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初期,蔣介石所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內”,致使中國錯過了最好的應敵時機,造成了樁樁件件的慘劇,時至今日,仍然被人詬病不已。
儘管他在雙十二事變後,同意國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可始終還是“表裡不一”,明裡暗裡地針對八路軍與新四軍,生怕自己的地盤“被搶佔”。
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既然“委員長”都是如此,那麼基層政權更是如此。
(一)、兵臨城下,巧出奇招
1939年秋天,日本侵略者糾集了大批日軍和偽軍,朝著菏澤定陶與曹縣進發。
他們此行的目的,主要有二:其一,進行掃蕩工作,充實補給;
其二,打擊在此活動的冀魯豫支隊。當時支隊的隊長為楊得志,身經百戰的他面對數倍於己的歹人,臨危不懼。
楊得志馬上召開會議,他表示現在支隊的主要力量都集中在曹縣北部,無法立刻回援。
身在定陶的他們應當進行戰略轉移,儲存有生力量,以運動戰的形式打擊日寇,不宜與敵人硬碰硬。
楊得志想了一出妙計,他說道:“日本人知道咱們的指揮部在定陶,肯定會發了瘋的往這裡跑。等他們來了,找不到咱們,就會像無頭蒼蠅一樣到處找。咱們不如安排幾個同志,化妝成百姓,故意給鬼子留下蹤跡。鬼子肯定會覺得百姓都往部隊那裡跑,他們自然也會跟上。咱們就找個易守難攻的地方設伏,來一出守株待兔。”
眾人聽聞楊得志的提議,紛紛表示贊同。
就這樣,楊得志安排部下先對百姓進行了轉移,接著率領部隊去往牛王寺,在那裡設下重重埋伏。
事情果真如楊得志所料,他們剛安排好佈防任務,就聽見日軍的卡車轟隆作響。
埋伏在兩側的八路軍隨著楊得志的一聲令下,手榴彈齊齊向著日軍投擲過去,將他們打的手足無措。
慌忙中,日偽軍只能迅速找掩體,很多人都選擇了躲在卡車旁邊。
然而,一個手榴彈過去,連人帶車頃刻間被悉數掀翻。
不一會兒,手榴彈已經見底,而日偽軍也趁此間隙迅速整理好了隊形,從三個方面朝著牛王寺裡的八路軍進行攻擊。
他們的迫擊炮極為猛烈,一發一發地投擲下來,屋頂很快被掀翻。
接著,他們又架起了重機槍,如暴雨般瘋狂地朝著牛王寺掃射。
在此阻擊敵人的八路軍,不論是裝備還是人數,都不具備任何的優勢。
與日軍相比,他們缺少彈藥和食物,而且日本人是以逸待勞,吃飽喝足後踏上的掃蕩之路。
八路軍剛剛在不久前,進行了一場大規模戰役,還未來得及休整。
儘管敵強我弱,可英勇的八路軍戰士們,仍舊毫無退縮之意。
他們拼盡全力地與日軍廝殺著,即使是墜入死亡的深淵,也要將日本人拖拽下去。
(二)、抗日誌士,慘遭合圍?
這場戰鬥持續了兩個小時,滴水未進的八路軍已經筋疲力竭,而戰士們也在日軍密集的火力網下一個又一個的倒下。
更令人痛苦的是,戰士們所裝配的彈藥馬上就要落空,最多也就能支撐個10分鐘。
楊得志非常清楚戰事的危急,他已經做好了與敵人近身肉搏的準備。
正在這時,突有一陣馬嘶長嘯傳來,楊得志趕忙命令張世魁前去打探訊息。
張世魁一看,是一隊騎兵,來者兵力甚眾,悉數穿著國民黨的衣服,而領頭人是冀魯豫支隊的“老相識”張明堂。
來不及向楊得志彙報,張世魁趕忙命令戰士們分散開來,以同時應對日偽軍與國民黨軍的兩面夾擊。
眾所周知,國共兩黨早已締結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而八路軍與國民黨軍,同屬於國民革命軍的戰鬥序列,為何八路軍即將被包圍時,還要防範國民黨軍呢?
這一切,還要從解放定陶說起。
1938年7月,楊得志成了八路軍的旅長。
是日,朱德總司令將他召了過去,希望楊得志能夠去往冀魯豫邊區,展開遊擊作戰任務。
朱老總說道:“這片三省交界地,歷來乃兵家必爭。歷史上的城濮之戰官渡之戰、朱仙鎮破金以及唐末的黃巢農民起義都發生在這一帶。如今,這裡對確保太行山,溝通山區與平原的聯絡,扼止日軍南下和西進,起著很大作用。所以,無論如何要牢牢地控制在我們手裡,任務非常艱鉅!”
後來從黃克誠口中,楊得志清楚了冀魯豫邊區的複雜環境。
這裡儘管日軍的主力很少,可是流寇、國民黨雜牌軍還有頑固派以及地主和偽軍,各方勢力縱橫交織,必須要小心翼翼。
來到這裡後,楊得志發現,問題果真是異常的棘手。
當地的百姓,受反動勢力宣傳,將八路軍當成了“魑魅魍魎”。
他們見到八路軍就開始奔逃,也不與八路軍進行接觸。
為了開啟局面,楊得志雙管齊下,一方面,堅持“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方針,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為老百姓辦實事;
另一方面,針對當地的主要勢力做出打擊,如此既能震懾反動派的勢力,又能讓老百姓看到八路軍作戰勇猛的實力。
楊得志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定陶縣的姚崇禮。
儘管他是縣長,卻毫無責任心,整日只知道搜刮民脂民膏,仗著兄弟張明堂是騎兵隊的隊長,恣意妄為。
表面上他對八路軍和和氣氣,可背地裡沒少搞小動作使壞,甚至還曾以“失誤”為由,處決了幾名八路軍戰士。
這麼做的目的,無非是害怕本就不得民心的自己被八路軍取而代之。
眼見著姚崇禮狂妄至極,楊得志在經過多次交涉後,決定率兵出擊。
姚崇禮的守軍並沒有多少實力,與家丁無異。
面對八路軍的進攻,他們嚇得潰不成軍。
就在八路軍即將登上城樓的剎那,張明堂突然帶著大隊騎兵趕至。
張世魁迅速帶隊登上城樓,依託地形優勢,居高臨下的對騎兵發動攻擊。
張明堂的騎兵宛如活靶子一般一片又一片的倒下,接著,楊得志又調來了機槍,對著張明堂的隊伍就是一頓掃射,令其傷亡慘重。
張明堂平日與部下的關係甚為要好,他不願意再做出這樣無畏的犧牲,只留下了一句:“我與八路軍不共戴天”便轉頭離去。
臨走時,連那些馬匹都未能帶去。
就這樣,冀魯豫支隊也擁有了自己的馬。
經此一役,八路軍的名號在菏澤一帶異常嘹亮,奔赴加入之人絡繹不絕。
再加上八路軍的優良作風,使得眾多百姓皆成了“擁軍先鋒”。
(三)、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正因為八路軍剛剛挫敗了張明堂的騎兵隊,所以大家自然而然地就認為,張明堂這是來落井下石,伺機報復。
支隊的上上下下都已經做好了慷慨赴死的準備,然而,張明堂的部隊卻並未向八路軍衝來,而是與日偽軍中廝殺起來。
只見他們個個坐著高頭大馬,來回地穿梭在日偽軍之間,一刀一個人頭,一槍一個傷口。
眼見此狀,八路軍頓時投入了戰鬥,在雙方的密切配合下,日偽軍被打的手足無措,根本沒有招架之力。
正當大家以為勝利將要來臨之際,日軍的援兵突然趕到。
八路軍與騎兵隊無言地配合起來,騎兵隊在前負責衝鋒陷陣,而八路軍佔據有利地形對日偽援兵展開阻擊。
在這個過程中,兩軍沒有任何交流,卻宛如老朋友般默契有加。
此刻昨日的仇敵,已然成了並肩作戰的戰友。
在民族大義面前,個人的得失或者一支隊伍的恩怨,又能算得了什麼?
說來張明堂倒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漢子,儘管他屬於國民黨陣營,曾經幫著兄弟姚崇禮助紂為虐過,不過還是具有很強的明辨是非的能力。
這次他能及時趕來援救,原因在於,張明堂本想率人前往冀魯豫支隊駐地,報仇雪恨。
然而,他們在路上看見了大批逃難的百姓。
經過一番詢問,張明堂得知原來是日軍前來掃蕩,而八路軍於牛王寺正在捨命阻擊。
張明堂知道冀魯豫支隊的主力並不在此,這小股部隊不一定是日偽軍的敵手。
他當即下令,全速馳援牛王寺,與日軍鏖戰,這才有了雙方合力抗敵的這一幕。
部隊陷入包圍、而來者然竟是昨日的仇敵,經此一事,冀魯豫支隊和張明堂的騎兵隊冰釋前嫌,雙方都承諾不再計較過去的恩怨。
此後,冀魯豫支隊在楊得志的率領下不斷壯大,後來經過一系列的整編成為第二縱隊兼冀魯豫軍區。
楊得志在抗戰勝利前夕前往延安,參加了平津戰役、太原戰役等多場重大戰役。
建國後,又以志願軍副司令的身份,率部開赴朝鮮,並於1955年榮獲上將軍銜。
至於張明堂,則在一年後與土匪作戰時被對方射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