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醫院,有些科室免不了要做手術,不管手術大小,醫生都會要求病人在手術前的8小時或者是更長的時間禁食禁飲,不知情的人會認為這樣的要求有點苛刻,八小時不吃飯,身體哪會受得了呢?而懂的人都知道,這是醫生在對病人負責。
案例回顧
案例一
患者某某,擬定於在氣管插管全麻下進行手術治療,病人在手術室接走大約30分鐘後返回病房,護士問了一句:“手術這麼快?”對方回答,“病人趁家屬不在時偷偷吃了一根香蕉,到了手術室因為害怕告訴了麻醉師,以致推遲手術。”
案例二
患者張某,頸髓損傷,擬定於下午三點外請專家去手術室,在氣管插管全麻下進行手術治療,上午十點巡視病房時病人問:“我能不能吃個餅乾,或者喝點水?”我說:“不可以,如果要是肚子餓了,可以透過靜脈輸液來補充營養,緩解飢餓感。”病人沒有多說什麼。
以上兩則案例中護士都已提前做好宣教工作,只是臨床護理工作繁忙,有時難免會直接告知患者相關術前事項,如物品準備,術前禁飲禁食時間等。患者因專業知識有限,大部分人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就造成護士宣教後仍然有患者以身試法,最終釀成悲劇。那術前禁飲食的依據到底是什麼呢?
事實是:人體在正常狀態下,食道末端與胃的連線處有賁門括約肌,它可以起到防止胃內容物反流入食道的作用,即使它出現問題,胃內容物反流至食道到達咽喉部,由於我們有吞嚥與咳嗽這兩大反射,也可以保護我們不至於把胃內容物反流進氣管及肺內。但患者在全身麻醉的狀態下,賁門括約肌鬆弛,吞嚥、咳嗽等保護性反射也受到抑制,胃內容物就有可能進入氣管及肺部,如果是少量的話可能會引起吸入性肺炎,大量的、迅速的返流則會引發窒息,最嚴重可能會導致死亡。其實,最可怕的不是已知的飽胃患者,而是患者偷偷吃了東西,又因為害怕被責罵或是被拒絕手術,而沒有告知醫護人員,就這樣被推進了手術室。
既然禁食禁飲很重要,那麼到底需要禁食多長時間才符合手術麻醉的需求呢?
美國麻醉醫師學會(ASA)2017年修訂的指南推薦:
麻醉和鎮靜前禁飲禁食標準
《成人與小兒手術麻醉前禁食指南2014版》中麻醉專家也給出意見:嬰兒及新生兒因糖原儲備少,禁食2小時後可在病房內輸注含糖液體,以防止發生低血糖和脫水;急診手術在禁食時也應補充液體;糖尿病患者手術時間應儘可能安排在第一臺手術,如若不能,可在病房內靜脈輸注液體補充營養。
在護士辛苦宣教之後,患者卻依舊遺忘,我們該怎麼辦呢?
1、鑑於病區高齡、低學歷,理解能力較低的患者較多,這要求宣教者對宣教內容用患者能夠理解的語言進行宣教。
2、在宣教時,儘可能邀請家屬參與,緩解患者緊張狀態,家屬瞭解手術情況後也能夠起到監督輔助作用;宣教完畢後鼓勵患者複述宣教內容,利用患者反饋資訊,再次強調術前宣教內容的重點。
3、根據實際情況,結合患者飲食作息時間科學安排安排宣教。一般手術醫囑會在白班開出,由白班護士宣教。為加強患者遵醫行為,夜班需強化患者記憶,巡房時再次提醒患者相關注意事項,術日晨測量生命體徵時,再次提醒。當然,每次床邊交接班時也應做出相應的宣教。
4、充分利用資源,每個病人的床頭都會有一個小平板,裡邊有手術宣教和住院期間的化驗檢查以供病人隨時查詢,在合適時間播放術前宣教內容影片,加強印象。
小結
在外科,指導患者術前禁飲禁食是常見的一項宣教,宣教內容從護士輸出到患者接收並實施的每一個環節不容小覷。過長或不足的禁食禁飲時間均會對手術造成影響,從而給患者帶來不良的體驗。我們應根據患者的個體實際情況,針對性地進行宣教。
護理工作,歸根是各種瑣碎事,卑微如塵埃,但卻無一是小事,將這每一件小事滿意地完成了,便燦爛如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