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輝)夏文化研究與夏商周斷代研究,是當前中華文明走向偉大復興,在中國歷史文化領域與考古領域方面的重要研究內容。中國五千年文明歷史延綿不斷,是世界上唯一傳承有序的古老文明國度,各種文獻典籍清晰記載了中國歷史與文化的發展脈絡,為中國歷史文化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原始史料。通過歷史文獻與考古相結合的二重證據法,求證中國的歷史,成為當前比較可靠的研究方法。
2018年,在引江濟淮工程中所發掘的三官廟考古遺址新發現,為夏文化研究與夏商周斷代研究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為夏文化研究與夏商周斷代的突破性研究提供了難得的原始考古材料。
3500多年前的夏朝末年,夏王朝的最後一位天子夏桀,在統治期間,荒淫無度寵幸妺喜,暴虐無道,諸侯不朝。商國君主成湯在伊尹、仲虺的輔佐和謀劃下,利用北方黃河地區連年乾旱、民不聊生的機遇,起兵伐桀,發動了對南方夏王朝的進攻——昔伊洛竭而夏亡。鳴條之戰,夏桀兵敗逃亡於南巢,標誌著夏朝覆亡。中國文獻對決對此多有記述:
《尚書·仲虺之誥》:成湯放桀於南巢,惟有慚德。曰:“予恐來世以臺為口實。”
《魏書•卷六四•列傳第五二》:“夏桀淫亂,南巢有非命之誅”。
《列女傳•夏桀妺喜傳》:“桀既棄禮義,淫於婦人,求美女,積之於後宮,收倡優、侏儒、狎徒能為奇偉戲者,聚之於旁。造爛漫之樂,日夜與末喜(即妺喜,夏桀的寵妃)及宮女飲酒,無有休時。置末喜於膝上,聽用其言。昏亂失道,驕奢自恣。為酒池可以運舟……醉而溺死者,末喜笑之以為樂。
《列女傳•孽嬖夏末喜傳》:戰於鳴條,桀師不戰,湯遂放桀,與末喜嬖女同舟流於海,死於南巢之山。
《逸周書·殷祝》:湯放桀於中野,士民聞湯在野,皆委貨扶老攜幼奔,國中虛。桀與其屬五百人南徙千里,止於不齊,不齊士民往奔湯。桀與其屬五百人徙於魯,魯士民復奔湯,桀與其屬五百人去居南巢。
《淮南子·本經》:湯以革車三百乘伐桀於鳴條,放之夏臺。
《淮南子·修務》:湯整兵鳴條,困夏南巢,譙以其過,放之歷山。
《御覽·皇王部》引《竹書紀年》:湯遂滅夏,桀逃南巢氏。案,據簡文,南巢為桀第二次戰敗流亡之地。而其第三次流亡蒼梧之野之事,則不見諸史籍。
《今本竹書紀年》雲:鳴條有蒼梧之山,(舜)帝崩,遂葬焉。則鳴條、蒼梧地相密邇。《孟子·離婁下》雲:舜生於諸馮,遣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
《禮記·檀弓》雲舜藏於蒼梧之野。故《書序》鄭玄注:“鳴條,南夷地名”。以簡文及《周書·殷祝》等觀之,桀敗之跡逐步南下,康成說殊為可信。至簡文雲桀逃之蒼梧,或因舜事而誤,亦未可知也。
《史記》雲:“湯自把鉞,以伐昆吾,遂伐桀。桀敗於有娀之虛。桀奔於鳴條。”
《修務訓》:“湯整兵鳴條。困桀南巢。譙以其過,放之歷山。 孟子》曰:“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
《呂覽·簡選》篇:“殷湯登自鳴條,乃人巢門。”
《書序》:“伊尹相湯伐桀,升自陑,遂與桀戰於鳴條之野。”
透過對中國文獻史料的梳理,去偽存真,摘取重點,在夏商之戰中,我們大致可以得出如下一些史實:夏桀在受到商湯的進攻戰敗後,逃往南夷地區的鳴條,鳴條之戰夏桀兵敗後與妺喜、嬖女同舟流於海,死於南巢。
在三官廟考古遺址,透過考古學家的辛勤工作,我們發現了哪些實物與現象呢?根據中國中央電視臺的相關現場報道,在考古現在發現瞭如下事實:
1、三官廟考古遺址位於巢湖西岸20公里處的派河河畔,坐落於高五米的臺墩之上,派河河水東注於巢湖。
2、在三官廟遺址內發現了三具神秘的屍骸,更為奇怪的是這三具屍骸的死亡方式都很特別。成年男子屍骸上面覆蓋有陶器,很像是遇害之後被倒塌的房屋或倒落的陶器覆蓋了屍骸,而兒童的屍骸緊緊的蜷縮成一團,彷彿死去時非常痛苦。還有一具殘缺的屍骸,從其骨骼的大小判斷其為一位女性。她呈現出奇怪的扭曲狀,猶如坐立的人死去後跌倒至地面的形態。
3、根據遺址內發現的稻穀顆粒的碳14放射性元素測定,經過鑑定,考古學家們得出了稻穀顆粒所在的確切年代距今3700-3500多年的夏朝末年,至今已經可以完全確認這三具屍骸的主人就是生活在3500多年前的夏代先民。同時,遺址內與三具屍骸相伴的陶器,透過陶器器型的比對,可以確定三官廟遺址是夏代中晚期的江淮聚落,遺址內的房屋就是夏代中晚期的普通民居。而房屋內的三具屍骸很可能就是生活在這處聚落裡的夏代先民們的遺骸。
4、三官廟遺址為夏代末期至清朝,為人類生活遺存的空白期,是純粹性的夏代遺址。
5、三官廟遺址的出土遺物的細節為我們勾勒出了這處聚落當年的生活途徑。風景如畫的臨水臺墩聚居著幾戶人家,過著男耕女織的平靜生活。夜幕逐漸降臨,正當人們準備收拾起晾曬的稻穀之時,一群不速之客的到來打破了聚落的寧靜。他們帶來的是一場災難,人們來不及逃離便慘死。之後陶器散落,房屋倒塌,燃燒的大火將聚落吞沒。不知過了多久,火光漸漸熄滅。而這一切也在時光流逝中湮沒於歲月的茫茫塵埃裡。
6、考古專家們在遺址北邊一個探方角落裡發現了一隻銅鉞。即便它已經鏽跡斑駁,依然能感受到3500多年前的古代工匠們創造的原始之美。這隻銅鉞成風字形狀,頂部鑄有四排精美整齊的方格紋,方格內有凸起的乳釘。這種紋飾被稱之為乳釘紋,在後世的青銅鑄造中被普遍使用。青銅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是權力與地位的象徵。青銅器的出土讓三官廟考古發掘的價值意義更加重大。然而象徵著貴族等級身份的青銅器為何會出現在這處普通的民間聚落裡,他們會和導致屍骸主人死亡的災難性事件有關嗎?
7、在三官廟遺址北部探方的紅燒土層下,考古人員們再次發現了銅綠的遺蹟,隨即專家們發現了白色器物下面還壓著一片扁平形狀的青銅殘片。經過處理之後發現它是一件只有一半的銅鈴,發現的白色器物其實是一個骨質的鈴舌。這枚內有骨質鈴舌的銅鈴是祭祀的禮樂用器,也是威信與財富等身份等級的象徵。
8、銅戈是夏商時期流行的一種格鬥兵器,但在三官廟遺址發掘的這件銅戈在出土時表面捲起呈折彎的扭曲狀。而這件銅戈出土時中間異常凸起,像是阻擋硬物所造成的。伴隨著更多青銅器的出土,最終,在這處發掘面積近4000平方米的遺址內,專家們發掘出土的夏代青銅器共計18件,其規格之高令人歎為觀止。
9、在清理與修復文物時,考古專家們找到了兩塊綠松石。這兩塊綠松石讓專家們聯想到了二里頭遺址出土的被譽為超級國寶的綠松石龍形器。在當時綠松石為貴族所享有的稀世珍寶,也經常被鑲嵌於青銅禮器之上。但這兩顆綠松石中間具有圓孔,專家們推斷他們可能是夏王朝貴族佩戴的飾物散落後遺留下來的。
無論是稀有的綠松石還是珍貴的青銅器,都證明了三官廟遺址曾經迎來過一批特殊的身份等級的人。當商湯滅夏之時,夏王朝的很多的官員四散奔逃,他們中大部分被商湯剿滅了,但可能也有漏網的逃到了三官廟,在這裡還有一定的喘息的機會。
假設三官廟是夏王氏遺族經營的聚落之一,就可以解釋他為何會擁有諸多高等級青銅器,也能夠解釋他為何會遭到一場慘烈的災禍。從三官廟遺址出土的青銅器來看只有夏王朝的最高的權力統治者才可以使用這些東西,所以也可以證明這是一處皇族的避難所。
小小的江淮聚落一共出土的18件神秘青銅器,且至少有兩件器型是考古人員們前所未見的,還有一些器型呈現出奇異的扭曲狀。他們背後究竟藏有怎樣的歷史之謎?為我們當代進行夏文化研究與夏商周斷代提供怎樣的幫助?
透過三官廟遺址的考古發現以及考古專家的論證,三官廟遺址出土的18件夏代高等級青銅器、綠松石,我們已經得出一個比較明確的基本結論:只有夏王朝的最高的權力統治者才可以使用這些青銅器青銅鉞、綠松石,證明了三官廟遺址出土的三具遺骨至少為夏王朝的貴族身份。那麼,我們還可以得出更明確的結論嗎?能夠解開三具遺骨的具體身份嗎?能夠解密商湯伐夏的歷史真相嗎?答案是肯定的,答案就記錄在中華民族的文獻典籍裡!
雖然中國夏商周三代歷史,距離我們今天時間遙遠,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卻完整地保留下許多真實記憶,需要我們去偽存真,依據人類文化積累下的文明之光去照亮、去還原一個真實的歷史,展現中華歷史的無上榮光。
《商書•仲虺之誥》記載:成湯放桀於南巢,惟有慚德。曰:“予恐來世以臺為口實”。這句話的真實意思是什麼呢?成湯放逐夏桀於南巢,心裡有些慚愧心虛,對仲虺說:“我恐懼將來世人以臺墩之難,作為我得位不正的話柄”。雖然,大家眾口一詞地說夏桀被放逐於南巢,但真實的情況讓商湯心中不安,擔心在南巢臺墩之地發生的慘絕人寰的慘案被世人所知。商湯於是向仲虺求助如何是好?於是就有了一個冠冕堂皇的《商書•仲虺之誥》問世,論述商湯篡奪夏王朝,繼承天子之位的必要性;並炮製了商湯三讓天下、瞞天過海的夏桀禮讓天子之位的故事。
但是,《商書•仲虺之誥》記載的商湯“予恐來世以臺為口實”與南巢三官廟遺址的考古發現,即使商湯伐夏曆史過去了3600年左右時間,也無法避免商湯擔心的“予恐來世以臺為口實”的發生與真實歷史的還原。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任何歷史事件都有其獨特性與唯一的識別性,只要人們根據自然法則,依據本真的客觀認識規律,依靠現代科研技術,相信中華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傳承不斷,我們一定可以還原一個真實的中華文明起源與夏文化的本源。
根據三官廟考古遺址發現的三具遺骨與中國文獻典籍中商湯伐夏曆史中記載的代表人物夏桀和妺喜,我們對比一下兩者之間有多少次方的重合度,來證實商湯恐懼“予恐來世以臺為口實”的真情實感。
1、 予恐來世以臺為口實:年代的吻合,夏桀妺喜的故事發生與三官廟遺址遺存在年代時間上,高地重合;
2、 予恐來世以臺為口實:地域的吻合,夏桀妺喜的故事結局與三官廟遺址遺存的地域,高地重合;
3、 予恐來世以臺為口實:人物身份的吻合,夏桀妺喜嬖女夫妻孩子三人關係與三官廟遺址發現的三具遺骨家庭身份,高地重合;
4、 予恐來世以臺為口實:人物事件經過與地理環境的吻合,“夏桀妺喜嬖女同舟流於海,死於南巢之山”與三官廟遺址遺位置位於通往巢湖的派河河畔,高地重合。今天的湖也就是古代人觀念中的海,夏桀妺喜嬖女同舟流亡於巢湖,不論在巢湖的任何地方“下海”,都可輾轉反覆乘舟到達躲避於派河邊的三官廟遺址。
5、 予恐來世以臺為口實:地勢特徵與遺址特徵的吻合,商湯恐懼的“以臺為口實”與三官廟遺址地勢上發生的慘劇事件,高度重合;
6、 予恐來世以臺為口實:人物貴族身份的吻合,夏桀妺喜的夏後身份與三官廟遺址發現的夏代青銅鉞、綠松石所代表的最高王權,高度重合;
7、 予恐來世以臺為口實:慘劇事件與商湯擔心的事件敗露,高度吻合,三官廟遺址發現的三人慘劇現場與商湯殺死夏後夏桀一家三口後,為掩人耳目、焚屍滅跡的行為,高度重合;
8、 予恐來世以臺為口實:後續採取的掩蓋措施高度吻合,為掩人耳目,商湯取得天下後,採取將三官廟遺址周圍數公里內立為無人區,使得三官廟遺址慘劇發生後的三千多年裡無人生活,成為人跡罕至的荒地,但也保護了夏末遺址的完整性。
9、 予恐來世以臺為口實:三官廟遺址的考古發現與最新的夏商周歷史研究成果,高度吻合。商湯代夏實際是一場北方部落,在遭受旱災、民不聊生的情況下,發動的一場對淮河中游富裕的夏王朝的掠奪戰爭。養尊處優的夏桀妺喜,在突然發生的戰爭中,被迫南逃於南巢,躲避於三官廟遺址,最終被商湯所殺,並被焚屍滅跡。
10、 予恐來世以臺為口實:三官廟遺址的考古發現,證明了真實的商湯代夏曆史事件發生的真實過程,南夷之地的鳴條,淮河與南巢之間的鳴條,才是夏桀戰敗退守的鳴條戰場。夏桀鳴條戰敗後,只能繼續南逃,一家三口乘舟流亡於巢湖。商湯為了坐穩天下,以絕後患,殺人滅口,焚屍滅跡,“予恐來世以臺為口實”成為商湯永遠的心患。
11、 予恐來世以臺為口實:……
綜上所述,三官廟遺址的考古發現與三具遺骨所代表的身份,同夏末夏桀妺喜嬖女的歷史記載,具有史無前例的高度吻合性,證明了商湯代夏曆史的真實性,歷史人物故事的真實性,中國文獻典籍記載的可靠性。反映了夏商曆史地域地理的差異性。如果我們能依據三官廟遺址所發現的三具遺骨與碳化稻穀殘留,根據碳14的5730年的半衰期,提高碳14測年的準確性,依靠科技的進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三具遺骨的真實身份與夏商周斷代的準確性,必將得以證實與確立。(作者:趙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