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關於我國各個軍的歷史,例如54軍、20軍、27軍、38軍等等。今天,我們聊聊21軍。21軍屬於主力軍之一,戰鬥力非常強悍。1967年,原本駐紮在山西大同的21軍,奉調前往陝西省寶雞市,從北京軍區調入了蘭州軍區。那麼,21軍為何被調往了蘭州軍區,又為何駐紮在寶雞市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聊聊我國各個軍的變化。截至解放戰爭的末期,解放軍各個野戰軍,總計下轄了55個縱隊。進入1949年以後,隨著解放軍部隊正規化的建設,原來的55個縱隊,再加上其他各種部隊,歷經調整、合併,組成了67個軍。其中,21軍的前身是華野第2縱隊。在解放戰爭中,華野2縱先後參與了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等一系列的戰役。
在渡江戰役之後,華野2縱先後參與了對南京、上海、杭州、寧波等城市的攻堅戰。在華野各個縱隊中,2縱擅長攻堅戰,非常有章法。1949年春天,在各個縱隊的番號調整以後,華野2縱改編為第三野戰軍第21軍。與之前講過的20軍、27軍等部隊,屬於兄弟部隊。起初,21軍部署在浙江省境內,並且參與瞭解放舟山群島的戰役。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1953年,21軍奉調參戰,參與了金城戰役等戰役。在停戰協定簽署以後,各個參戰的部隊,一部分調回國內,另一部分繼續駐紮。21軍就屬於繼續駐紮的部隊,1958年,21軍奉調回國。不過,21軍沒有返回浙江,而是被部署到了山西省大同市,隸屬於北京軍區管理。說到這,我們不得不聊聊當時的軍區調整。
在建國初期,我國設立了東北軍區、華北軍區、華東軍區、中南軍區、西南軍區、西北軍區。從6個軍區的管轄範圍來看,基本上對應了當時的6個地方局。例如東北軍、中南局等等,管轄範圍基本上是重合的。進入50年代以後,隨著戰爭的基本結束,我國進入了戰後重建、恢復生產、發展經濟的階段。與此同時,解放軍各個部隊進入了正規化建設的階段。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原來6個軍區的劃分,從各個方面來說並不合適。因此,1955年,6大軍區被撤銷。從1955年到1956年,我國陸續劃分了13個軍區。分別是:瀋陽軍區、北京軍區、濟南軍區、南京軍區、廣州軍區、武漢軍區、成都軍區、昆明軍區、蘭州軍區、新疆軍區、內蒙古軍區、西藏軍區、福州軍區。每個軍區的管轄範圍並不大,大體上兩三個省。
例如北京軍區的管轄範圍為河北省、山西省、北京市、天津市等地,武漢軍區的管轄範圍為河南省、湖北省等地。從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按照當時的實際任務需要,瀋陽軍區和南京軍區的任務最重要。例如瀋陽軍區駐紮了16軍、23軍、38軍、39軍、40軍、46軍、50軍、64軍等主力部隊。其中,38軍、39軍等幾個軍,在全軍都屬於王牌拳頭部隊,戰鬥力非常強。
南京軍區的情況類似,駐紮了12軍、20軍、27軍、60軍、68軍等一系列的主力部隊。其中,第12軍、第27軍等部隊,都屬於全軍的拳頭部隊。與之相比,其他各個軍區的任務相對輕一些。當時,北京軍區駐紮了21軍、24軍、63軍、65軍、66軍等部隊。其中,21軍屬於各個軍中戰鬥力比較強的部隊。21軍駐紮在山西大同,大同屬於兵家必爭之地。
大同的地質結構複雜,易守難攻,位於山西省的最北部,屬於整個華北的咽喉屏障之一。早在明清兩朝,圍繞大同的重要性,就專門設立了大同鎮,屬於軍事重鎮,駐紮了大量的邊軍精銳。按照道理來說,大同屬於華北重鎮,21軍不應該調動。不過,進入60年代以後,外部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國西北、西南各個軍區的力量需要加強。
在50年代,成都軍區、昆明軍區、蘭州軍區、新疆軍區等幾個軍區,目標任務相對輕一些,駐紮的部隊並不是太多。但進入60年代以後,尤其是1962年的自衛反擊戰之後,西南、西北各個軍區的部隊需要加強。西藏軍區、新疆軍區都有南亞方向的目標任務,鑑於兩個軍區的力量有限。成都軍區、蘭州軍區負責裝備、兵員、後勤補給等各個方面的增援。
進入60年代後期,隨著實際任務的變化,我國各個軍區的轄區也進行了完善和調整,西藏軍區和內蒙古軍區被先後撤銷、降級(副軍區級)。其中,西藏軍區併入了成都軍區,內蒙古軍區則併入了北京軍區。在此以後,我國的軍區數量下降為11個。也正是在60年代中後期,我國北方的壓力明顯增加。北方目標陸陸續續部署了50多個坦克師和機械化步兵師,號稱“屯兵百萬。”
具體來說,突擊能力和整體實力都很強,我國從東北到西北,北方各個軍區的壓力很大。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北方各個軍區的力量都需要加強。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昆明軍區、南京軍區、成都軍區等南方几個軍區的部分精銳部隊,奉調北上。例如昆明軍區的54軍、南京軍區的第27軍等部隊,陸續北上,編入了北京軍區、武漢軍區。
為了加強西北地區的防禦力量,1967年,原本隸屬於北京軍區、駐紮在山西大同的21軍,調往了陝西省寶雞市,隸屬於蘭州軍區管理。21軍原來的防區,由其他部隊接管。那麼,21軍為何調往了寶雞市呢?我們需要看一下寶雞市的位置。寶雞市位於陝西省的西部,寶雞市地質結構複雜,屬於整個關中大地的西部屏障。
首先,寶雞市的南、西、北三面環山,以渭河為中軸向東拓展,山、川、原兼備,以山地、丘陵為主,呈現“六山一水三分田”格局。秦嶺群峰與平疇沃野的渭河平原,堪稱互為犄角。21軍駐紮在寶雞市,地理位置上非常重要。寶雞市屬於隴海鐵路、寶成鐵路、寶中鐵路等幾條鐵路交匯點,是通往西北、西南各地的鐵路交通的主要咽喉通道。
21軍駐紮在寶雞市,如果任務需要,能夠迅速集結,依靠鐵路運輸的便利條件,快速遠端馳援。無論是前往隴右方向,還是前往青藏方向,都非常便利。尤其是進入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前期,從當時的實際情況來說,駐紮在寶雞的21軍,確實有調往陝北或者甘肅中部的可能性。
1985年,隨著國際局勢的不斷變化,鑑於當時的實際需要。我國做出了裁軍100萬人的決定,同時,對原來11個軍區進行了全面調整。在此期間,武漢軍區、福州軍區、昆明軍區、烏魯木齊軍區等4個軍區被撤銷。其中,烏魯木齊軍區併入了蘭州軍區(1979年,新疆軍區更名為烏魯木齊軍區)。與此同時,當時35個軍中,有11個軍被撤銷。
總計裁撤了軍級以上單位31個,撤銷師、團級單位4054個。在這一輪的裁軍過程中,21軍改編為第21 集團軍。
關於我國各個軍發展的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