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或者說食鹽,在今天看來是極其普通的商品,可是就是這麼一樣普通的商品在古代的地位可不一般,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戰略物資。可是即使對歷史有所瞭解的人也未必能意識到鹽在古代到底有多重要。
一、食鹽伴隨著文明的誕生
如果經常看動物世界的人就知道,食草動物每隔一段時間時間都要去尋找有鹽分的東西來補充身體必須養分,有些山羊等動物甚至爬到陡峭的懸崖上冒著生命危險就為了吃到一點鹽水,人類也一樣,以前靠打獵採集的時代人類是不需要額外補充鹽分的,但是後來到了農耕時代,靠種植的糧食無法補充必需的鹽分就要額外的找自然界的鹽來補充。史前時期聚居的人類及文化遺址,往往與這裡的天然鹽湖、鹽池、鹽泉及岩鹽有關。在原始社會生活中,鹽成為影響人類聚居和分散的重要因素。比如華夏民族誕生地黃河三角地帶的數百千米地區。如堯都平陽、舜都蒲阪及禹都安邑,附近就有大型的鹽礦——山西解池鹽湖。這並不是偶然。
中國鹽政史》謂:“世界鹽業莫先於中國,中國鹽業發源最古在昔神農時代夙沙初作煮海為鹽,號稱‘鹽宗’。”20世紀50年代在福建出土的文物中有煎鹽器具,證明了仰韶時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當地已學會煎煮海鹽。這一發現與史載資料相印證,可以肯定至少在4700年前我國山東至福建沿海一帶已學會煎煮海鹽。
二,食鹽極大的豐富了食物的多樣性
食鹽可以用來儲藏、醃製食物,正是因為這個功能讓食物變得多樣性,極大的拓寬了人類的活動範圍,正是因為有了鹽的存在才有了鹹魚、臘肉、乳酪、鹹菜等加工食品,要不然在古代沒有保鮮技術時食物就太單調,特別是在條件艱苦的乾旱地區、牧區,農作物特別單調,有了食鹽才有了食品流通的可能。包括軍隊,因為解決了食物的問題也就讓部隊長時間奔襲、遠距離作戰成為可能。
三,鹽稅,古代官方創收的關鍵
鹽鐵專營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的齊國,齊國靠海,成了漁鹽之地,宰相管仲實行“官山海”政策,將包括食鹽等礦產收歸國有,推行了最早的鹽政。正是這個政策讓齊國成為當時最富裕的國家。不要小看了鹽這個東西,因為食鹽是人的必需品,將食鹽官營等於是給每個人都收了消費稅,而製鹽場所又相對集中,很好管制,只要花極小的成本就可以向全天下人收稅,試問還有什麼更好的辦法?比挨家挨戶收糧食成本不要低太多!
最早朝廷只是收稅,直到秦朝都是基本如此,民間可以自己產鹽,史記就記載,秦朝的鹽稅曾經增長20倍,人食貴鹽、鹽商暴富、小民貧困。
這個格局到漢武帝時期又被打破,漢武帝連年征戰,國家沒錢了,於是他使用了賣官等辦法來創收,還包括著名的“鹽鐵專營”。所謂鹽鐵專營了不是收收稅這麼簡單,他直接把全國的食鹽產地全部收歸國有,朝廷派遣官員組織生產、運輸和銷售,食鹽的產、運、銷等環節完全官營,所有的利潤都被榨乾了。這等於把全國人的命脈都控制住了,想想都可怕。
這個政策實在太香了,此後多個朝代都是如此,包括唐朝,唐前期是很好的,沒有實行鹽政,連鹽稅都沒收,可是當安史之亂後也開始實行了這個政策,而且是收重稅,鹽稅一度撐起唐朝半邊國庫。“安史之亂”後,唐朝中央對邊境藩鎮控制減弱,部分地區的田賦收不上來,因此對鹽稅的依賴增加。大曆末年(779年)鹽稅達到600萬貫,此時全年財政收入約1200萬貫,佔比50%,可以說鹽稅撐起了半個天下。唐朝後期,官府陸續開徵了酒稅、茶稅,至唐宣宗,鹽稅收入和佔比均有所下降,鹽稅278年貫,佔比30%。
四,宋朝創新鹽引政策,鹽商開始產生
北宋前期,將全國劃分為官賣區和通商區,官賣區即沿海地區,採用“完全專賣”制;內地州縣是通商區,採用“就場專賣”制,鼓勵鹽商把鹽販賣到內地及邊遠地區,以“就場專賣”為主。
北宋中期,推行“折中法”。為了對抗西夏和遼國,北宋不斷縮小官賣區,擴大通商區,同時推出“折中法”,即:商人將糧食運到邊疆,核算成本,發放“交引”,商人再到京師開具證明,最後到鹽場領取食鹽銷售。
後期及南宋,首創鹽引法。創始人為“六賊”之一的蔡京,方法為:官府印製鹽引,一式兩份,即存根和憑證,鹽引有編號(防止作假),限定鹽重。商人交錢購買鹽引,憑著鹽引到鹽場領鹽銷售,當然銷售區域也有專門規定。相較於“就場專賣”制,鹽引法只增加了商人購買鹽引的手續,但加強了對鹽商的控制,因此被以後的朝代所沿用。
後來大放異彩的晉商和徽商都是靠獲得鹽引利用附近的鹽場將鹽販賣到全國各地的。山西有解池鹽場,安徽有淮鹽,淮鹽是宋朝最大的產鹽地。從唐朝開發江蘇、浙江開始,兩淮地區的海鹽就已經成為全國鹽產的中心,宋朝仍是如此,年產量超過1億宋斤,佔比超過50%。
宋代食鹽的平均鹽稅為23文/斤,隱含稅率達到33%。根據《宋史·食貨志》整理出的宋代鹽價表(淮鹽),可以看到宋代官府從鹽戶手中的收購成本約5文/斤,再以40-50文的價格賣給鹽商,鹽商計入運輸成本,加價賣給百姓。隱含稅率在不同時期略有變動,以神宗朝為例,官府淨賺23文錢/斤,銷售價為70文,隱含稅率為33%。宋高宗在“靖康之恥”後建立南宋,物價波動劇烈,由於丟掉北方國土,鹽稅重要性提高,加徵鹽稅,推動了鹽價的提高。宋代財政對鹽稅的依賴不斷提高,南宋鹽稅對財政貢獻超過30%。可以看到,宋代前期對鹽稅的依賴並不高,只有5-6%。王安石變法後,鹽稅才超越酒稅,成為最大的專賣收入。南宋在領土減少、百姓減少的情況下,鹽稅也達到1715萬貫,
此後歷代都實行類似的政策,比如滿清的“綱法”鹽政,實行民制、商收、商運、商銷的“官督商銷”制。滿清的鹽商世襲祖業,長年累月下來積富百萬。值得一提的是,鹽商這種壟斷的行業,真的很賺錢,我們都會讚歎晉商能把票號開到國外去,他們建的大院跟故宮一樣,也會讚歎徽商的能幹,可是他們最早都是靠這種官商勾結的壟斷行業起家才成了鉅富的。
每個朝代都是有戰事就開始在鹽稅上下文章,成了最好的割韭菜的工具。歷史上除了隋朝和明朝鹽稅比較低,其他朝代都很重。
五,揚州與鹽商
揚州繁華以鹽勝”,揚州作為全國鹽業生產、運輸以及管理的中心僅揚州一處,鹽產量就佔到了全國總產量的三成以上,正因如此,各地鹽商雲集揚州,使揚州真正成為了一座“建在鹽上的城市”。四方“富商大賈,鱗集麋至”揚州業鹽,兩淮鹽商集團開始形成。
鹽商與運河文化的關係不言而喻了,鹽商們也是透過運河這條南北的經濟命脈而發家致富,最後富甲一方。目前,揚州市區相關鹽商文化遺蹟有四五十處之多,堪稱全國之冠。比如獨步中國的鹽商園林,全國僅存的海鹽鹽宗廟、富麗堂皇的鹽商深宅大院,建造個園大約花費了20年時間,耗銀600萬兩,相當於當時江蘇省一年的賦稅,極盡奢華。據記載,在當時的鹽商中,就有類似“福布斯排行榜“的排名,入榜商家至少是千萬兩身價起步,那些身家數百萬兩的,都被稱為“小商“,根本上不了檯面。據說某位鹽商,發明了“遊菜“的吃法,每頓飯都要準備幾十、上百道菜,上的菜式一旦不滿意,馬上撤掉更換新菜,鋪張浪費程度令人咂舌。
揚州還有一個因鹽商資生的行業——揚州瘦馬,是迎合鹽商們變態心理需求而產生的。養瘦馬”成了一項暴利的投資,有一大批人專門從事此項職業。他們先出資把貧苦家庭中面貌姣好的女孩買回後調習,教她們歌舞、琴棋書畫,長成後賣與富人作妾或入秦樓楚館,以此從中牟利。因貧女多瘦弱,“瘦馬”之名由此而來。初買童女時不過十幾貫錢,待其出嫁時,可賺達千五百兩。一般百姓見有利可圖,競相效法,蔚為風氣,明代揚州鹽商壟斷全國的鹽運業,腰纏萬貫、富甲天下,故在當時全國,揚州“養瘦馬”之風最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