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就跟孩子說,上學以後不許考一百分,考一百分回來我揍你!”在圓桌派裡,陳佩斯老師跟大家分享了他的教育理念,令全場瞠目……
都聽說要求孩子得雙百,考第一,否則容易捱揍,很少有聽說,考一百回來還得捱揍的。
有人會覺得,這也太凡爾賽了吧!
也有人說,陳佩斯是小品大師,即使讓孩子躺平也可以,我們一般人可不行。
其實,我有同款爸媽,小時候也真的是學渣(“北大媽媽,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平庸嗎?”統一回復…),我非常贊同“不要考第一,這是頂級的育兒智慧,為什麼呢?
不要考第一的育兒智慧是什麼?
陳佩斯說的,可不是孩子絕對不能考一百分。不是讓孩子懶散墮落下去。
他的意思是告訴孩子,你沒必要去為了考一百而苦苦學習。
孩子的主業應該是什麼?
玩!
陳老師說:“我們常把所有的愛都變成恨,恨他這個不行,恨他那個不行,恨他缺這個,恨他少那個,一定要把他塑造成什麼什麼。老說人生要贏在起跑線上。他們就相信了這些鬼話,然後做一些鬼事兒!剝奪休息時間,剝奪他們玩的權利。這些量,如果過重,就會變成仇恨。所以,我的孩子從小我就跟他說,上學以後不許考一百分,考一百分回來我揍你!”
直到現在,說起自己“另類”的教育理念,陳老師還會特別自豪的說:“我現在特別慶幸,當時的選擇是對的……我們父子之間的感情特別深。”
李政道曾對中科大少年班的學生們說:“考試,只是考一個人的記憶力,考的是運算技巧,這並不是學習的重點,學習的重點是培養能力。”
他這樣勸告這些天才少年們,不要追求考試一百分,真正的學習是培養自己在沒有“路牌”的地方,也有走路的能力。
而朱清時院士也做過類似的闡釋:
學習就像老家種的地,不施化肥,單產四五百斤,用上化肥,單產提高到五六百斤,但數年後產量就止步不前。甚至還會因施肥過度造成土壤板結,不能再種水稻。由此得出一個結論,學習和施肥一樣,要有度。過度用工,成績再難提高,或者成為高分低能的平庸之才。不如去實踐中試錯,這樣更有創造力。
過度教育,不如不教。
輸得起的孩子,才能贏得了未來
《最強大腦》國際挑戰賽中,同為12歲的中國選手李雲龍和義大利男孩安德烈同場比拼:51對新人隨機站位後,兩人要記住新郎、新娘的排列順序,並用人偶擺出來。
李雲龍只用了1分多鐘就完成了記憶,而安德烈用了2分鐘。
擺好人偶後,裁判開始驗證。首先驗證的是安德烈,就在此時李雲龍突然情緒崩潰,嘴裡唸叨著“我記對了,但是我擺錯了!!!”然後懊惱的放聲大哭,甚至癱倒在座位上。
最後經過驗證,李雲龍擺放的人偶順序完全正確,完全是虛驚一場。
但是這個“輸不起”的男孩,不由得引起了我們的深思。
全場比賽安德烈非常從容,即使李雲龍率先完成全場掌聲雷動,他也絲毫沒有受到影響,繼續以自己的節奏完成記憶。
當李雲龍大哭時他也隨之落淚,當李雲龍“逆襲”時,他非常友好的送上祝福。
真是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
兩相對比,我們唏噓不已。為什麼李雲龍這麼輸不起?
為了奪得第一,李雲龍進行了大量的超常訓練,他想和同學玩卻被父母拒絕,他的課後和假期永遠就是訓練和比賽。
而對於安德烈來說,他雖然也要訓練,但是他依然享受週末,可以去踢足球。
李雲龍的生活只有訓練,而安德烈的訓練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正像嘉賓李永波說的:“他們兩個人都完成了挑戰,李雲龍用的時間雖然短了一點,可他失去了很多快樂的時光,我的這樣的勝利未必值得大家去學習。”
此外,我們看到,李雲龍努力的背後,有著家長極高期許帶來的超強壓力。
“孩子你只需要好好學習”=這是爸爸媽媽愛你的KPI,聽著熟悉嗎?
孩子怕輸嗎?
不。
他是怕,一旦輸了,爸爸媽媽就不愛我了。一旦低分,全世界都覺得他不可愛。
考倒數,未必是壞事
之前看過一個影片,讓我忍俊不禁。
一個小女孩蹦蹦跳跳地跑向媽媽,對媽媽說,我有一個好訊息和一個壞訊息先聽哪個?
好訊息是,平時倒數第一,這次倒數第二!
壞訊息是,我沒及格!
母親和孩子一起輕鬆地大笑起來。
其實,對孩子來說,成績肯定是一種壓力,也是“標籤化”的標籤。父母的回應裡,不僅藏著對孩子的期待,也影響著孩子的自我評價。
“我有麼有能力?我聰不聰明?我可愛不可愛?父母是不是因為XX就不喜歡我了?”
能夠對“標準”鬆弛樂觀的孩子,一定因為獲得了足夠的愛。
成績≠愛的條件,任何標準都不該和親子關係劃等號。讓孩子不被單一評價約束,才能在成績之外遇到多遠的自己。
父母的反饋,如果是積極的、肯定的、支援的,孩子就能在成績之外找到對自己特點的肯定,也會努力成就自己。如果是消極的、批評的、指責的,孩子很容易破罐子破摔,因為父母把成績和愛劃上了等號。
中等生效應,贏在哪裡?
很幸運,我擁有和陳佩斯一樣的同款爸媽,不僅不鼓勵我好好學習,還常常在我成績不好的時候勸我:“生活裡有趣的事太多了,別光砸時間在成績上!”
爸爸另一句更狠:“了不起的人,很多都是小時候成績7-12名,別太冒尖,為了當第一第二,投入時間成本太高了!”現在我才知道,原來這種“中等生效應”,是講學習中的投入產出!
小時候,我好像沒花在學習上太多時間,半天上學,半天玩自己喜歡的興趣和專案,居然沒拉垮,越往高年級成績越好。最有意義的是,心理有個設定-----
時間效率>時間長度
更容易專注、高效、主動的安排自己的學習和興趣。
當年來看,我父母的教育方式,嚇壞了不少老師,但回頭看:
1
親子關係>親子教育,父母對孩子的理解尊重和支援,孩子能感受得到,而且越容易合作。
2
別磨洋工,學習的效果和時間不成正比。
3
學習很多元,別把學習窄化到讀書寫作業,幫孩子多玩、多聊、多社交、多探索,收穫都在成績之外!後勁足的孩子,都是“厚積薄發”。
不要考第一,不是不去考第一,而是沒有必要刻意拼命只為考第一。不是成績不重要,而是過度追求成績沒意義。
人生是漫長的,而成績只屬於某一個片段。
不要苛求孩子總是最好的,總是第一名,哪怕成績不盡如人意,都能讓孩子感受到:“我愛你,雖然你和我期待的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