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一個一言難盡的國際組織。
1946年3月5日,正在美國訪問的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在美國總統杜魯門的陪同下,抵達密蘇里州富爾頓的杜魯門母校,即威斯敏斯特學院,並發表了題為“和平砥柱”的演講。
雖然主題帶著“和平”,但丘吉爾演講的內容卻火藥味十足,他不僅譴責蘇聯在中東歐實行擴張和高壓控制,更要求站在世界權力頂峰的美國擔負起未來的責任,和英國結成同盟制止蘇聯的“侵略”。
在這次歷史性的演講中,丘吉爾宣稱“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裡雅斯特,一副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隨後,蘇聯對“鐵幕演說”進行強烈譴責,並指責杜魯門政府在借他人之口發動“冷戰”。
丘吉爾也許不會想到,他慷慨激昂的演講,會成為美蘇冷戰的開始,更加速了英國的墮落和歐盟的崛起。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落下帷幕後,作為主戰場的歐洲一片狼藉,昔日的世界政治舞臺中心被一望無際的殘垣斷壁所覆蓋,再也不復往日榮光。
而歐洲的黯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卻如日中天。東歐的蘇聯雖然也在蘇德戰爭中生靈塗炭,但斯大林模式的強大韌性,推動蘇聯在戰爭後期反敗為勝,並在戰後迅速復興。
再加上美蘇兩國在戰爭結束後對西歐尤其是德國遺產,包括科技人員和裝置的瘋狂爭奪。於是美蘇兩國在戰後一躍成為並駕齊驅的超級大國,西歐作為昔日的世界政治高地卻遭遇了“中部塌陷”,雖然深處美蘇中間卻在事實上被邊緣。
而這種尷尬的區位,首當其衝的就是被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瘋狂撕扯,尤其是丘吉爾開啟了冷戰的序幕後,西歐面臨的局面更加尷尬。
雖然美國本就是歐洲白人後裔建立的國家,和西歐各國價值觀高度一致,但親兄弟明算賬,況且淺淺的大西洋根本保證不了美國和西歐各國的同呼吸共命運。所以為了加強對西歐的掌控,美國除了在西歐各國廣泛駐軍,更在1947年推出“馬歇爾計劃”,透過廣泛的經濟援助幫助西歐經濟復興,代價是美元成為西歐各國硬通貨,美國透過“佈雷頓森林體系”的覆蓋將西歐各國納入了美國主導的國際市場之下。
1949年,美國主導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軍事組織,以對抗社會主義的名義將西歐各國緊密團結在以美國為核心的資本主義陣營周圍。
作為回應,蘇聯在幫助東歐各國建立起了蘇維埃政權後,也推出“莫洛托夫計劃”,援助東歐各國復興經濟,並在1955年推出了與北約針鋒相對的“華沙條約組織”。
因為德國作為戰敗國被美蘇英法分割佔領,因此當美蘇冷戰開始,東西撕裂的德國也成為冷戰結束的前沿。為了拉攏聯邦德國,蘇聯曾許諾只要聯邦德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即支援兩德統一。而北約則隨著朝鮮戰爭等國際形勢的變化,逐漸改變聯邦德國的“非軍事化”政策,聯邦德國得以鬆綁,馬歇爾計劃的助力更是使經濟一飛沖天。
但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的尖銳對立,還是讓經濟走上覆興的西歐各國如坐針氈,畢竟美國雖然綜合國力一騎絕塵,但蘇聯卻近在咫尺,平推西歐大陸的鋼鐵洪流從不是說說而已。而且蘇聯的在二戰後的迅速復興以及社會主義國家在世界各地的遍地開花,也讓西歐各國無產階級運動暗流湧動。
更重要的是,受美國恩惠的西歐從未適應從高高在上順勢跪倒在美國牛仔褲下的思想準備,於是西歐各國尤其是德法兩國痛定思痛,決心放下歷史恩怨,抱團取暖以求在美蘇間隙中謀得一席之地。
1951年4月18日,聯邦德國、法國、義大利、比利時、尼德蘭和盧森堡簽訂《巴黎條約》,宣佈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作為歐洲歷史上第1個擁有超國家許可權的機構,歐洲煤鋼共同體也開啟了歐洲一體化的先河。
1965年,歐洲煤鋼共同體和歐洲經濟共同體及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合併,形成“歐洲共同體”。
歐共體成立後,規模不斷擴大,英國、丹麥、愛爾蘭、希臘、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國紛紛加入。而在經濟一體化水平不斷提升的情況下,歐洲政治和貨幣的一體化方興未艾。
1991年12月,歐共體馬斯特裡赫特首腦會議通過了建立“歐洲政治聯盟”和“歐洲經濟貨幣聯盟”的決議,隨後在1992年2月簽署了《馬斯特裡赫特條約》。
1993年11月1日,《馬斯特裡赫特條約》正式生效,歐洲聯盟正式誕生,標誌著歐洲從經濟一體化逐步轉向政治實體。
歐盟成立後,經過一系列運作,於1999年1月1日正式啟動歐元。
同年12月11日,歐盟赫爾辛基首腦會議透過《千年宣言》,除正式接受土耳其為入盟候選人,也提出在2003年前成立歐盟快速反應部隊,這意味著歐洲的軍事一體化也逐漸提上日程。
彼時的歐盟可謂如魚得水,在1991年蘇聯解體,社會主義陣營煙消雲散,冷戰格局徹底成為歷史的大背景下,歐盟追隨北約,加緊收割蘇聯在東歐的“遺產”,從2004年開始不斷“東擴”,將波蘭、匈牙利、愛沙尼亞、克羅埃西亞等昔日蘇聯的衛星國甚至加盟國以及昔日南斯拉夫加盟國紛紛收入囊中,使歐洲一體化更加名副其實。
但所謂“福兮禍之所伏”,伴隨著歐盟高歌猛進的,是“消化不良”帶來的一系列惡果,特別是大跨步吸收東歐國家,畢竟扶持東歐窮國加劇了原歐盟成員國的負擔,必然引發原成員國的不滿,英國脫歐就是典型案例。
更要命的是,隨著冷戰的結束,美國看歐盟的眼神也越來越不友好。曾幾何時,美蘇爭霸劍拔弩張,為了防止西歐國家被挖牆腳,美國默許了歐盟的壯大,畢竟當時的歐盟也就是個經濟聯盟,在歐盟再抱團取暖也不如美國暖的情況下,美國從來不擔心。
但歐盟的成立本就有掙脫美國桎梏的目的,所以經濟聯盟從來只是基礎。再加上蘇聯解體,意識形態的宿敵不復存在,美國當然也就不需要歐盟的“前赴後繼”了。因此,蘇聯解體帶來的,是世界格局的改變,更是國際矛盾的轉換,從此歐盟不再是美國的小甜甜,而是眼中釘和肉中刺。
因此,美國開始了一系列謀篇佈局,比如利用北約發動科索沃戰爭。作為意識形態的敵人,南斯拉夫長期以來都是歐盟的眾矢之的,加上歐盟和北約成員國本就高度重合,於是歐盟二話不說,擼袖子就上了。
然後南聯盟很慘很慘,幾乎完全失去了對科索沃的管轄權。但大獲全勝的歐盟突然發現,科索沃戰爭的爆發直接導致了歐盟的難民危機和資本外逃,剛剛橫空出世的歐元遭遇迎頭痛擊,歐盟等於被美國賣了還歡天喜地地幫忙數錢。
眼看被涮,隨後美國發動戰爭尤其是伊拉克戰爭時,歐盟領袖法國和德國說什麼也不願意鞍前馬後了。但美國豈能束手無策,一個轉手,就是英國的遠走高飛。
英國的單飛,對於歐盟而言並不算意外,畢竟當年接納英國時,歐盟就曾爆發了激烈的爭吵。
當時的法國戴高樂政府說什麼也不允許英國加盟,畢竟二戰後的英國本就看不上歐盟的“過家家”,美國才是大爹大,只是美國“一視同仁”的毆打,尤其是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直接將英國踹下了一線強國的寶座。所以當受了傷的英國回頭找歐盟接盤,作為歐盟領袖之一的法國一再表示“昨天你對我愛搭不理,今天我讓你高攀不起”。
畢竟,除了心裡有氣,英國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地位也是對法國的巨大挑戰。但德國不介意,畢竟這是個經濟聯盟,而英國經濟再強也強不過德國。更重要的是英國的加入還能增加錢包的同時制約法國,於是在德國的支援下,英國最終如願以償。
但德國很快就悔青了腸子,因為在隨後的兩德統一前夕,英國、法國和義大利等國一唱一和,差點引發了歐盟內部的火併,最終在蘇聯的“默許”下,德國才最終有驚無險地實現了統一,但對蘇聯的恩情和對英法的樑子算是記下了。
所以,美國充分利用了英國與歐盟尤其是德國的矛盾煽風點火,再加上英國加入歐盟以來,活沒少幹,錢沒少交,最後權力沒多大,義務一大堆,這讓英國越來越上火。
於是接受了一夜回到解放前現實的英國決定收拾行囊,再次和美國沆瀣一氣,最終推動了英國與歐盟的分道揚鑣,對歐盟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衝擊。畢竟歐盟不僅損失了一大錢包,樹立了極壞的榜樣,更不得不接受英國作為美國木偶在歐盟周邊煽風點火的尷尬局面。
面對歐盟搖搖欲墜的局面,歐盟經過長期的思想鬥爭,創造性地提出了“迷途知返”的思想。畢竟本來就和美國一路人,大家意識形態有共鳴。
對歐盟而言,回到美國懷抱,一方面是因為英國在上躥下跳,只有和英國保持步調一致才能最大限度遏制英國的“搗亂”;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即便德國時至今日也駐紮著大量的美國駐軍,在沒有軍事權和基本主權的同時,也始終逃不出北約的陰雲籠罩。
更重要的是,歐盟本質上是歐洲經濟一哥德國曲線統一歐洲的操作,歐盟各成員國尤其是東歐各國本質上是德國的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材料、勞動力來源。但德國體量太小,在歐盟內部號召力不足,需要藉助外力強化對歐盟的領導力。
所以歐盟想要活下去,似乎別無選擇,所以歐盟的反中仇俄似乎也就不足為奇了。
蘇聯解體後,作為直系繼承者的俄羅斯綜合國力長期一蹶不振甚至半死不活,因為從斯大林時代開始,由於“大俄羅斯”主義的死灰復燃,蘇聯就逐漸成為大號的俄羅斯,所以蘇聯解體使俄羅斯失去了超過7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和5000多萬人口。
而作為現代俄羅斯的開國領袖,一心融入西方的葉利欽又為私有化而私有化,盲目推行“休克療法”,在導致了俄羅斯越發墮落的同時,更將俄羅斯拖入了寡頭政治的深淵。
而即便是這樣的俄羅斯,美國也從不曾放棄窮追猛打的打算,歐盟則依然是反俄的急先鋒。
對於歐盟而言,雖然俄羅斯不具備蘇聯鋼鐵洪流平對歐洲的恐怖實力,但臥榻之側的北極熊只要喘氣就是威脅。
更重要的是,從1480年莫斯科大公國掙脫金帳汗國統治崛起以來,西歐就始終將俄羅斯視為白皮韃靼人。而在沙俄帝國崛起並萌生了“大俄羅斯”主義後,西歐各國對咄咄逼人的俄羅斯更加深惡痛絕。
再加上俄羅斯為擺脫蠻夷身份,在1472年迎娶拜占庭末代公主索菲亞後自詡“第三羅馬”,並以東正教為國教後,以天主教和新教為主的歐盟與俄羅斯就更是水火不容了。
所以某種程度上說,即便是沒有美國的搖旗吶喊,歐盟也會對俄羅斯痛下殺手。
雖然對歐盟尤其是德國而言,藉助俄羅斯力量也能強化對美話語權,而且俄羅斯的天然氣等能源遠比美國的高價能源更香。但俄羅斯在美國的圍追堵截下自顧不暇,綜合國力更是長期萎靡,根本承擔不起德國橫跳的衝擊,所以德國不可能棄美投俄。
而對於中國而言,歐盟的情感似乎就更復雜了。
首先,作為黃種人國家,中國比俄羅斯更“格格不入”。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衝擊美國的霸權,更挑戰了15世紀大航海時代以來西方國家建立起來的國際秩序,所以在這一點上,歐盟和美國同仇敵愾;
其次,面對西方國家的圍追堵截,中國在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透過“一路向西”,與美國在亞太的圍堵方向背道而馳,歐盟作為“一帶一路”的西端理論上也是真正的受益者,歐盟追隨美國反華本質上就是自掘墳墓;
最後,歐盟距離中國萬里之遙,歐盟反華理論上不擔心俄羅斯這般乾淨利落的反制,所以歐盟才敢於和達LAI暗通曲款,拿著臺灣地區問題不斷挑戰我們底線。
在歐盟看來,無論中國還是俄羅斯都是名副其實的對手,畢竟在美國崛起之前,它們和中俄的仇恨就早已積重難返。而當美國一躍成為資本主義陣營大哥大後,歐盟為了生存就更是追隨美國不遺餘力地反中仇俄了。
而這樣一個被美國牽著鼻子,尤其是主動讓美國牽鼻子的國際組織,想要有所作為基本沒戲,畢竟能活下去就很不容易。
而被美國和歐盟聯手遏制的中俄,正在形成反制的剪刀,歐盟的未來勢必更加搖搖欲墜,甚至支離破碎。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