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是中國恐龍足跡化石研究的發源地,1929年楊鍾健院士和德日進最早報道了發現於陝西神木的恐龍足跡化石,這是中國關於恐龍足跡的最早報道。近些年在銅川、神木、商洛、子洲、中雞陸續又有恐龍足跡發現的報道。
一、恐龍足跡的發現概況
1929年西北大學楊鍾健先生和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在陝西神木縣的東山崖侏羅紀地層中發現了一個禽龍足跡,足跡全長30cm,寬33 cm,足跡的3個趾跡均較寬,其中中趾19cm長,9 cm寬。同年對此進行了報道,這是中國發現恐龍足跡的首次報道。但直到1958年,德國古生物學家庫恩才正式研究這個足跡並將其命名為楊氏中國足跡。
1966年西北大學楊鍾健院士報道了西北煤田地質局程樹森採集於陝西銅川焦坪煤礦前河露天東北邦坡的兩個足跡化石,足跡被命名為銅川陝西足跡。
1981年西北大學薛祥煦教授等人在洛南盆地的紅色地層中發現了蜥臀類恐龍化石,薛祥煦等介紹了陝西商縣泥質粉砂岩層面上發現了4個恐龍足跡,其中2個足跡標本被儲存在商洛市二龍山水庫管理處。
到後來,2017年陝西神木縣中雞鎮公格溝白堊系地層中發現多處恐龍足跡,其中恐龍足跡3處,小型四足動物足跡2處。
二、恐龍足跡的特徵
(1)神木市恐龍足跡發現和儲存在20世紀後,長期沒有新的發現或研究進展。2009年, 在神木市東南約25 km處欄杆堡鎮邱井溝村發現的恐龍足跡點位於下侏羅統富縣組 (J1f) 下部含燧石條帶之上的棕黃色中粗粒砂岩層面之上, 恐龍足跡多為三趾型獸腳類和劍龍類。
圖5,神木中雞鎮,E:三趾型獸腳類足跡,F—兩趾型獸腳類足跡(唐永忠,2018)
神木市中雞鎮恐龍足跡化石分佈在寶刀石犁村公格溝水庫東岸邊, 在30 km2紅色丹霞景觀內, 目前已發現3處恐龍足跡點及2處四足動物足跡點均呈原始狀態清晰儲存。恐龍足跡點發現於中侏羅統延安組 (J2y) 上部中粗粒砂岩層面中, 恐龍足跡多為三趾型獸腳類劍龍和鳥腳類禽龍所留 。
(2)在安塞地區,在直羅組頂部的一套砂岩地層中發現4枚恐龍足跡,其中3枚為三趾型恐龍足跡;另外觀察到3枚疑似恐龍足跡。根據足跡形態對比和足跡特徵研究,推斷三趾型恐龍足跡造跡者為大型肉食性獸腳類恐龍,其他足跡的造跡者難以確認。
(3)靖邊龍洲恐龍足跡地點位於靖邊縣龍洲鎮白土坪村。恐龍足跡賦存層位為下白堊統洛河組,足跡儲存層面的巖性為紫紅色薄層中粒長石石英砂岩、泥質粉砂岩,發育中小型斜層理、交錯層理,為沙漠相沙漠湖沉積亞相-沙丘亞相沉積。恐龍足跡形成於淺水沙漠湖濱岸的沙丘環境。
三、恐龍足跡化石的形成環境
陝西發現了大量恐龍足跡說明了陝西以前是恐龍生活的美好家園。恐龍足跡化石主要分佈在上侏羅統安定組、下白堊統洛河組地層, 特別是下白堊統洛河組的中部層位的紫紅色薄層細—中粒石英砂岩中。
安定組為一套棕紅、紫紅色、紫雜色色調為主的粗—細碎屑岩旋迴型沉積, 可劃分為3個次級旋迴。
洛河組沉積時盆地具有準平原性質, 河流寬闊, 沉積了紫紅、棕紅、磚紅色厚層砂岩, 並夾有灰白色高嶺石質細砂岩, 砂岩體中發育大—巨型槽狀交錯層、交錯層理, 含礫砂岩、中粒長石砂岩夾少量粉砂岩沉積組合, 屬河流及沖積扇沉積。
透過與鄰區對比,神木市恐龍足跡化石從早、中侏羅紀到早白堊紀均有分佈, 鄂爾多斯盆地北部地區中生代植物化石組合均以銀杏類為主, 真蕨類次之, 說明盆地當時植被茂盛、氣候溫暖溼潤, 是適合恐龍生活有利地區, 古氣候屬於有利於植物快速生長的溫暖潮溼氣候, 並伴有乾燥溫帶—亞熱帶氣候。
下白堊統洛河組湖泊沉積中有少量的火山灰層 (雜砂岩中有玄武岩熔岩屑) , 氣候相對炎熱乾燥。孢粉以本內蘇鐵、蘇鐵、銀杏、松柏等佔絕對優勢, 其次為錐葉蕨、卷柏孢等。古植物面貌總體反映出以乾旱為主的溫熱古氣候環境。
綜上所述:恐龍足跡化石的形成時代, 對研究恐龍生活、演化以及滅絕等方面有重要意義,而且具有重要的等時性。目前主要透過地層岩石組合對比、恐龍足跡化石型別對比以及古植物化石與孢粉等方法來綜合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