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市,簡稱滄,別稱獅城,是河北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河北省東部偏南,北接天津市、廊坊市,西北接保定市,西南連衡水市,東南鄰山東省德州市、濱州市,東臨渤海,地處華北平原東部,地勢平坦;南運河、子牙新河流經境內。滄州文化淵源深厚而久遠,許多人在中國歷史上享有盛譽,他們以非凡的智慧和貢獻,在中國歷史程序中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扁鵲(約前407年-約前310年),姬姓,秦氏,名越人,號扁鵲,戰國時期渤海郡鄚(今河北省任丘市鄚州鎮)人
春秋戰國時期名醫,古代四大名醫之一
“扁鵲”是他的綽號,唐張守節《史記正義》雲:“《黃帝八十一難序》雲:‘秦越人與軒轅時扁鵲相類,便號之為扁鵲;扁鵲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中醫學之先河,據《漢書·藝文志》載,扁鵲有著作《內經》和《外經》,均佚,相傳《難經》亦為扁鵲所著。
張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達,號香濤,直隸天津南皮(今河北南皮)人
晚清重臣、晚清洋務派代表人物、晚清四大名臣之一(PS:圖片是張之洞喔,不是李大人)
同治二年(1863年)進士出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教習、侍讀、侍講、內閣學士、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未實授)、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
張之洞早年一度是清流派健將,後成為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力倡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他注重教育和治安,主導了中國近代的警察制度,對清末教育和社會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還曾創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炮廠等;八國聯軍入侵時,大沽炮臺失守,張之洞會同兩江總督劉坤一與駐上海各國領事議訂“東南互保”,並鎮壓維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軍起義,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顧命重臣晉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諡“文襄”。
張之洞是慈禧扶植起來以抗衡湘軍和淮軍勢力的重要人物,又是清流派重要成員,一生在清廷權力的中心周旋,試圖改革中國而又不動政制,他對西方政治、經濟、科學技術瞭解甚深,但與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激進改良派持有不同的主張,他對革命黨人採取鎮壓態度。而另一方面,他又是繼曾國藩、李鴻章後,洋務運動的領袖人物,推動清朝軍工改革,因此在清亡後被遺老們視為清朝滅亡的“禍首”。
馬本齋(1902年12月12日-1944年2月7日),名守清,號本齋,經名優素福,河北滄州獻縣人
抗日民族英雄、八路軍冀中軍區回民支隊的建立人
馬本齋早年投身奉軍當兵,東北陸軍講武堂畢業,逐級升至團長;九一八事變後,因不滿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毅然棄官回鄉;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馬本齋在家鄉組織“回民義勇隊”,抗擊日本侵略軍;1938年率部參加八路軍,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馬本齋任八路軍第三縱隊回民支隊司令員,馬本齋作戰勇猛,身先士卒,在回民支隊和廣大群眾中有很高威望,從1937年至1944年,馬本齋率部經歷大小戰鬥870餘次,殲滅日偽軍3.6萬餘人,他率領回民支隊馳騁在冀中和冀魯豫平原,英勇善戰,威名遠揚,1944年2月7日,馬本齋在山東莘縣病逝。
馮國璋(1859年1月7日-1919年12月28日),字華甫,直隸省河間府河間縣(今河北省河間縣)人
中華民國副總統、代理大總統
馮國璋為人亦首亦尾,但聰明好學、勤奮刻苦,早年畢業於北洋武備學堂,辛亥革命時率領北洋軍鎮壓武昌起義,後曾奉命率軍進攻南京,鎮壓“二次革命”,又出任江蘇都督,坐鎮東南,袁世凱稱帝后曾任命他為參謀總長,後來又讓他代替段祺瑞兼理徵滇總司令(均未上任),並聯合五將軍發出逼迫袁世凱取消帝制的通電(史稱“五將軍密電”)。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經過國會補選馮國璋為副總統,在南京辦公,後黎元洪與段祺瑞爆發“府院之爭”,引發張勳復辟,為段祺瑞所鎮壓,黎元洪辭職,馮國璋進京任代理總統,段祺瑞復任國務總理。民國七年(1918年8月13日)馮國璋通電辭去副總統,於民國八年(1919年12月28日)在北京家中病逝,終年60歲。
張郃(?-231年),字儁乂,冀州河間郡鄚(今河北省任丘市)人
三國時期曹魏名將、五子良將之一
張郃為漢初趙王張耳的後裔,早年參與鎮壓黃巾起義,先隨韓馥,後歸屬袁紹,因擊破公孫瓚有功,遷寧國中郎將;官渡之戰時遭到謀士郭圖的誣陷,所以轉投曹操,授偏將軍,隨後的南征北戰,張郃表現出了他的武將風姿,屢建戰功,以“臨場巧變”見稱,後官至徵西車騎將軍,封鄚侯;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張郃遭到姜維伏擊中箭矢不治而亡;死後追封諡曰“壯侯”。
魏忠賢(1568年2月27日-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隸肅寧縣(今河北滄州肅寧縣)人
明朝末期宦官
魏忠賢原名魏四,進宮後改名李進忠,移宮案後,改回魏姓,天啟帝賜名忠賢;泰昌元年(1620年)朱由校即位,是為熹宗,升為司禮監秉筆太監,極受寵信,被稱為“九千九百歲”;依仗皇帝的寵信,魏忠賢更加肆無忌憚,後與東林黨人爆發激烈的東林黨爭,大肆排除異己,並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朱由檢繼位後,打擊懲治閹黨,治魏忠賢十大罪,命逮捕法辦,自縊而亡,其餘黨亦被肅清。
紀昀(1724年7月26日-1805年3月14日),字曉嵐,直隸省河間府獻縣(今河北滄州市獻縣)人
清代文學家、官員
乾隆十九年(1754年)進士出身,任庶吉士,後散館授編修,再遷左春坊左庶子,開始了他的官宦生涯,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曾任《四庫全書》總纂修官;紀昀文采超群,與同時代江南的袁枚齊名,時稱“北紀南袁”。
嘉慶十年(1805年)在京師病卒,享壽81歲,諡“文達”。
石崇(249年-300年),字季倫,渤海南皮(今河北滄州南皮縣)人
西晉時期大臣、文學家
石崇,課本上與王愷鬥富的那位;石崇敏捷聰明,有勇有謀,憑藉門蔭入仕,起家修武縣令,歷任城陽太守、員外散騎侍郎、黃門郎,後參謀滅亡吳國,獲封安陽鄉侯,累遷鷹揚將軍、南中郎將、南蠻校尉、荊州刺史等職;石崇在荊州任上表現出其任俠無品行的性格,常對路經荊州的商旅行劫,於是獲取巨大的財富;永康元年(300年)趙王司馬倫政變後,因不肯將寵妾綠珠獻給司馬倫黨羽孫秀,遭到誅殺,夷滅三族。
白鳳翔(1897年4月-1942年2月8日),字源蘭,號瑞麟,河北滄州人
著名愛國將領、陸軍中將、抗日烈士
少年時在河北圍場縣拉桿子當綠林好漢,1927年被東北軍收編,歷任東北軍團長、騎兵師長、騎兵軍長,國防部參議,抗日先遣軍司令等職;為維護國家主權,曾率部抗擊蘇俄軍隊,1933年參加長城會戰,1935年跟隨張學良從東北開到西北,駐甘肅慶陽地區、固原(現歸寧夏)地區,此時白鳳翔開始接觸中共地下黨,接受共產主義思想,拒不執行蔣介石“剿”共政策,並秘密委派汪鏞經紅軍鄧小平批准與紅一軍政治部主任朱瑞秘密簽署了局部停止內戰、抗日救國的四條協議;1936年12月12日,白鳳翔奉張學良密令,作為“西安事變”一線總指揮,活捉蔣介石;為逼蔣抗日,形成國共合作統一戰線作出了突出貢獻,但也因此一度被蔣介石撤職;1937年,籌備組織抗日先遣軍,賣掉在北平東直門的房產、地產以購置武器裝備;1938年2月率抗日先遣軍1萬多人,從陝北經山西赴熱河、綏遠前線抗擊日軍,歸屬第八戰區傅作義指揮;1940年3月在綏西戰役中指揮部隊殲滅日軍大量有生力量,擊斃日本天皇外甥水川伊夫中將;1941年9月在對日作戰中腹部受傷;1942年2月8日被日本敵特毒殺,犧牲在內蒙古達茂旗合教村。
張克俠(1900年10月7日-1984年7月7日),原名張樹棠,直隸(今河北)獻縣人
中國軍事、政治人物,愛國將領
張克俠於1923年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加入西北軍;1927年赴蘇聯就讀莫斯科中山大學,1929年7月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參加了盧溝橋抗戰;此後歷任59軍參謀長、33集團軍參謀長、副總司令等職,轉戰山東、河南一帶抗日,所到之處,對當地抗日救亡活動和抗日軍隊的發展給予大力支援,對堅持團結、抗戰、進步起了極大作用;在此期間,他還創辦了自忠中學,進行抗日和進步思想的宣傳教育,培養了許多革命、進步的人才;1945年抗戰勝利後,張克俠在國民黨軍隊上層人物中積極開展反對內戰、反對獨裁的活動,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破壞和平、發動內戰的陰謀;1948年11月8日與何基灃率國民革命軍部屬舉行“賈汪起義”,促成了淮海戰役中碾莊戰役的勝利;起義之後參加了渡江戰役和上海戰役,新中國成立後,張克俠曾任林業部副部長、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院長;1984年7月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歲。
張申府(1893年6月15日-1986年6月20日),名崧年,河北獻縣人
中國哲學家、數學家、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中國羅素研究第一人
張申府曾經參與中國共產黨的創立,黃埔軍校的籌建,九一八事變後,他經常利用講壇宣傳愛國主義,並投身於抗日運動,是一二九運動的重要組織者和領導者。1986年逝世,享年93歲。
張申府曾介紹張國燾進入北京共產主義小組,也是周恩來的入黨介紹人,後與周恩來一起介紹朱德加入中國共產黨。
劉武周(?—620年8月),瀛州景城(今河北泊頭東北)人
隋朝末年地方割據群雄之一
劉武周驍勇善騎射,喜結交豪俠,後前往洛陽投奔太僕楊義臣,後應募三度北伐高勾麗,以軍功任建節校尉,後遷馬邑鷹揚府校尉(隋朝府兵系統的基層軍官);大業十三年(617年)趁隋末天下大亂之機殺馬邑太守王仁恭,並開倉賑貧,馳檄境內,得兵萬餘人,自稱太守;為了立穩腳跟依附突厥部落,受封“定楊可汗”,“率軍南向,以爭天下”,佔據儲備充足食糧和庫絹的晉陽,攻陷河東大部地區,威逼關中,此後劉武周自稱皇帝,國號漢,年號天興;後與唐軍交戰,曾大破李元齊、裴寂所率軍;唐武德三年(620年)劉武周被突厥殺死。
王正誼(1844年-1900年),字子斌,祖籍河北滄州
清朝末年俠客、武術家
王正誼從小拜滄州“成興鏢局”雙刀李鳳崗為師學藝,而立之年進北京辦“源順鏢局”,隨之又拜“崑崙派”的“山西董”為師改學單刀;因他刀法純熟,德義高尚,由於王正誼在李鳳崗師門中排行第五,綽號“小五子”,因此江湖稱其為“大刀王五”,王正誼一生行俠仗義,曾支援維新,靖赴國難,成為人人稱頌的一代豪俠,位列民間廣泛流傳的晚清十大高手譜中,與燕子李三、霍元甲、黃飛鴻等著名武師齊名。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團運動在北方興起,王五率眾參加天津義和團與八國聯軍的作戰,10月25日,清政府派兵將源順鏢局團團圍住,王五等人因寡不敵眾被捕,爾後被八國聯軍槍殺於前門,終年56歲。
霍元甲(1868年1月18日-1910年9月14日),字俊卿,祖籍河北省滄州市東光縣安樂屯
清末著名武術家
霍元甲出身鏢師家庭,排行第四,繼承家傳“秘宗拳”絕技;霍元甲以武會友,融合各家之長,將祖傳“秘宗拳”發展為“迷蹤藝”,使祖傳拳藝達到了新的高峰;1909年41歲的霍元甲經農勁蓀介紹來上海,接受由陳公哲、陳鐵生所創辦“精武體操會”中主教武術,被評為滄州十大武術名人;1910年去世,年僅42歲。
鉤弋夫人(?-前88年)趙氏,名不詳,西漢幽州涿郡武垣縣(今河北滄州肅寧縣)人
漢武帝寵妃、漢昭帝生母
趙氏是漢武帝朝的大美人,好學沉靜,姿色甚佳,因她總是握拳,被稱為“拳夫人”,漢武帝過河間,“望氣者言,此有奇女”,於是召見她,她才將手展開,傳說因為手開後掌中握有一玉鉤,因此被稱為鉤弋夫人,回宮之後,冊封婕妤,太始三年(前94年)生下劉弗陵,進封夫人;後元元年去世,漢昭帝即位後,追封太后,安葬於雲陵。
高崇文(746年-809年)祖籍渤海郡蓚縣(今河北滄州景縣)人
唐代名將,出身渤海高氏,曾大破吐蕃、收復西川,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南平郡王,去世後追贈司徒,諡號“威武”。
馮道(882年-954年4月),字可道,號長樂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泊頭市交河鎮)人
五代十國時期著名宰相,歷經四朝十代君王,世稱“十朝元老”;大規模官刻儒家經籍的創始人。
賈黃中(941年-996年),字媧民,河北滄州南皮人
北宋初期名臣
進士出身,後官拜給事中、參知政事,成為宰相;賈黃中端謹,能守家法,廉白無私。多知臺閣故事,談論亹癖,聽者忘倦焉。
王翱(1384—1467),字九皋,原籍永平府灤州(今唐山),隨父遷居滄州鹽山縣
明朝名臣
進士出身,官至吏部尚書,封太子太保,為官清正,治政有方,齊家有素,待人寬厚,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深得百官敬佩,百姓愛戴,卒諡“忠肅”,被後人尊稱為“王天官”。
劉燾(1511年-1598年),字仁甫,號帶川,河北省滄州市劉辛莊人(祖籍河南項城縣)
明朝官員、軍事家,抗倭名將
嘉靖戊戌(公元1538年)進士,精騎射,通韜略,屢立戰功,官至都察院左都御使兼兵部左侍郎,1598年卒,享年87歲,贈太子少保,諡“竭忠”,賜祭葬。
範景文(1587年11月29日—1644年4月25日)字夢章,號思仁,河間府吳橋(今河北吳橋縣)人
明朝末期政治家、文學家、東閣大學士、明末殉節官員
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同進士出身,官至工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破宣府,烽火逼京師,眾臣請帝南幸,範景文勸帝“固結人心,堅守待援”,不久京師陷落,崇禎帝自縊,範景文留下遺書曰:“身為大臣,不能滅賊雪恥,死有餘恨”,後前往雙塔寺旁的古井下自殺;死後贈太傅,諡“文貞”,清朝追諡“文忠”。
丁發祥(1615—1694)字瑞羽,河北省滄州市孟村回族自治縣孟村鎮丁莊子村人
明末清初武術家
自幼習武,練習家傳查拳、彈腿、和戳腳,拜“邋遢道人”黃絕道長為師,學得八極拳;後闖蕩江湖,善交武林名家,康熙十五年(1676年)遊歷北京,擊敗稱霸京師的俄羅斯大力士二人,名揚內外,被康熙帝叔父達摩親王聘為武師。後迴歸故里,收徒授藝,安度晚年。
張之萬(1811年-1897年),字子青,號鑾坡,河北省滄州市南皮縣劉八里鄉雙廟村人
晚清大臣、著名書畫家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進士及第,歷任河南巡撫、移督漕運、江蘇巡撫、閩浙總督、兵部尚書、吏部尚書,官至協辦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壽終正寢,享年87歲,死後贈太保,諡“文達”,入祀賢良祠。張之萬是清朝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朝元老,張之洞是其堂弟。
劉德寬(1826年-1911年),字敬遠,河北滄州人
滄州六合拳傳人
自幼習武,曾師從滄州六合拳傳人李鳳崗學技,以大槍聞名,被武林人士譽為“大槍劉”,其又先後從師於劉奇蘭、郭雲深、楊露禪;後拜在八卦宗師董海川門下,聲譽更隆,與尹福、馬維祺、史紀棟、程庭華、宋長榮、宋永祥、劉鳳春世稱“八卦八大弟子”,劉成名較早,帶藝投師,以保鏢為生,走南闖北,見多識廣,無通常武人的門戶之見,能博採眾長、取長補短又勇於創新,與程庭華、李存義等結盟,倡導八卦、形意、太極三門互相交流,互授弟子,所以其傳八卦掌動靜、開合之間有自身鮮明特點,稱為“劉式八卦”。
李書文(1862~1934年),字同臣,河北滄州鹽山縣王南良村人
清末武術名家、八極拳代表人物之一
李書文幼時首拜八極四世傳人張景星為師,習練八極拳三年,後拜在師伯黃四海門下習練大槍六載,李書文在師門習武期間,由於天資聰敏,力大驚人,又肯勤學苦練,倍受李大忠、張克明二位師祖厚愛;李書文一生為人光明磊落,疾惡如仇,他以登峰造極的精技純功,鎮邪惡,御外侮,以武揚威,譽滿海內外,更因其槍法、拳術天下無雙而得“剛拳無二打、神槍李書文”之美譽。
吳會清(1869-1958),字穆亭,河北滄州孟村回族自治縣人
八極拳五世掌門
吳會清13歲從師從師伯父吳愷學藝習八極拳,兼習劈掛拳、九宮純陽劍等,以輕功、鐵砂掌著稱,綽號“鐵巴掌”;吳會清打破“教拳不授拳理”的傳統觀念,授徒的同時,注重理論講解和技術的實用講解;因祖傳拳譜《武術》於民國十三年臘月十六被兵燹之累所損傷,在同門強瑞清的幫助下,於民國十九年正月初六開始二次重序《河北省孟村鎮吳氏八極拳術秘訣之譜》,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丙子端月完成修譜,石印十冊,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資料;他廣收門徒,為擴大八極拳在滄州一帶的廣泛傳播,做出了積極貢獻。
張之江(1882年-1966年),字紫珉,河北黃驊市人
西北軍著名將領、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
中國國術主要倡導人和奠基人,為人重德守義,辦事雷厲風行,剛決果斷,是西北軍五虎將之首,軍中尊稱大主教,曾任察哈爾都統西北邊防督辦、代理國民軍總司令、國民政府禁菸委員會主席,他在禁菸時的決心和作風讓群眾贊為“第二個林則徐”,後任中央國術館館長。
霍殿閣(1886年-1942年),字秀亭,河北滄州東南鄉小集人(祖籍山東即墨)
晚清時期武術家、八極門第六代宗師、霍氏八極拳創始人、滄州十大武術名人之一
霍殿閣自幼好武,曾隨李姓拳師學習飄灑拳,17歲時拜入李書文門下,成為他的大弟子,隨著李書文行走京津一帶,威名遠播;民國16年(1927年),因擊敗日本武士,遂成為溥儀的保鏢兼護衛隊武術教官;因不滿日軍的侵略行為,民國26年(1937年)辭職到天津隱居;民國31年(1942年),氣疾而死,時年57歲。
門炳嶽(1891—1944),字湘文,河北東光縣於集鄉程莊人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畢業於保定軍校,歷任南京軍事參議等處任參謀長、旅長、師長、軍參謀長、騎兵第七師師長;抗日戰爭爆發後,率部開赴抗日前線,首戰商都告捷,善於指揮部隊長途奔襲。抗日戰爭中,因為多次指揮部隊偷襲日軍,被日軍稱之為“盛夏之跳蚤”。1944年8月在重慶病逝。
張隱韜(1902年—1926年2月5日),字瞯寧,河北省南皮縣潞灌鄉西唐家務村人
革命烈士
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3年2月參加京漢鐵路總罷工,1924年3月成為黃埔軍校一期生,後參加了攻打南皮、鹽山、慶雲等地奉系軍閥戰鬥;1925年11月任津南農民自衛軍司令,1926年2月張隱韜帶領農民自衛軍由南皮揮師北上,遭反動軍閥的截擊,不幸被俘;2月5日,英勇就義,時年24歲 。
張可宗(1920年4月15日—2012年4月15日),河北南皮縣人
抗戰老兵
1934年5月參軍,曾親歷盧溝橋事變,也曾用大刀砍死8名侵華日軍,並親眼看到趙登禹將軍殉國,系國民革命軍第29軍最後一名老兵,於2012年4月15日去世。
以下為滄州籍開國將領
劉春(1918年—2007年8月17日),河北黃驊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王智濤(1906年4月22日—1999年6月19日),河北滄縣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王泮清(1911年10月-2003年3月18日),河北省鹽山縣王家窯廠村人,1955年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王猛(1920年5月29日-2007年6月29日),原名王效盂,河北省鹽山縣人,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李偉(1914年一2005年8月25日),河北省滄縣人,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辛國治(1921年-2013年7月22日),河北省黃驊縣人,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郭玉峰(1919年10月-2000年1月20日),河北海興人,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丨拓展知識閱讀丨
古代四大名醫:扁鵲、華佗、張仲景、李時珍並稱“古代四大名醫”。
晚清四大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
北洋三傑: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並稱為“北洋三傑”。
五子良將:指的是漢末三國時期,五位曹魏將領的合稱,源於陳壽的《三國志·魏志第十七·張樂於張徐傳》;五人分別是前將軍張遼、右將軍(前任)樂進、左將軍于禁、徵西車騎將軍張郃、右將軍(後任)徐晃。
五將軍密電:1916年3月19日,馮國璋聯絡長江巡閱使張勳、江西將軍李純、湖南將軍湯薌銘、山東將軍靳雲鵬、浙江將軍朱瑞,聯名發出致各省將軍的密電,徵求各省對撤銷帝制的意見,史稱“五將軍密電”。該密電對袁世凱影響很大。
晚清十大高手:指晚清時期的董海川、大刀王五、黃飛鴻、霍元甲、王子平、杜心五、韓慕俠、燕子李三、孫祿堂、郭雲深 。
《難經》:《難經》是中國古代醫學著作《黃帝八十一難經》的簡稱,共三卷(亦有分五卷的),《難經》是闡發《黃帝內經》的疑難和要旨的第一部書,後世將其列為中醫四大經典之一;作者及成書年代不詳,《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及《漢書·藝文志》均未載本書,《傷寒雜病論》及《隋書·經籍志》雖提及本書,但未言作者姓名,直至唐楊玄操《難經注》和《舊唐書·經籍志》才提出本書作者為戰國時的扁鵲,因《傷寒雜病論》及《隋書·經籍志》有提及本書,因此成書年代應比以上二書早,但應比《靈樞》晚,從書的內容看,成書當在東漢以前,大約撰於西漢時;另據學者依據劉基《郁離子》關於戰國時人言論的記載,推算“《素問》、《難經》成於楚懷王以前”。
津南農民自衛軍:中國共產黨在北方建立的第一支農民革命武裝。
丨以上內容圖片皆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