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人們在討論明朝滅亡的時候,會反覆提及“小冰河期”,將地理環境的變遷應用到歷史研究中,確實是有開創性的。可是,但凡關於那段歷史,就不斷地刷“小冰河期”,明顯有點魔怔了。小冰河期或許影響到了明朝的滅亡,但僅僅也只是加速了明朝的滅亡,而不是造成了明朝的滅亡。哪怕沒有小冰河期,在三百年的修修補補後,明朝也已經走向了窮途末路。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為何中國歷史上的封建王朝,都越不過三百年的坎。無論多麼強大的王朝,也會在兩百年內走向衰落,勉強一百年的苟延殘喘,然後亡於內憂外患?杜牧在《阿房宮賦》中說:“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那麼,歷代王朝真的沒有吸取前朝的教訓嗎?古人並不傻,新朝建立後都會為前朝修史,其目的除了彰顯法理的正統性,更是為了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譬如宋朝的歐陽修、司馬光編纂《新五代史》《資治通鑑》,就是為了總結前人的興衰得失,為後人治理天下提供思路。然而,留下來的正史有二十四部,自撰私史更是浩如煙海,為何還是沒能阻止封建王朝義無反顧地走向滅亡?
明朝初建時期,朱元璋趁胡惟庸之亂,廢除了宰相,從此朝廷各部門直接向皇帝負責。朱元璋之所以如此堅決,就是鑑於宋元兩朝,宰相權力極大,直接威脅到了皇權,影響國家的穩定統治。在南宋,從秦檜到賈似道,膨脹的相權讓皇帝都敬畏三分,直接導致國家敗亡。而在元朝,宰相們權勢更是隻手遮天,如宰相燕鐵木兒參與毒殺皇帝,伯顏與皇帝分庭抗禮。
廢除宰相後,雖然明朝中期設定了內閣制度,人們也常常將入閣看作是“拜相”,但內閣並無實際權力,他們不直接管轄任何部門,只相當於皇帝的私人顧問。加上有廠衛制度的制衡,在明朝近三百年的歷史裡,始終沒有權臣能威脅到皇帝。就算是實際上擁有宰相之權的張居正,也始終依賴著內廷的支援;而權勢熏天的嚴嵩,也是皇帝說拿下就拿下,根本沒有反抗的餘地。(當然,該背鍋的還是得背鍋!)
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在於朱明王室與仕人集團壟斷了國家的大部分土地和財富,同時這些大地主享有免稅特權,直接導致明朝中後期朝廷稅收銳減,根本無力支撐起國家機器的運轉。封建時代是農業經濟佔據主導地位的時代,土地問題是統治者最需要關注的。其中,最為著名的張居正改革,也僅僅是在稅收方式上做出改革,讓稅收變得更加快捷,並沒有改變土地兼併下稅源的流失的病症。百姓的地越來越少,能交的稅自然也就越來越少,哪怕你敲骨吸髓,也只能增加苛捐雜稅的名目,而無法增加徵稅的土地。
因此,萬曆三大徵之後,國庫迅速空虛,原本已經腐敗的朝廷對各地的統治更加鬆懈,並放任邊將坐大,禍亂叢生。到努爾哈赤崛起時,朝廷就連征討女真叛亂的軍備都無法如實提供,不聽排程的驕兵悍將也比比皆是。同時,苛捐雜稅加上自然災害,導致農民起義不斷。而國家蠹蟲——朱明王室與仕人集團——始終得不到有效遏制,即使國家危如累卵,他們依然在磨牙吮血。朝堂上崇禎募錢打仗,這些利益集團一個個都在哭窮,最後還是靠李自成讓他們知道了自己多麼富有。
小冰河期確實影響了明朝的統治,但你能說,沒有小冰河期的明朝不會滅亡嗎?充其量也就是再苟延殘喘個十幾年罷了。小冰河期對所有人的影響都是相同的,而國家的政策對人的影響卻是有區別的,如果不能遏止朱明王室與仕人集團的貪婪,國家只會被不斷掏空,最後變成朽木一根,外力輕輕一推,就化作齏粉。
清朝在總結明朝滅亡,認為明朝滅亡主要是因宦官干政。比如明中期的王振、劉瑾,明末期的魏忠賢,都在敗壞朝廷的純潔性,一個個傲骨文人跑去給太監當兒孫,這種有辱斯文的事情一再上演。於是整個清朝,你連一個說話大聲的太監都看不到,哪怕是李蓮英這樣名氣大的太監,也根本沒有影響過清朝的統治,跟魏忠賢比起來不知道差了多少個檔次。
除了壓制宦官之外,清朝也延續了明朝對相權的壓制,由於滿清是少數民族,因而他們加強了對滿人的任用,打壓漢族仕人群體。特別是到了乾隆時期,整個漢族仕人集團都跟得了創傷後應激障礙症一樣,被以皇帝為首的整個滿人集團給PUA了,從上到下,就跟後來怕洋人一樣害怕滿人。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依然是土地問題。正如前文所說,明朝的滅亡就是土地兼併沒有解決,國家稅收日漸減少。在滿人入關之初,曾引發了圈地運動,滿清貴族隨意搶奪百姓土地,這在順治時期得到了抑制。同時,清朝的王室大多聚集在北京,而不像明朝那樣被分封到各地圈地自肥,因此在滿清時期,王室的特權雖然依然存在,但顯然沒有明朝可怕。
清朝最為著名的改革是雍正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攤丁入畝”“官紳納糧”“火耗歸公”等幾條。首先,它限制了仕人集團的特權範圍,仕人不再像明朝那樣可以免稅免徭役;其次,加強了地方稅收管理,讓國庫逐漸充盈起來。再加上馬鈴薯、紅薯等糧食作物在中國逐步推廣,糧食產量逐步增加,再次基礎上發展商業經濟,總體上為國家提供了相對穩定的稅收——雍正時期國庫一度十分充盈,為乾隆時期平定西北提供了物質支撐。此時的人口爆炸式增長,從明末一億多人口增加到三億多,並在清末達到四億。
就這樣,煩惱明朝的王室與仕人利益集團,在清朝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正是雍正改革讓清朝歷史在穩定中延續了百餘年,避免了白蓮教、太平天國等舊式農民起義的傾覆——當然問題複雜,也不僅僅是雍正改革的結果。
這段時間裡,中國歷史逐漸進入了坐井觀天的“太平時代”,尤其在乾隆時期加強了閉關鎖國政策後,內部的穩定也漸漸變成死氣沉沉。在時代的潮流中,修補了封建時代漏洞的清朝,終於亡於歷史的迭代。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何嘗不是一個經驗教訓,現在也正在修復這個漏洞。只是,下一次,我們又將面對怎樣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