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之後,你是不是覺得教育孩子更難了?
近來,經常聽到家長吐槽,作業負擔減輕,孩子卻更加難管,空閒時間增多,回家之後就手機不離手,成績更是下降很多,還有了很多不良習慣。
前幾天,和幾個好友小聚,談話間,閨蜜丹丹對此的一番吐槽,就引起了我們這些媽媽的共鳴:
每天都活得像打仗一樣,總覺得時間特別緊張,忙完工作忙家裡,本來就累,孩子卻早上叫不醒,晚上吼不睡,還要督促閱讀、作業,真是一刻都不閒,週六、週日又要接送上特長班,天天是嘴不停歇,腳不離地!
確實,做了媽媽,我們再已不能像以前那樣瀟灑,遇到孩子不自律,我們只好把自己逼成了時間管理的能手。
但孩子卻並不領情,做事憑興趣,只有三分鐘熱度:明明是他自己選擇的特長班,自己喜歡的書籍,自己制定的計劃,但如果不督促,就絲毫沒有意志力。
怎樣才能讓孩子不懼外界干擾,完美執行自己定下的計劃?怎樣讓孩子自律高效,擁有持續行動的能力,不再拖延?
作為有20年教齡的班主任,除工作之外,我明天堅持閱讀,每週至少寫作3篇,這種持續行動的能力曾被很多人羨慕,而原因就在於我堅持做到了以下4點:
1 取捨和優先
一天的時間是有限的,我們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如果找不到重點,再好的計劃只能是紙上談兵。
而想要完成自己一天的既定計劃,首先要做的就是勇於取捨,確定優先要做的事,然後在時間和精力上進行傾斜。
例如,這次月考之後,班級裡文文和天天的做法就很具有代表性。
面對退步的語文成績,文文為自己制訂了每天做一個現代文閱讀的補救措施;面對偏科的現狀,為了考上重點高中,天天也制訂了每天練字半張,看一篇優秀作文的補差計劃。
兩週過去了,文文的計劃執行得幾近完美,已經做了8篇閱讀,進步很大;而天天除了第一天,後面都因為各種各樣的雜事放棄了。
同樣的在校學習時間,同樣制定了學習計劃,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距呢?
經過詢問,我發現是文文做出了取捨,為了提高語文成績,她果斷把英語培優時間挪到了週末,在校時就集中精力做好語文培優;而天天卻只是隨波逐流,並沒有時間和精力上的傾斜。
想要在黑夜中拯救快要熄滅的火苗,你必須停下手頭的事情,用雙手擋住氣流的湧動,小心呵護,火苗才能燒得更旺一些。
不想為目標勇於捨棄,那計劃束之高閣也怨不了別人。
2 儲存情緒狀態
人都是情緒化的,所以,行動有時需要情緒觸發。而能影響我們行動的情緒主要有兩種,一是逃避痛苦,二是追逐快樂。
在完成計劃之前,賦予更多的快樂、更少的痛苦,就可以比較容易改變自己的行為。
如在考試之後,看到自己退步的成績,決定知恥而後勇;或者是被對手刺激,有了奮發圖強的想法,把當時觸發自己行動的情緒狀態儲存下來,定期回顧自己的出發動機,就能更好地啟用狀態。
特別是取得好成績,做出難題時獲得的成功體驗,同學們的羨慕目光,更是觸發積極情緒的關鍵。
儲存下來,懈怠時就在腦中回顧回顧,增加動力。
3 追蹤記錄
想堅持做好一件事,正向反饋非常重要。
就如高速路上的標識,顯而易見在縮短的路程,能讓司機的精神更為亢奮。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把每天的行動進行記錄,追蹤進步的過程,用數字量化的方式展現軌跡。
只有寫下來才不容易遺忘,才能抵抗時間的流逝。
還可以在週末把這周所做的事情,公開在網路上,同步到社交媒體上,或透過記日記或任務表的形式記錄。
既能督促自己,還方便瀏覽回顧。
4 做好預留
很多孩子在制訂目標之後,都會有一個疑問:如果斷了怎麼辦?
但生活中難免會有意外發生,這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在心態上一定要做好準備,而做計劃的時候,也不可安排得過滿,適當給自己預留一些時間。
例如,把每天的空閒時間按照15分鐘為一個單位,如果有8個單位的時間,安排5——6項任務即可,這樣一旦突發意外,也有時間能及時補救。
而如果這一天真的沒有完成計劃,也並不需要焦慮,第二天繼續開始就好,下次不犯這樣的錯誤就可以了,切不可因為一次失誤,浪費了一個星期的時間。
要注意的時不要把計劃都拖到最後截至日期,或者週末,因為任務一旦堆積,就會完成得很倉促,影響質量。
非洲女經濟學家Dambisa Moyo在《dead aid》曾寫過一句簡潔卻發人深省的話: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想讓孩子改掉拖延的毛病,培養自律的習慣,不存在等待,有改變的想法時,就是最好的時機。
就如新精英生涯創始人古典老師所說:“即使你起步比別人差很遠,但如果日拱一卒,每天保持哪怕3%的進步,持續一年,即使有100天沒有達標,也能獲得300倍的成長。”
最後,希望孩子們都能用持續行動治好拖延,用好的學習方法提高效率,做自律的人,學出幸福感,成為尖子生。
往期精彩內容回顧:
這5個最常見的語文答題“套路”,學霸都在偷偷用!
高考理綜滿分,復旦學霸公開學習秘訣:學理科,關鍵在這第1步!
學習好的孩子沒童年?北大學霸自述:學習其實有訣竅,關鍵在1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