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以犧牲暫時的快樂為代價。
有的孩子,在父母沒有立即滿足他的願望時又哭又鬧。有的孩子,即使沒得到滿足,也很“乖”。
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況,有的孩子在父母沒有立即滿足他的願望時,又哭又鬧,甚至答應了以後再滿足要求仍然不依不饒;而有的孩子即使沒得到滿足,也很“乖”,甚至表現出為了以後能有更大的滿足而放棄立即能得到滿足的精神,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
抵制衝動是最基本的心理技能之一
曾有研究表明,那些4~5歲時能接受延遲滿足而放棄即刻滿足的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在情感表達、社交技能、人格特徵上與那些無法抵禦即刻滿足誘惑的孩子差異明顯。前者往往有較強的社會競爭性、較高的社會效率,自信、頭腦清晰、善於把握大局、能較好地應付生活中的挫折;而後者則有約1/3的人缺乏這些優良品質,並且出現心理問題的人相對較多,比較羞怯,遇到挫折時自我否定,嫉妒心強,脾氣暴躁,不會“做人”。
其實,人們取得的種種成就應部分歸功於抑制衝動的心理功能,因為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以犧牲暫時的快樂為代價,比如說戒菸、學業成功、道德情操的形成等等。因此,父母應對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有所瞭解,並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這種滿足能力。
如何培養?
“延遲滿足”並不是說不要滿足孩子,只是不要“過度”,而且要講究滿足的教育技巧,讓滿足產生積極的作用。家長採取“延遲滿足”的做法,一般不有求必應,而是吊一吊孩子的胃口。
當小民提出要買樂器時,媽媽心裡是同意的,但沒有立刻答應,也沒有拒絕。而是對小民說:“這種樂器可是很貴的,你確定自己喜歡嗎?能堅持練習嗎?再說,需要很多錢,我們需要計劃一下。”接下來,媽媽就帶小民多次去有這種樂器的朋友家裡,讓小民看別人演奏,自己再試一試,小民的渴望越來越強烈了。媽媽又和小民一起計劃開支,鼓勵小民為此節約零花錢……當然,最後還是滿足了小民的需求。
1.讓孩子認識延遲滿足比即刻滿足更好
也就是擺事實講道理。但這種方法對較任性的孩子作用不明顯。
2.加大延遲滿足的力度
比如告訴孩子:你今晚要是彈鋼琴而不看電視,明天就帶你去遊樂場。這
3.讓孩子認識到即刻滿足的“不合算”
事實表明,在團體中人們作出延遲滿足還是即刻滿足的選擇與獨處時是不同的,在群體中,孩子更傾向於選擇延遲滿足。比如告訴孩子你今天可以吃一塊巧克力,而小姐姐決定今天不吃,所以她明天可以吃兩塊,而你明天則不能吃了。孩子到明天看到別人享用兩塊巧克力而自己只能看著時,也會後悔。幾次之後,孩子就會明白剋制慾望是為了以後更大的滿足,會漸漸地把眼光投向更遠的未來,而不是僅僅只看到眼前利益。
4.讓孩子學會抵禦誘惑
引導孩子學會用適當的策略幫助抵制誘惑,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有人觀察到,那部分順利地等到延遲滿足的孩子,為了抵制即刻滿足的誘惑,千方百計轉移自己的注意力,而無法忍受延遲滿足的孩子,多半想的是唾手可得的滿足品的味道香氣等等,以致無法忍耐。因此,父母應教孩子一些等待延遲滿足的技巧,比如透過唱歌、做遊戲來轉移注意力、自我勸說、想象得到滿足後的興奮與自豪,反覆告訴自己“我的選擇是正確的,不要改變”來自我強化等等。
在孩子眼中,他們許諾的延遲滿足是空口白話,於是便學會了有慾望立即滿足,有東西立即享受——誰知道明天會怎樣?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成了及時行樂的典型,經不起誘惑,放縱自己的衝動。這樣的孩子在日後是很容易成為“問題少年”的。
我們強調的“延遲滿足”,是孩子在沒有外界控制、約束和監督的情況下,適當地控制自己的行為,抑制衝動,抵制誘惑。這是自我控制能力的一種表現,也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質。
參考
- ^駱玉香主編,不打不罵教出好孩子,團結出版社,2018.08,第260頁
- ^錢詩金,錢麗編著,好孩子需要好引導,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2019.03,第205頁
- ^王明姬,姚兵著,用得上的心理學,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8.12,第300頁
- 我是永遠相信光的21世之光@21世之光
- 關注我,瞭解更多“教育”、“生物學”相關話題
- 碼字不易,認同也可以點個贊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