耐。
在這種環境下生活,辛辣的瑪莎拉能促進當地人的食慾,讓他們的飯吃得更香。
說白了,其實就跟咱四川、湖南、江西等地的小夥伴喜歡吃辣是一個道理。
所以上至婆羅門,下到首陀羅,印度人基本都離不開這種醬料。
現在,每個印度家庭都有屬於自己的祖傳瑪莎拉配方,而且傳媳不傳女。
因此每一個印度媳婦都可以說是香料調配大師。
瑪莎拉的存在,也能解釋一個困擾不少人的問題:
為啥印度的食物都是糊糊?
之所以是糊糊,實在是因為印度人太愛吃香料了。
而糊狀是最易於把香料均勻、全面、徹底地與各種菜融合起來的形式。
正因如此,瑪莎拉作為印度香料的集大成者:
印度人將食材煮熟,再加入瑪莎拉,煮至軟爛融合,就能讓瑪莎拉的味道更深入到每種食材裡。
以米飯、大餅為主食的他們,將糊糊配上米飯,更能讓人在炎熱的天氣裡食慾大增。
除了氣候原因以外,瑪莎拉風靡印度的另一個原因,在於它能有效延長食物的保質期。
在沒有冰箱的上古時期,南亞地區的百姓為了儲存食物,就在食物上放香料以延緩變質期。
直到現在,很多印度家庭也買不起電冰箱,瑪莎拉還能繼續發揮它儲存食物的特殊功能。
另外,很多人誤將瑪莎拉和咖哩劃上等號,其實兩者不是一回事。
咖哩是一種食物,有素食咖哩和非素食咖哩;
而瑪莎拉則並非是食物,而是一種調料。
其次,咖哩有辣和不辣之分,但瑪莎拉無一例外全是辣的。
客觀來說,瑪莎拉作為一種調料,它本身應該是不會有衛生問題的。
當然了,凡事都有例外。
去年12月,印度警方就查獲了一批製作瑪莎拉的原料,其中就包括了驢糞、乾草等。
如果庸子吃了這批瑪莎拉,估計真的要去肛腸醫院團建了。
今年8月26日,甚至還有網友在印度街頭目睹,一名小販在製作瑪莎拉時,將尿液混合在湯汁中:
這事連一向膽大包天的劉庸都害怕。
3天后的8月29日,劉庸釋出最新的影片,全程都在盯著小販製作,不敢有一絲怠慢。
標題也說的很清楚,這波他是真的慌了:
當然了,看熱鬧不嫌事大的網友早就明白他在擔心什麼,紛紛在評論區給庸子做“心理疏導”。
奪筍啊,瞧瞧這是人話嗎:
當然了,如果在確保衛生的前提下,一般瑪莎拉的味道還是很OK的。
國內能買到瑪莎拉的渠道有很多,在家DIY完全不是問題。
但如果你說要去印度體驗正宗瑪莎拉的話…
那我和庸子只好在肛腸醫院等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