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公號「小尹探世界」,關注公號即可領取豆瓣高分書籍,可直接下載閱讀)
你好,我是小尹。
很多人都遇到過小朋友感冒、發燒的情況,不知道你在給小朋友吃藥時是否想過一個問題:
假設一種消炎藥成年人用藥 400 毫克,那七歲的小朋友吃多大劑量呢?兩歲的小朋友呢?
你可能會說,這還不簡單!按照說明書上的用藥指導不就得了,萬一沒有小朋友的用量說明,按體重比例換算一下就可以了呀!
但是,這種習慣可能在傷害家人的健康,哪怕是遵照藥品的用藥說明也依然可能中招。
你可能感到奇怪:為什麼我按體重比例換算或者說明書的指導可能會傷害健康呢?藉此,我們來聊聊線性思維習慣的危害與陷阱。
我們先來聽個故事。
— 1 —
悲慘的大象
1957 年發現了一種藥物“迷幻劑”(LSD),但到了 1962 年,除了精神病學領域外,其他人對該藥物幾乎一無所知。
精神病醫師路易斯•韋斯特決定用大象來研究這種藥物的療效,因為亞洲象會定期從正常的順從狀態變得具有高度攻擊性,韋斯特推測這和大象腦中產生的 LSD 有關。
當時人們只知道,對貓來說,每千克體重 0.1 毫克是安全劑量。那麼,這裡就有個有趣的問題:你覺得應該給大象注射多大劑量的 LSD ?
我們一起來看看韋斯特的答案:當時韋斯特選擇了俄克拉荷馬城動物園內的大象——名叫「圖什科」,他們預計,對圖什科安全且適量的劑量應該是每千克 0.1 毫克乘以 3000 千克的體重,即 300 毫克的 LSD。
最終災難發生了!
實施注射 5 分鐘後,大象開始大聲叫起來,轟然倒下,重重地摔向右側,排便,並進入持續癲癇狀態。
可憐的圖什科在掙扎了 1 小時 40 分鐘後便死亡了。
這場悲劇正是「線性思維」的陷阱導致的——當時科研人員基於了一個錯誤的假設:有效、安全的劑量隨體重線性比例變化。(而合適的劑量只有幾毫克)
這場悲劇的教訓也很清晰:藥物劑量的縮放變化不是線性的,如果不正確操作或者沒有關注到藥物輸送和吸收機制,天真幼稚的做法會導致不幸的災難。
好了,現在回到開篇的場景,面對小朋友感冒、發燒等情況,談談用藥陷阱。
前段時間,因為喉嚨發炎醫生開了一款消炎藥,檢視說明書的時候發現該藥盒標籤上標註的兒童推薦劑量就是是隨體重增減而線性變化的。
例如,推薦不到 3 千克兒童用藥 40 毫克,推薦 16 千克兒童用 240 毫克,後者的體重差不多是前者的 6 倍。按照非線性的規模法則,後者用量應該是少於 240 毫克(其他同款功能的進口消炎藥品推薦 16 千克兒童用藥為 130 毫克,這才是比較正確的用藥劑量),也就相當於這款藥品比正確劑量多了近一倍!
現在我們知道了大象「圖什科」的悲慘故事,希望類似的事情不會讓孩子們處於風險之中,但這種情況卻仍然被一些製藥公司所忽視了。
下次遇到類似情形時,在給小朋友決定吃藥前,不妨注意一下合理劑量,不要再被線性思維的習慣所誤導,使用大大超出正確範圍的劑量,這可能會嚴重損害家人的健康!
瞭解了線性思維可能產生的危害,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會出現線性思維?
— 2 —
糾纏不清的線性思維
源自人類進化
在正式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做個簡單的測試。
看看下面這張未來人口數預測圖,你是否會很容易想像出曲線末端按照直線自然延長。
如果回答“是”,那麼遺憾地告訴你:你恐怕又掉到線性思維的“坑”裡去了。
好了,現在揭曉出現線性思維的原因。
因為人類過去的進化沒有讓我們做好指數增長的準備,而且線性思維簡單直接,非常符合大腦的思考習慣。
我們祖先的經驗大多是線性的。花費雙倍的時間採摘,誰就會帶回雙倍的果實;誰同時捕捉到兩隻野豬,誰吃肉的數量就會是別人的兩倍。就好像我們傾向認為一隻動物的體積加倍後,力量也會加倍一般。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看到一個石頭朝你飛過來,你基本能判斷出它是否會擊中你,你的眼睛和大腦可以估算出拋物線的延長線,並採取躲避的動作。
但是,現代生活中我們直線思維的本能有時就不是一個可靠的工具。
就像上面人口預測的例子,一個更加可靠的趨勢圖更像是下面這張圖。
— 3 —
普通年輕人仍有機會
透過自己的努力在大城市買房
很多年輕朋友來大城市打拼,會遇到一個現實問題:如果想要定居下來,很大情況下需要買房,但作為普通人,面對如此不近人情的房價,透過自己的努力什麼時候才能買得起呢?
我身邊就有不少這樣的朋友,特別是剛剛參加工作不久,家境本身不是非常殷實,這個問題更是雪上加霜。
一位在深圳工作的朋友和我吐槽:以我現在不到 20 萬的年收入,在深圳買房絕對是天方夜譚!雖然我很喜歡這座城市,但以後我也只能回老家買個便宜點的房子養老算了!
我們暫且不討論主動回老家發展的情況,單純討論那些想要留在大城市卻因為收入等原因感覺未來無望的情況。
當下收入不夠高固然是事實,但按照當下的收入簡單衡量未來的發展空間是一種典型的線性思維,這是要儘量避免的陷阱,因為它可能會抹殺我們更大的潛能。
以工作收入為例,現在大部分年輕人,剛開始工作幾年,收入不高是一個普遍現象。但年輕也意味著個人的精力、可塑造性非常強,這些都是發展的優勢。
曾經有人在富人圈裡做了個有意思的調查:如果現在把你的金錢歸零讓你重返 20 歲,並且不能帶走你現在的經驗,你願意嗎?
出乎意料的是,大部分富人都選擇了重返年輕,這不也從側面反映出年輕本身就是一種很大的優勢嗎?
接下來,我們簡單聊聊財富積累的話題。
你可能聽說過一個說法:巴菲特今日的財富主要是在他五十多歲以後才積累起來的。你覺得五十多歲後,他的財富變化是什麼樣的呢?
我們來看一下巴菲特的資產變化圖:
可見覆利巨大的威力:關鍵不在於當下的起點有多高,而在於能否做到長期正向的複利。
就像上面的例子,如果單純用 20 萬乘以 30 年,也就 600 萬,即使不吃不喝也難以在深圳買到理想的居所。
你可能會說:我又不是巴菲特,我怎麼可能做到財富像他一樣增長呢?
舉著這個例子並不是讓我們要按照巴菲特一樣積累財富,畢竟每個人的境遇和環境不同,有些際遇無法奢求。但是,看過一種新的資產增長的方式後,希望你在做未來規劃時也會多一種可能性。
為了讓這種可能性落地,我從工作後開始做了多種嘗試,目前一些進展還不錯,希望在後續的文章中能逐步和你分享,也歡迎有志同道合的夥伴和我一起加入這場令人激動的探索之旅!
— 4 —
寫在最後
我們透過生活中感冒、發燒吃藥的場景,引發了吃藥劑量的思考。
透過大象圖什科的故事,我們瞭解到線性思考習慣的危害:藥物劑量的縮放變化不是線性的,如果不正確操作,天真的做法會導致不幸的災難。
就像在給小朋友用藥之前,不妨關注下藥品說明書或者自己曾經是否犯了同樣的錯誤,以免使用了過量的藥物傷害了你和家人的健康。
因為人類過去的進化沒有讓我們做好指數增長的準備,而線性思維簡單直接,非常符合大腦的思考習慣。因此我們在生活中很容易掉入線性思考的坑裡。
瞭解了巴菲特財富積累的複利現象,建議在考慮未來規劃時不要簡單地用線性的方式預估未來的發展空間,給自己多一種可能。
最後,面對線性思考習慣的“天性”,我們該怎麼辦呢?
我們可以記住一個事實:現實中直線發展的事物很少見。要警惕,你的感覺可能是沒有用的。
所以,一個最佳方式是:每當看到一條直線時,我們要想到事物的演變有多種方式,不一定按照直線發展。
不要做直線假設,就像沒有父母會認為自己孩子的身高會按照直線無限增長。(哪怕是進擊的巨人也不會呀!)
希望我們都能克服線性思維的習慣,在有限的時間裡,創造出無限的價值。
點個贊,與朋友們共勉。如果能「分享」,那便是對我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