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一些離婚夫妻為了爭奪孩子的撫養權,或是發洩對對方的仇恨,不惜相互詆譭,不再相愛卻仍在“相殺”,然而被忽略的是,他們的孩子也會被迫捲入其中。
奇葩說選手姜思達就在採訪中述說父母離婚後的一地雞毛:
“在家我媽罵我爸,我跟我爸出去的時候,我爸罵我媽。”
“你也不知道哪一句是真實的,哪一句是血口噴人,我不知道自己該相信什麼。”
曾看到有一位網友在網上求助:父母離婚,他被判給了爸爸,在家時,奶奶和姑姑一直說媽媽的壞話,在媽媽家時,又會從媽媽口中聽到爸爸的壞話。他不知道自己應該怎麼辦。
網友們在下面支招,其中一位分析說:
“他們把對婚姻的失望都投身到你身上了,就像兩隻手把你往不同的方向扯……他們只會讓你分裂,只有你自己的獨立人格才能對抗這些。”
幸而,求助者和網友都清晰地認識到,這種情況下,應該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但也有一些孩子,會遠離被詆譭的父母,無法再與他們建立親密關係。
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父母疏離綜合症(PAS)”。
1什麼是“父母疏離”?
父母疏離綜合症(Parental alienation syndrome),簡稱PAS,上世紀80年代初,由精神分析師理查德·加德納(Richard Gardner)首次提出。他在高度離婚衝突中觀察到這種現象:
一個心懷報復的父母帶著對另一方的憎恨,向孩子強行灌輸對另一方的無情指責和貶低,前者是作出離間的“疏離的父母”(alienating parent),後者是被疏離的“目標父母”(targeted parent),而孩子成為了這場“戰爭”中的武器。
當孩子因為父母一方的“操縱”,拒絕與另一方建立聯絡時就會產生“父母疏離”。
具體表現為以下8個特徵:
1.對目標父母的玷辱與仇恨
2.對自我貶低的荒謬性的合理化
3.缺乏矛盾心理
4.“獨立思考者”現象(認為拋棄父母是他們自己的主張)
5.在父母衝突中反射性地支援疏離父母一方
6.缺乏內疚感
7.在生活中重複,模仿疏離父母的語氣、觀點
8.對別的家庭成員散播對目標父母的敵意
這個症狀的嚴重程度,具有從輕微到嚴重的連續性,過程會隨著父母離間行為的程度而起伏不定。
儘管這是一個有爭議的概念,PAS也未被納入DSM-5(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中。但許多心理學家發現,該現象對理解某些家庭關係非常有幫助。
恐嚇、威脅,有時是很微妙的方式,一方父母向另一方無情地施加不公正的批評。透過這種方式,作出離間行為的“疏離父母”培養了一種情感氛圍。
在這種氛圍中,孩子感到必須支援疏離父母對另一方的貶損。這反應了心懷委屈的父母對前任配偶的扭曲和仇恨的看法。
疏離者能如此強烈地影響孩子,是因為孩子的人際關係還未穩固,非常容易受影響。
當米婭·法羅指控伍迪·艾倫性侵養女時,伍迪·艾倫反而訴說事件中的孩子被米婭·法羅洗腦了,這個說法與加德納的疏離概念相類似。
加德納描述了疏離父母(有時他也稱其為“程式設計師”)所具備的一些共同的人格特質。
這些特質包括某種浮誇感,或者某種誇大的、不切實際的重要性和自以為高人一等的感覺。浮誇的特性通常伴隨一種特權感,暗示著這個人可能患有某種程度的自戀型人格障礙。
與誇大的自我形象一致,灌輸者認為自己是高高在上的,而被疏離的目標父母一方則被認為是有缺陷的、不上心的、忽視的。
對疏離現象進行考察之後會發現,它可以被分解為人際關係中的幾種心理行為,即發生在兩人之間的心理過程:分裂和投射。
疏離父母使用分裂的心理機制妖魔化被疏離的父母。
分裂是形成於童年早期的一種心理機制,使用分裂機制的個體會將另一個人描繪為全好或全壞的,理想化的或完全貶低的,上帝或惡魔。
當一個人無法整合矛盾的情感,或是被這些情感壓倒時,就會使用這種心理機制。他會放棄整合,而在兩個對立的事物之間建立一個二分系統:好/壞、愛/恨。
兩極中壞的那一面被投射到被疏離的配偶身上,從而使他們成為這些分裂情感的載體,而不被當做更為複雜和微妙的真實個體來看待。
將難以處理的情感轉移到另一個人身上,這個心理過程多是由極端的憤怒所推動的,而在憤怒之下往往是無法慰藉的巨大悲傷。
加德納認為,作出離間的父母一方心中充滿了憤怒,並以復仇的架勢向替罪羊父母發洩了這種痛苦。這會成為持續的戰役,他們會不停地貶低、羞辱、打壓被疏離的父母。疏離父母的最終目的是摧毀孩子與前任配偶之間的信任和愛。
加德納所描述的是在父母與子女三元關係中所形成的小群體動力過程。
在戰爭這種大型群體衝突事件中,尤其是發生“種族清洗”時,也會大規模的上演這種殘酷的報復行為。
2父母疏離對孩子的影響
疏離父母不僅對配偶缺乏同理心,更重要的是他們也無法顧及孩子的情感需求。對前任配偶的貶低被灌輸到了孩子心中,孩子成為了受害者。
疏離父母甚至會無意識地從前任配偶遭受的痛苦中得到滿足感,並透過貶低前任配偶而提升自身的優越感。
矛盾的是,疏離父母在缺乏同理心的同時,會對孩子產生過度的認同。換言之,疏離父母透過密切的認同將自己內在的依賴需要強加給孩子。
例如,這樣的父母可能會跟孩子分享私人的電子郵件,或向孩子訴說是前任配偶“拆散了家庭,離開了我們”。
他們將離婚的責任完全推卸給前任配偶,而一點沒有意識到自身的問題。
疏離父母還可能會對孩子取得的成就過於驕傲,就好像這成就也屬於他們自己一樣,從而極大的提升他們的自我形象。
透過與孩子的共生關係,疏離者嘗試讓他們的子女與父母的感受保持一致,讓子女相信他們必須提防被疏離的父母以免受傷害。
換言之,疏離父母會過度保護孩子,讓孩子感到與另一方父母在一起會有一種不安全感。童年期所經歷的正常意外,如擦傷、小傷口和淤青,都會被誇張的歸結為是由於被疏離父母的疏於照看,或缺少愛心。
這就釋放了一種訊號,即孩子與被疏離的父母在一起是危險的,只有在疏離父母的養育下孩子才能安全。
在許多情況下,被疏離的父母實際上可能是非常好的、有愛心的監護人。他們受到的貶低是不公正的,他們仁愛的一面被扭曲成了忽視和冷漠。
最後,疏離父母,或者所有試圖向孩子灌輸對另一方父母貶低的人,會使用否認的心理機制。
疏離父母拒絕承認這樣的舉動會對孩子造成多大的傷害。
但事實上每個孩子都會內化父母雙方的形象。所以對孩子來說,對另一方父母的憎恨和不信任也同樣是對部分自我的厭惡和否認。
加德納指出,長期處於這種情況下的孩子會意識到當ta向疏離父母分享與被疏離父母的愉快互動時,疏離父母就會表達反對和不滿。
孩子因此無法與滿懷憤懣的父母自由交流感受,他們被迫在兩個照顧者之間選擇一個。
3如何應對父母疏離
當父母的其中一方企圖疏離另一方的時候,主要的解決辦法是讓孩子與被疏離的父母多花點時間在一起。許多涉及疏離的離婚法案都是透過恢復被疏離父母的監護權來解決的。
加德納的這個概念在心理衛生學界仍有爭議,然而,許多父母以及心理健康專家一直在強調父母疏離這一心理現象的存在。比如,心理學家珍妮特·羅伯遜(Janet Robertson)提出了應對這種“心理操縱”的有效策略。
首先父母要嘗試針對養育子女這一共同目標而與前任配偶努力合作解決問題。
覺得這不可能?
針對這種情況,羅伯遜同樣給出建議,即向其它有類似處境的父母尋求支援。
此外,建議被疏離的父母鼓勵孩子與自己直接交流,而不是透過前任配偶間接轉達,後者會扭曲資訊和互動的情況。
不管孩子表達出多少困惑和敵意,堅持用有愛的方式與孩子接觸。
通常,隨著孩子長大成人,他們從家庭中獨立出來,就會發展出健康獨立的情感,從而能夠更現實的看待雙方父母各自真實的樣子。
作者 | 曉雪(160)
校對 | 一杯咖啡英語心理編譯小組 安寧
編輯 |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編輯 心怡
聯絡 |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郵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