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在30年前的轟然崩塌,無論從哪一方面看,都是20世紀的絕對大事件。就算是再過一兩百年,仍然可以看到這個事件給全球戰略格局帶來的長遠影響。對蘇聯曾經達到過的最高國力和軍力的評估,也是一個起伏範圍非常大的問題。有人認為蘇聯在鼎盛時期,綜合國力可以達到美國的80%以上,而總軍力可以基本看齊對方甚至還有所超越。畢竟蘇聯製造和部署的核彈數量一向壓美國一頭。蘇聯時代部署的坦克裝甲車輛的總數也是美國的2倍以上。但是也有人認為蘇聯在國力鼎盛的1980年代初。實際總GDP和人均生活水平都沒有達到美國的30%,至於軍力超過的事情從來就不存在。因為彈頭和坦克的數量這些單項超越,並不能代表整體實力的看齊和超越。一個是30%不到,一個是80%還多,這兩個資料確實很難拉平。
除了整體的軍力比較,各大單獨軍種的對比也經常有人提及。比如有人認為前蘇聯紅海軍在1980年代初期,已經發展到了380萬噸級別的總噸位。距離美國海軍當時450萬噸級的總噸位其實只差半個身位。於是有人認為蘇聯紅海軍鼎盛時期,其水下艦隊的戰力已經超過同時代的美國海軍,而水面艦隊實力也可以達到美國海軍當時水面實力的60%左右。而超級大國的海軍史研究專家堅決否認這一點。認為蘇聯紅海軍在最強的時代,水面總實力也不到美國海軍當時水面實力的十分之一。而就是認為當時蘇聯水面艦隊加起來的總實力只相當於一個尼米茲級航母戰鬥群再加一個塔拉瓦級兩棲登陸群的能力。因為美國方面認為蘇聯紅海軍在鼎盛時期,也沒有脫離岸基空軍在深海和美國航母艦隊哪怕過一兩招的能力。
說白了,就是美國人認為當時前蘇聯研發和裝備的幾種載機大艦,不是試驗品就是樣子貨,從來就沒有形成真正的深海戰鬥力。這個說法。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認為現在看來似乎也是有些道理的。但是在當時卻未必如此。讓全球都認識到蘇式載機大艦的整體設計缺陷和功能不足;只是蘇聯崩潰,各種載機大艦當廢鐵出售,讓全球隨便研究的結果。而在這些大艦還在服役的時代,外界對他們瞭解很有限的時代,先不說綜合實戰效果如何;就是單純的對外威懾,還是能唬住一大片的。從1970年代中期開始,蘇聯的發展進入了鼎盛時期,此時的美國卻因為越南戰爭的失敗和經濟發展上的缺陷而陷入了一定的戰略收縮狀態。而蘇聯方面也逐步認識到航母這類裝備的重要性。於是開始全力發展遠洋海軍。
蘇聯前後發展了莫斯科級、基輔級、庫茲涅佐夫級和烏里揚諾夫級4種型號的載機大艦。已經服役和正在建造的這類大艦合計多達9艘。於是有人認為如果蘇聯不在1991年崩潰,那麼到20世紀末,蘇聯海軍就可以至少擁有10艘載機大艦。甚至在2010年前後就可以擁有10艘6萬噸到10萬噸級的大型航母。而狼山個人認為這個說法恐怕過於理想化了。如果蘇聯不在1991年解體,早期所有莫斯科級和基輔級也都不退役。那麼到2010年一共擁有10艘大型載機艦艇還是有可能的。畢竟前面已經有了多達9艘的存量資產。再設計和生產1艘就可以達標。而想擁有6萬噸到10萬噸級10艘大型航母則基本是不可能的。理由主要有:第一,前蘇聯雖然用接近20年的時間發展出了4型一共9艘大型載機艦艇。但是就算是到了最後一艘的烏艦,
也沒有形成和美國海軍,在脫離陸地的遠海大洋上真正PK一下的航母體系。也就是說蘇聯建造的前8艘,都是典型的載機巡洋艦,巡洋艦的功能遠遠大於作為專業航母的功能,而就算是把前8艘蘇聯航母全部加在一起。也沒有和2艘尼米茲級甚至是小鷹級單獨PK的能力。第二,就算到了最後一艘的烏艦上,仍然有相當多根本沒有提前克服的技術障礙。比如最典型的蒸汽彈射器和固定翼預警機等系統。因為蘇聯時代的蒸汽彈射器的陸地試驗裝置,也從來沒有彈射過任何一架飛機,哪怕是飛機模型都沒有。說到底,烏艦也是一個倉促上馬的計劃。即便是建成。也最多可以有滑躍方式可以操作。蒸汽彈射器很可能就是純擺設。第三,蘇聯經濟的結構性問題,在1980年代中期以後就已經顯現,即使在1990年代初不是全面崩潰,那麼此後也好不到哪裡去。根本無力後續大量建造大型正規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