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好好吃飯”對於孩子而言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這不僅影響著他們的身體發育,同時也有可能會影響到他們的情緒狀態。
不過,在中國式家庭中,很多父母對“好好吃飯”的認知非常侷限而單一,對於餐桌氛圍的營造尤為忽視。事實上,好的餐桌氛圍遠比大魚大肉的美味珍饈更加重要,愉快的用餐氣氛更有助於孩子的身心成長。
董卿是央視主持人,她的主持風格大氣端莊很受觀眾喜歡。不過,即便優秀如她,在提到自己的家庭和父母時,她還是幾度哽咽。在採訪中,她提到自己小時候最害怕的就是和父母一起用餐。原來,每次吃飯的時候,董卿的父親都會對她大加批評教育,所以小時候的她幾乎每頓飯都是含著眼淚吞下的。
雖然長大後的董卿很感謝父親對自己的嚴格管教,但是時隔多年再提到小時候用餐的情景時,她還是有些“悵然”。作為中年人的她本不應該對於小時候的家庭瑣事耿耿於懷,但是不得不說童年時不愉快的用餐情景卻是她心底裡的一個“結”。小時候的董卿不明白為什麼爸爸總是“挑”吃飯的時候批評自己,而長大後的董卿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但是她對於父親的這種過激的管教方式仍然無法釋懷。
中國式父母總喜歡把餐桌當成“說事”的場所,但是其實對於孩子而言,父母這樣的做法卻有可能會打消他們的用餐熱情,甚至會讓他們對於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的情境產生牴觸和反感。
01、為什麼中國式家長總喜歡把家庭用餐氛圍弄得“不愉快”?
在很多中國式家庭中,父母喜歡在餐桌上批評孩子,父母們認為只有在餐桌上批評孩子時,調皮搗蛋的孩子才會乖乖地把父母的話聽得進去,於是餐桌成了父母家庭教育的“最佳場合”。父母們在餐桌上“一唱一合”地大談特談,完全不顧及此時孩子的用餐感受。
也有一些家長喜歡在餐桌上“借題發揮”,認為孩子吃父母的花父母的就應該乖乖地聽父母的話。父母們在餐桌上理所當然地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卻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讓孩子口中的飯越發難以下嚥。
尤其是在孩子身上出現一定的叛逆表現後,父母們更是把餐桌當成了唯一的可以和孩子進行溝通的場合,把每天的用餐時間當成了唯一可以與孩子交流溝通的機會。
02、家長學會這幾招,融洽的餐桌氛圍很好“拿捏”
當溫馨融洽的家庭用餐氛圍變得糟糕時,親子關係以及孩子的成長很有可能就會由此出現問題。
第一點:儘量聊一些輕鬆愉快的話題
在用餐時,如果家長和孩子可以聊一些輕鬆愉快的話題的話,那麼,餐桌氛圍也會隨之得到調整和帶動。比如說各自分享一些白天時經歷的有趣的事情,這不僅能夠促進食慾,同時也能夠增進彼此的情感聯絡。溫馨的用餐氛圍對於家庭成員來說是一種享受,親子共同參與的輕鬆愉快的話題更有助於整體氛圍營造。
第二點:儘量保證“人齊”再上桌
很多家庭中,忙著做飯的父母很有可能會讓其他人先吃,然後等到自己忙活完了才上桌。雖然說這確實可以讓其他的家庭成員早一點用餐,但是這種“人不齊”的用餐形式卻有可能影響到家庭用餐氛圍,“人齊了再上桌”的熱鬧更有助於溫馨氛圍的融洽。
第三點:儘量統一全家人的用餐節奏
如果父母和孩子的用餐節奏不統一的話,那麼這難免會影響到孩子的用餐情緒。比如說大人很快就吃完了,那麼,沒有人“陪”的孩子用餐熱情就會受到影響,於是常常會出現狼吞虎嚥吃兩口或者是吃不完就匆匆離席的情況。
第四點:保持孩子對於用餐的期待感
美味的食物可以讓人食指大動,如果家長們能夠準備一些豐盛的菜餚,那麼這自然會增加孩子對於用餐的期待感。雖然生活很忙碌,但是美味的菜餚卻可以安撫人們一天的疲憊和辛勞,有了美味菜餚的“加持”,好的餐桌氛圍自然更容易被營造出來。
營養學家認為,良好的用餐氛圍可以刺激孩子的消化腺分泌,有助於促進食慾。事實上,愉悅的用餐氛圍不只可以讓孩子食慾大增,同時這也對增強他們生活的幸福感大有裨益。家長們有必要調整和把握好用餐氛圍,儘可能地讓家庭成員在輕鬆愉悅的情緒狀態下食指大動。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這件事絕對不能敷衍了事。
結語:
餐桌不應該是父母批評教育孩子的場所,有事飯後說也不遲。餐桌氛圍是家庭氛圍營造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想要讓孩子在有愛的家庭氛圍中成長,家長們更應該讓孩子有“好好吃飯”的條件。
(本文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