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是數字經濟的核心部分之一,關於建設方向、誰來主導、技術選擇、硬體設施等,都是熱點議題。
日前在長沙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全球經濟發展與安全論壇首屆大會“智慧城市:讓城市更‘聰明’”分論壇上,獨立經濟學家、原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結合國外和國內實際案例,分享了自己對中國智慧城市發展的看法。他表示,在智慧技術碎片化應用方面,中國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日本在2019年提出的“2025年智慧城市實現無現金支付和網約車”的目標,中國早就實現了。
智慧城市就是數字化的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務嗎?李鐵認為,這很常見但並非全部。
他參考韓國、日本、歐洲等國的案例說,目前國際智慧城市建設主要有兩個方向:一是由政府控制的物理感應系統智慧城市,比如說基於攝像頭解決治安和交通問題的智慧城市;二是利用智慧建築來解決能源消耗問題的低碳型智慧城市。這二者雖然側重不同,但都是基於網際網路、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技術建立物理感應系統和資料感應系統,在其基礎上發展智慧硬體應用系統。
關於中國的情況,李鐵認為,簡單來說,智慧城市發展走的並不是降低能源消耗的路徑,而是一方面由政府推動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務的建設,另一方面由市場推動智慧技術碎片化應用。在碎片化應用方面,中國其實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日本2019年提出‘2025年智慧城市實現無現金支付和網約車’的目標,以這兩點標準來看,中國早就實現了。”
李鐵認為,隨著碎片化技術不斷髮展、不但滿足城市各類市場需求和公共服務需求,其應用範圍越來越廣泛,城市的智慧化就會越來越完善。
基於市場的各類技術無法整合
李鐵認為,目前,IT企業、科學家、政府管理者都在討論智慧城市,但他們所談的並非是統一的概念,由於技術路線並不相同,所以也無法整合。
“網約車是智慧城市,無現金支付也被認為是智慧城市,它們都是智慧城市技術在某一領域的應用。無數種這類應用自動整合、繼續延伸,但總的來說還是往碎片化方向無限發展的。”李鐵說。
比如,智慧交通是許多國家智慧城市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城市治理的重要內容。然而,包括中國某知名企業在內的IT企業,也在把“突破智慧交通”作為研發重點,各自都有自己的技術路線。由於不同利益方的立場不同,究竟如何發展智慧交通很難達成共識,但唯有一點可以達成共識,即都要透過市場。
李鐵強調,基於市場的研發以及針對需求的變革是智慧城市發展最重要的基礎。
政府既要進行頂層設計又要具備包容性
市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政府在智慧城市發展過程中角色該如何定位呢?
李鐵表示,政府一方面需要從政策上對智慧城市發展進行頂層設計,針對壟斷、隱私、輿論等問題從法制角度進行約束。另一方面,政府要以包容的態度看待智慧技術的發展。他以中國為例說,如果沒有中國各級政府的包容,中國智慧技術的市場化發展不會像現在這麼好。李鐵又以日本為例,分析了日本發展無現金支付和網約車時遇到的輿論、政策與法律困境。
李鐵的觀點得到了青島市委常委、副市長薛慶國的贊同。薛慶國認為,政府參與智慧城市建設,是要營造環境、建立平臺、設定標準,目的是吸引不同利益主體參與、促使他們發揮各自的優勢,最後對發展結果進行專業評估。
大資料中心到底該由誰來運營?
大資料中心到底應該政府自己來運營,還是政府應該把大資料中心交給別人來運營?嘉賓們有不同意見。
有嘉賓認為,政府大資料的中心資產所有方一定得是政府,不能是社會化企業。有嘉賓提出,資料是個人的資料、是政務資料,也不歸政府所有。
李鐵表示,目前中國政府建設大資料中心存在三個困境:一是政府獲取的資料有限且分割;二是政府資料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夠準確不夠穩定的;三是已有更好的資料資源,但尚未得到充分利用。李鐵說,所謂更好的資料資源,其實就是指一些企業巨頭手中的使用者資料。如果能將這些資源利用好,基本可以全覆蓋所有行業應用。
李鐵建議,社會服務型資料無需透過重複建設大資料中心來獲取,可以透過保密協議由政府交予企業保管,政府按需購買企業服務,企業也可以透過將資料進行市場化運營來獲取收益。“如果資料運營不能獲取市場收益,就很難有變革與創新。”李鐵表示,如果資料總是被閒置,不僅是對儲存成本的浪費,也是對公共資源的浪費,這是一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