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為一個世界上公認的儲蓄大國,所有看見有人把錢存進銀行不是一件稀奇的事。但在八九十年代,這一行為被不少老年人嗤之以鼻。這些人認為,自己的錢當然是放在自己手裡才對,放在別人那裡算什麼回事,放在別人那裡不安全,要是別人拿著自己的錢跑路了怎麼辦?所以在當時,在銀行存錢的人還是少數。
但選擇把錢放在自己手裡的人,又沒有一個好的儲存方法。畢竟保險箱是有錢人才會選擇購買的東西,對普通人家來說根本沒有這個必要。所以這些人就把錢捲起來,然後用塑膠袋裝起來,再用線綁起來然後放進玻璃瓶再埋進土裡面。這就是當時他們所能想到的最有效的能保管錢的方法。但這樣往往有一個弊端,那就是等到要用錢的時候去挖出來,就會發現被老鼠咬掉了角。
但後來,隨著去銀行存錢的人越來越多,人們就逐漸打消了這方面的顧慮,都紛紛的選擇把錢存進銀行。大家都知道的是,存進銀行不僅是對自己的金錢有一個“容身之所”,最主要的是,存進銀行還有利息,可以利滾利,錢生錢。
現在銀行普遍的利率都差不多,按照目前銀行的利息來算,如果存進兩百萬的定期,那麼之後每個月差不多能有4000多的利息。這樣想來,銀行的利息還是非常可觀的。銀行存錢的規則是存的金額越多,存的時間越長,那麼獲得的利息就越多,但存的時間長在現在這個市場浮動較大的時代來說,可能並不是一件可觀的事情。
有一位老人在1958年的時候就在銀行存了一筆錢,因為忘記一直沒有取出來。當時老人存錢的金額是77元,但在那個年代,由於物價的不同,當時的77元和現在的77元不可同日而語。當時的77元相當於現在的八千左右,而當時因為老人的遺忘,這筆錢一直存在銀行裡,直到老人多年去世後,他的家人才在老人的遺物中發現這個存有77元的存摺。
而現在已經2021年了,幾十年過去了,許多人猜測這筆錢算上利息一定是一大筆錢。畢竟當時在人均一個月工資只有幾塊錢的時代,77元是一筆不小的數目了。那麼到現在,本金加上利息至少也得兩三萬。但是,在老人的家人去銀行查詢時,卻被工作人員告知只有八百多元。並且在查詢過程中,由於年代久遠,查詢費了不小的力氣,在一通複雜繁瑣的流程之後,卻被告知只有八百多,這個落差無疑是非常大的。這跟大家想的金額相差得太遠了,而銀行工作人員也給出了充分合理的解釋。
銀行的存款利息是按照本金和存款年限時間來計算的,雖然當時存了77元,但是老人在定期時間到了之後沒有再進行操作,那麼這筆錢就只能轉為活期存款,定期和活期存款的利率相差還是蠻大的。而且,這跟物價沒有關係,銀行裡的錢完全不受市場影響,所以老人的錢只有這麼多的利息。這個結果讓大家都備受打擊,因為這跟人家想象中的利息方式完全不一樣。這一切都與市場有著莫大的關係,市場物價的變化與金錢直接掛鉤。一旦發生“通貨膨脹”,人們手裡的錢就貶值了。同樣的錢,但是能買到的東西變少了。
很多人之前還想過靠銀行的利息來生活,因為按照兩百萬元的利息來看,一個月四千的利息是非常可觀的。但不知道的是,在多年後的四千跟現在的四千能否原因,可能到時候的四千能買到的東西還沒有現在四百買到的東西多。這一切都是不確定的,都是未知數。現在人們不再是把所有的錢都放在銀行裡賺取利息,現在有不少人都選擇去投資。之前有一位大媽成功投資的案例讓不少年輕人心動,這位大媽多年前買的一隻股票到現在兌現時直接翻了一百倍,但不是所有人都有大媽的運氣。投資還是有一定風險的,賺賠可能就在一瞬間,要謹慎考慮。
現在國家在發展,市場也在有效控制通貨膨脹的不良現象。如果沒有一個好的風險投資的聰明頭腦,或者沒有像大媽一樣好的運氣,那麼還不如老老實實地把錢放進銀行賺取微薄的利息,總比投資虧完了好。不管是哪種方式,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不要盲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