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每個人都讓我學東西?”
我把這個問題拋給5歲的可愛多,他的回答是“因為學習了就可以得到知識,得到知識以後,什麼事情做起來都會很優秀!”
是不是很官方?但這就是他內心的真實感受。
因為他每次拒絕上學時,我和爸爸都會告訴他,想要實現未來當醫學家,開圖書館,漫遊太空的夢想,一定要在學校裡好好學習知識和本領。只有現在努力學習,將來才有機會實現夢想!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這首與學習相關的《勸學》詩,可愛多也早已背得滾瓜爛熟,深入內心。甚至還拿這首詩逗我,“媽媽,你以前學習不好,就是因為沒有做到勤奮苦學,現在後悔了吧?”
當孩子對“為什麼每個人都讓我學東西”產生疑惑時,說明孩子的內心進行因果關係的推理時,遇到阻礙了。這種情況下,家長不應該三言兩語敷衍了事,而應該及時幫孩子理清思路,讓他明白,不同的人讓你學東西的目的和想法完全不一樣。
比如銷售課程的人。他讓你學東西,純粹是為了工作,為了完成老闆下達的銷售任務,為了掙錢養家餬口。他不會考慮自己手上的課程究竟適合不適合你,只會竭盡全力兜售,期望你儘快入坑。他們手裡的小玩具就好比掛在魚鉤上的誘餌,是為了誘你與他攀談,最終達成賣課的目的。
比如老師。老師督促你認真學東西,是因為他作為老師,身負教書育人的責任和義務。學生學得好或者不好,極大程度上能說明老師的教學管理能力優秀與否,對孩子的關愛程度夠不夠,能否做到因材施教。所以,老師是因為責任需要,要求你上課認真聽講,不浪費青春大好時光。
比如家人。爸爸媽媽讓你學東西,是希望你多學知識和本領,將來有機會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從事自己嚮往的事業。而不是像有些爸爸媽媽一樣,一輩子只能從事辛苦、危險的工作,有時候甚至因為工作性質的特殊關係,只能被迫長時間與深愛的家人分隔兩地。
最近陪可愛多看了3本繪本,讓我對“為什麼每個人都讓我學東西”產生了更為深刻的認知。
01.《等爸爸回家》
《等爸爸回家》講述的是一個住在海邊的小男孩每天期盼爸爸平安回家的故事。
為了增加讀者的切實感受,故事運用的是第一人稱。開篇第一句話“從我家裡,可以看見海”,不僅設定了海與小孩的關係,也是貫穿全書的設計。
男孩的爸爸是礦工,為了維持一家人的生活開支,每天必須拎著工具箱,去暗無天日、危險重重的海底挖礦。
男孩無論在什麼地方,做什麼事情,心裡總是記掛著爸爸。早晨起床,站在視窗盯著海面,他會想起在海底辛苦工作的爸爸;跟小夥伴在操場上盪鞦韆,看到波光粼粼的海面,他會想起在海底辛苦工作的爸爸;去商店買東西的路上,經過海邊,他會想起在海底辛苦工作的爸爸;去墓園探望爺爺的墓碑,聞到有鹽味的空氣,他會想起在海底辛苦工作的爸爸。
每隔幾頁,就會出現曠工在暗無天日的海底礦場工作的場景
“在海底下很深的地方,我的爸爸正在挖煤。”
同樣一句話,在繪本里重複出現了3次,讓我們深刻地感受到了男孩內心的擔憂和害怕。
他真的很害怕爸爸一去不復返了!
每天,爸爸能平平安安回家,給他一個大大的笑容和擁抱,就是男孩最大的幸福和期盼。
在這個煤礦區,鎮子上所有人的生活都圍繞著煤礦,世世代代在礦井工作。沒有人例外。
有一天,我也會成為一名礦工。
我是礦工的兒子,在我的家鄉,就是這樣。
這個故事源於作者喬安妮·施瓦茲的成長經歷。她從小在煤礦小鎮長大,見證了當地無數礦工家庭的真實生活。
據史料記載,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生活在煤礦區的孩子,不到10歲就必須忍受嚴酷、危險、黑暗的地底環境,在礦井下工作12個小時。即使到了20世紀50年代,也沒有改變。大約高中生年紀的男孩們即使再抗拒,也只能繼承父親和爺爺的傳統,去礦井工作,別無選擇。
讀了這本繪本,我問可愛多,“你希望自己成為礦工嗎?”
“不希望!”可愛多斬釘截鐵地拒絕道,“地底下又黑又危險,我才不要去呢!”
“如果你出生在煤礦鎮,也許你只能接受成為礦工的命運。這是一個世世代代的職業傳承。除非你好好學習。有一句話叫‘知識改變命運’,好好學習才有可能改變自己的未來。”
“嗯,我一定會好好學習的!”可愛多聽了我這番話,拍著胸膛保證道。
02.《我的爸爸叫焦尼》
《我的爸爸叫焦尼》講述的是一個叫狄姆的小男孩跟出門在外的爸爸難得團聚一天的故事。為了增加代入感,用的也是第一人稱。
“秋天開始的時候,我和媽媽搬到了這座小城。從那以後,我一直沒有見過爸爸。不過,今天我可以和爸爸在一起過一天。”
“我的名字叫狄姆,爸爸叫焦尼。”
這一天,聽說爸爸要回來了,媽媽把狄姆單獨留在了火車站站臺上,叮囑了一聲,就匆匆離去了。“你聽到了嗎,狄姆?焦尼到來之前,你待在這裡不要動!”
“媽媽,狄姆的媽媽為什麼把狄姆一個人留在火車站呢?他媽媽不要他了嗎?”可愛多聽得一臉茫然,“媽媽不可以單獨拋下孩子的呀!”
“他媽媽不是不要他,可能是因為太忙了吧,沒有時間一直陪著狄姆。而且狄姆的爸爸也快到了,狄姆不是完全一個人。”我勉強解釋道。心理上,我也覺得狄姆的媽媽不應該把狄姆單獨留在火車站臺上。萬一狄姆一不小心跌落到火車軌道上,多危險啊!
但書裡,沒有萬一。狄姆終於迎來了從外地趕回來風塵僕僕的爸爸。
父子倆難得相見,分外開心。
爸爸奔了過來,一把就把我抱了起來。
“啊哈,狄姆!我總算來了,我好想見你。今天,我們兩個幹什麼呢?”
這還用問嗎?放心,我知道,做爸爸和也想做的事就行了唄。
於是,父子倆一起在火車站門口買熱狗充飢,去電影院看動畫片,去餐廳吃披薩喝飲料,去圖書館借書,去咖啡館喝小蛋糕,喝果汁……
不管父子倆在哪裡,做什麼,狄姆都會大聲宣示主權,“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
“這是我爸爸,我們一起看電影!”
“今天我和爸爸一起來的,他叫焦尼。”
“我爸爸要付錢啦!”
故事的最後,爸爸又踏上了離去的火車。離開之前,爸爸帶狄姆上火車,大聲跟旅客們介紹,“這孩子,是我的兒子。最好的兒子。他叫狄姆!”
故事裡既有團聚時的溫暖,又有離別時的不捨,既有孩子對爸爸的依戀,也有爸爸對孩子的關愛。滿目都是溫情的流淌,親情的述說。
“鐵軌很長、很長,一直通往爸爸住的城市……”
“所以,火車一定還會回來吧,載著我最喜歡的爸爸——爸爸叫焦尼。”
看了這個故事,我問可愛多,“你希望爸爸出差嗎?”
“不希望。我要爸爸一直陪在我身邊。”可愛多看著火車站臺上目送爸爸離去的狄姆,有些悲傷。
“你看,狄姆爸爸從事的工作,讓他與家人長時間兩地分居,偶爾才能回家短暫團聚……”
“那讓他換一份工作不就好了嗎?”可愛多想當然地回答道。
“那也需要他有換工作的機會和能力。只有有能力的人,才有機會自由選擇喜歡的職業。如果沒有能力,那麼只能被迫從事自己不喜歡或者危險的職業,選擇與家人分居兩地的職業。”
03.《奶奶的皺紋》
《奶奶的皺紋》是一本特別溫馨的繪本,講述的是一個小女孩與她奶奶討論皺紋的故事。
“奶奶,你會不喜歡這些皺紋嗎?”我問。
“不會啊!”她說,“其實我很喜歡它們。你知道嗎?我把回憶都收藏我這些皺紋裡了!”
奶奶的皺紋裡有青春的記憶,和朋友去海灘野餐;有愛情的記憶,與丈夫相遇的夜晚;有親情的記憶,徹夜不眠地幫妹妹製作結婚禮服;有離別的記憶,成家立業後離開原生家庭……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窮查理寶典》裡的一段文字。
“晚年的最佳保護鎧甲是一段在它之前被悉心度過的生活,一段被用於追求有益的知識、光榮的功績和高尚的舉止的生活;過著這種生活的人從青年時代就致力於提升他自己,而且將會在晚年收穫它們產生的最幸福的果實;這不僅是因為有益的知識、光榮的功績和高尚的舉止將會陪伴他終生,甚至直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也會因為見證了正直的人生的良心和對過往美好功績的回憶將會給靈魂帶來無上的安慰。”
想要晚年生活過得幸福而美好,一定要趁著年輕努力學習,努力生活。
年輕時,不遺餘力地去付出,去投資,去提升;年邁時,坐下來與子孫後代回憶青春過往,才不至於滿是悲傷和遺憾。
這就是我們每天努力學東西的意義。為了讓自己未來有更多的機會,選擇喜歡的職業和生活;為了讓自己年老體衰時回憶過往,依舊滿懷自豪和幸福。
我們每天努力學習,不是為了別人,僅僅是為了我們自己。
注:圖片源於實拍。
本文由茶茶說道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作者簡介:持有語文教師資格證的全職寶媽,愛孩子,愛文字,愛做夢的80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