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龔進輝
眼下,雙11預售大戰燃情開打,阿里、京東、拼多多等電商巨頭悉數入局,但頂著“中國會員電商第一股”光環上市的雲集卻顯得格外安靜。既未為雙11宣傳造勢,App中也幾乎看不到任何雙11元素,似乎這場年度大促與自己無關。
眾所周知,雙11不僅是一場獻給消費者的購物狂歡,也直接關乎各大電商玩家的江湖地位,才會紛紛鉚足勁發力,希望取得一個好成績。而云集一反常態,今年雙11如此淡定有點反常,難不成是已經放棄“治療”,連陪跑都不願意,淪為雙11局外人?
不管雲集是否參戰今年雙11,它的日子不好過都是不爭的事實。遠的不說,就拿剛剛過去的9月來說,兩個壞訊息籠罩著雲集,難以掩蓋失意。
一是雲集運營方及其關聯公司被湖北省羅田縣人民法院裁定執行財產保全,目前案件正在審理。二是由於公司連續30個工作日的收盤價低於1美元,雲集收到納斯達克發出的警示函,面臨退市風險。
資料顯示,雲集於2019年5月在納斯達克上市,當時發行價為11美元,首日開盤最高衝至18.2美元,此後公司股價一路下挫。截至10月21日,雲集收盤價為0.98美元,遠低於當時發行價,暴跌91%。
熟悉股票市場的人都知道,資本是非常現實的,通常會用腳投票來表達對一家公司的看好程度,而“腳”往往指的是股價。雲集股價長期低迷,與其業績無法讓人滿意密不可分。
據悉,雲集營收包括四部分:商品銷售收入、會員業務收入、商城業務收入和其他收入。具體來說,一個使用者交399元或購買對應禮包產生的費用是會員業務收入,註冊成為會員之後開始賣貨,平臺從中拿到的佣金是商品銷售收入,而商城收入則是從第三方商家入駐平臺後雲集從銷售額中獲取的佣金。
其中,商品銷售收入是雲集最重要的營收來源,佔比在85%以上。不過,近兩年來,雲集一直在謀求從自營向平臺模式轉型,即削減商品銷售業務、支援商城平臺業務,並取得一定成效。
財報顯示,2020年Q4,雲集GMV為117億元,其中與商城業務相關的GMV為95億元,同比猛增90%,在平臺GMV的佔比增加至81%。不過,這並不代表雲集轉型成功,相反帶來明顯的後遺症,即營收逐年大幅下降,2018-2020年營收分別為130.15億元、116.72億元、55.30億元,2019年、2020年分別同比下滑10.32%、52.62%。
雲集之所以經歷轉型陣痛,根本原因在於商品銷售收入與商城業務收入差距實在太大,2020年相差近9倍(48.294億元/5.990億元),後者增長再快也難以彌補前者暴跌,才會導致雲集營收攔腰斬斷。當然,營收大幅下滑固然十分遺憾,但云集似乎更在乎淨利潤的表現,這也是驅動其轉型的一個重要原因。
雲集成立6年卻連虧5年,2016-2020年分別虧損0.25億元、1.05億元、0.56億元、1.238億元、1.517億元,讓人大跌眼鏡。今年以來,雲集終於嚐到轉型的甜頭,連續兩個季度實現盈利,Q1、Q2淨利潤分別為1710萬元、1700萬元,這一利好訊息,定能使其更加堅定走上轉型之路。
除此之外,雲集當初啟動戰略轉型,還有兩個現實的原因:一是自營模式成本居高不下,京東就是面鏡子,堅持自營模式N年才摘掉虧損的帽子,實現盈利,這與運營成本高企不無關係,雲集可能沒有京東的強大決心,無法承受連續虧損N年。
二是會員電商一直深受傳銷質疑,雲集“店主-導師-合夥人”多級分銷模式引起不小的爭議,2017年5月,因為“交入門費”、“拉人頭”和“團隊計酬”等傳銷行為,雲集微店被監管部門處罰958.41萬元,模式爭議塵埃落地,原有微信公眾號、服務號也被微信官方封停。此後,雲集微店進行整改,更名為雲集。
如今,雲集連續兩個季度實現盈利,代表轉型初具成效。不過,我得給其澆盆冷水,因為仍面臨兩大不小的挑戰,將直接決定雲集未來命運。
一是會員業務收入上不去。雲集主打會員電商,按理來說,其應不斷提升會員業務收入,但事與願違,反而陷入不增反降的尷尬境地,從2019年的7.768億元暴跌94.5%至2020年的4240萬元。
對此,雲集官方解釋道,會員收入減少的原因是公司為吸引新使用者開啟免費註冊會員活動,即使用者只需在雲集App註冊一個帳戶,即可允許任何使用者成為會員並免費享受會員權益,為期一年。
免費獲取會員權益的活動,的確給雲集帶來更多新會員,2020年交易會員達到1330萬人,同比增長38.5%,直到今年4月才宣佈停止免費會員服務。雲集在會員拉新上表現不俗,但在更為關鍵的會員留存上卻犯難,即能否將使用者留住、提高會員續費率和刺激會員購買慾,每個問題都十分棘手。
在我看來,電商平臺想要真正留住會員,提供更豐富、實用的會員權益才是上上策,背後是綜合實力的較量。顯然,與京東Plus會員、阿里88VIP會員相比,雲集會員含金量明顯不足,其唯一吸引人的“價格優惠、佣金獎勵”會員權益,大有淪為空談的趨勢。
恕我直言,這就是中小玩家的尷尬和悲哀,實力如此懸殊,再怎麼挖空心思謀求差異化,仍註定活在巨頭陰影之下。隨著阿里、京東愈發重視會員電商,雲集不可避免將受到更大的衝擊,會員業務收入能否止跌回升,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就看其會員權益是否對使用者有足夠吸引力。
二是業務規模嚴重縮水。企業實現盈利沒有捷徑,無非是開源節流,而云集盈利的核心秘訣是節流。要知道,雲集營收逐年大幅下滑,今年也不例外,Q2營收5.707億元,同比暴跌60%。所以,開源指望不上,想要盈利只能在節流上下功夫,你還別說,近年來雲集在降本增效上表現十分搶眼。
以今年Q2為例,雲集總成本由2020年同期的10.537億元、佔總收入的70.9%,下降64.8%至3.705億元,佔總收入的64.9%。同時,總營運開支也大幅下降,從2020年同期的4.866億元減少61.6%至1.869億元。由於壓縮成本卓有成效,助力雲集終於走上盈利的正軌。
但問題在於,現在的雲集與過去呈現截然不同的畫風,一個是體量小但盈利,一個是體量大但虧損,哪個更受資本市場的歡迎?雲集跌跌不休的股價已給出答案:前者不受待見,後者更吃香。
其實,背後原因並不難猜,電商行業講究規模效應,只有寡頭之爭,不存在小而美。現在的雲集盈利是盈利了,但單季營收從兩位數降至個位數,GMV增長也較為吃力,業務規模嚴重縮水,走下坡路後失去想象空間,很難讓投資人提起興趣,股價自然上不去。
種種跡象表明,雲集好不容易實現盈利是柄雙刃劍,對於堅定推行轉型的雲集高層來說是個好訊息,但對於更看重未來可能性的投資人來說是個壞訊息。眼下,雲集高層當務之急是想方設法提振股價,將雲集從退市邊緣中拉回來,長遠來看,他們應著眼於改善各項經營指標,讓雲集成為在阿里、京東、拼多多之外一個不可或缺的特殊存在。
放眼未來,雲集能否透過戰略轉型迎來自救重生,把會員電商的故事講下去,目前仍是個未知數,讓子彈先飛一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