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漿、豆腐,豆乾、豆皮……一顆大豆,被做出了百樣吃法。同樣是“豆”,為什麼大豆如此被人們偏愛?
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讓很多人出現了血脂偏高的情況。想要改善血脂,調整飲食是基礎,而大豆體內藏有七大保護血管,調節血脂的能手。
1. 大豆蛋白。用大豆蛋白代替部分動物蛋白,有利於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膽固醇),從而減少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血管疾病風險。
2. 大豆異黃酮。大豆異黃酮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有利於清除人體內的自由基,防止脂質過氧化,預防心血管疾病。
3. 大豆卵磷脂。大豆卵磷脂有助於改善脂肪吸收和利用,防止膽固醇在血管內沉積,降低血液的黏度,促進血液迴圈,預防心血管疾病。
4. 多不飽和脂肪酸。大豆脂肪中不飽和脂肪酸達80%以上,可以促進膽固醇的正常轉運和代謝,防止膽固醇在血管壁的沉積,有利於降低血液中的“壞”膽固醇和總的甘油三酯,從而減少高血脂和動脈粥樣硬化風險。
5. 維生素E。大豆是維生素E的良好來源,維生素E可以抑制體內膽固醇合成限速酶的活性,從而降低血漿膽固醇水平。
維生素E缺乏時血小板聚集和凝血作用會異常增強,增加心肌梗死及腦卒中的危險性。
6. 膳食纖維。大豆富含膳食纖維,可以調節腸道健康、增強飽腹感,延緩餐後血糖上升速度,還有助於抑制脂肪和膽固醇的過度吸收,降低血清膽固醇濃度,從而有利於心血管健康。
7. 植物固醇。植物固醇與膽固醇的結構類似,可以競爭性地抑制過多膽固醇的吸收。
此外,美國匹茲堡大學發現,食用大豆後生成的一種代謝物能降低痴呆症的一個關鍵危險因素,可以預防老年痴呆症。
豆腐,豆芽等豆製品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和半胱氨酸,可以減輕酒精對肝臟的不利影響。
大豆異黃酮具有微弱的雙向調節人體雌激素的作用,對更年期女性預防骨質疏鬆也有一定的益處。
大豆不能生吃,不同加工與烹調會產生不同的營養效果:
熟制大豆(煮大豆、烘焙大豆)最能保留黃豆營養。基本保留了大豆所有營養成分,其中部位怕熱營養素比如B族維生素等有所損失,大部分抗營養因素被破壞。
豆漿,營養美味的抗餓產品。保留了原料中大多有益成分,如大豆異黃酮、豆固醇,其營養素含量主要是由加水量決定的。一般來說,打豆漿時大豆與水的比例大約為1:18~20。
豆腐,凝固劑決定口感和營養。豆腐保留了大豆的大部分優點,但也有一部分B族維生素加熱降解或溶水損失。按照所使用的凝固劑不同,市面上的豆腐主要分為三類:
1, 豆腐乾,豆製品中的補鈣高手。鈣含量在豆製品中出類拔萃,如小香乾的鈣含量可高達北豆腐的7倍。蛋白質、鐵、鋅等含量也很豐富,而且比較容易存放。
2, 豆腐腦,口感嫩滑的早餐佳品。與豆漿相比,蛋白質含量差不多,在2%左右,如果加入了硫酸鈣、氯化鎂等凝固劑,會顯著增加其中礦物質的含量。
3, 豆腐皮、腐竹。豆漿營養的濃縮版。豆腐皮和腐竹的蛋白質含量均接近45%,兩者的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E、胡蘿蔔素、鈣、鎂、鉀等的含量也非常豐富,屬於營養價值很高的豆製品。
4, 發酵豆製品,維生素B12的好來源。發酵豆製品包括腐乳、大豆醬,豆豉、納豆等,都經過了發酵,由於微生物的作用,部分蛋白質被降解,抗營養因素被分解或滅火,消化吸收率大大提高,同時B族維生素含量有所增加,特別是透過黴菌發酵可產生植物性食品中不存在的維生素B12.
5, 豆芽,維生素C含量大增。大豆發芽後,營養跟以前大不相同,尤其維生素C含量。大豆中基本不含維生素C,而每100克豆芽中含9~21毫克,另外大豆發芽後,部分蛋白質會分解為多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更有利於吸收,並且其中的一些抗營養因子也有所分解,吃後不易引起脹氣。
人不可一日無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每人每天攝入30~50克大豆,或相當量的豆製品。大約相當於200克腐竹、100克豆腐乾、30克腐竹、700克豆腐腦、800克豆漿、300克豆芽。豆製品種類較多,大家可以輪換著吃。
雜豆代替不了大豆。大豆的營養價值與雜豆,如綠豆、紅豆、扁豆、蠶豆、腰豆等有本質區別,後面的各種豆都含有50%以上的澱粉和極少脂肪,而大豆幾乎不含澱粉。
大豆的蛋白質含量要高於雜豆很多,質量也比較好,大豆的不包含脂肪居多,是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理想食物。雜豆提供了大量的澱粉、鉀、維生素B1等,是主食中白米白麵的完美搭檔。
提醒:大豆製品雖好,但不宜過量,否則可能影響消化,出現腹脹,腹瀉等症狀。
痛風、急性胰腺炎、慢性腎病、糖尿病、慢性胃病、高尿酸血癥、泌尿繫結石、高血鉀症等疾病的人士,不建議吃豆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