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各國無論種族、語言、宗教或教育程度,媽媽們在哄孩子睡覺時,都有自己喜歡的交流方式,它就是“搖籃曲”。那是屬於母親和孩子最親密也是最私人的交流方式,嬰兒們或許聽不懂,但卻能感知到優美旋律所表達的安全與寧靜,適合放鬆。各國都不乏經典傳唱的搖籃曲,人們能從中聽到一種文化、一個時代甚至一個國家的精神所在。
比如印尼搖籃曲《寶貝》,歌詞就有擺脫殖民地統治爭取國家獨立的渴望與信心,在我國上世紀80年代很受歡迎,廣泛傳唱。
但在膾炙人口的另一面,搖籃曲作為母親自由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也會反映出女性對家庭、對自身命運的矛盾與不安情緒,畢竟搖籃曲是唱給不懂世事的孩子聽的,就好像一個替你保密的天然樹洞,她們內心中的苦悶、感傷也會出現在搖籃曲中,甚至有時候那情緒是黑暗而恐怖的。
這些負面情緒中有女性自身的悲劇,也有社會、時代的悲劇,它們都透過旋律優美的搖籃曲一代代傳唱下來,如今很多已走進博物館和歷史檔案,但回顧它們的旋律,會讓我們瞭解到歷史的另一面。
抑鬱的母親們:在歌聲中釋放情緒
“產後抑鬱症”並非今日女性才有的“矯情”,而是從古至今就廣泛存在,很多都能透過搖籃曲體現出來。
媽媽或姐姐們會把當地最嚇人的生物或傳說中的妖怪編進搖籃曲中,以“恐嚇”的方式希望孩子趕快睡覺,因為她們要麼也疲憊不堪,要麼還有很多家務或活計要忙活,內心中早已不耐煩。
筆者小時候就遇到過“再不睡覺大馬猴就出來把你抓走”,誰也不理解“大馬猴”是什麼生物,就這樣一代代地恐嚇下來。當然嚇唬21世紀的小機靈鬼似乎用警察叔叔的更多,因為大家對治安都很有信心。
冰島:“Bíum Bíum Bambalo”
“我的小朋友,我想休息一下,但此刻窗外,有一張臉正在等待。”
這場景簡直就是經典恐怖片,外面那個是人是鬼都不知道,但媽媽可能就是用這種方式來強迫自己別睡著,以避免對孩子照看有失。
義大利:Ninna Nanna, Ninna Oh
“我的寶貝應該交給誰?交給巫婆她能管一星期,交給黑狼它能養一年,交給白狼,它會一直照看他。這樣的寶貝我還是自己留著吧!”
在這首歌裡,恐怖是層層遞進的,巫婆、黑狼和白狼,對嬰兒而言都是毫無抵擋之力的天敵,雖然最後總結還是不能給,但母親的煩躁與壓力也從中能感知一二。
海地:“Dodo Titit”
“睡吧,小傢伙,不睡覺的話,螃蟹會吃掉你。”
在加勒比地區,用來嚇唬小孩子的生物很多也非常兇猛,除了螃蟹,還有美洲獅、美洲豹等,中美洲的媽媽也是不容易啊!要是在我們中國……那麼大的螃蟹可能讓媽媽的口水先流下來了。
巴西:“Nana Nenê”
“噓~我的小寶貝,Cuca要來找你了,而爸爸在田裡,媽媽在幹活。”
Cuca是巴西民間傳說中的一種巨大的鱷魚,鱷魚叼走小孩也屬於此類搖籃曲的常規操作了。現如今在某些國家還這麼唱,可能會被舉報到兒童福利部門並被剝奪撫養權。聽上去有點誇大其詞,但想想過去兒童的死亡率,也就理解了。
法國:“Le Grand Lustucru”
“平原裡有什麼巨大的噪音,正向我們襲來,聽上去是鎖鏈拖著鵝卵石,它是 Grand Lustucru,它餓了就會吃所有不睡覺的小孩。”
這首歌的歌詞並沒有直接描述Lustucru是什麼生物,但透過對細節的描述,已足夠恐怖。有些搖籃曲真的和恐怖電影沒什麼區別。
蘇格蘭“Highland Fairy Lullaby”
“安靜的寶貝,卻不屬於我,你從不憐憫我的哀嚎嗎?安靜的寶貝,卻不屬於我,一年前他被搶走了。”
蘇格蘭有妖怪會偷走你的孩子換上妖怪孩子的民間傳說,有可能人們透過這種說法來解釋嬰兒早夭或突發疾病等現象。但在這首搖籃曲中,顯然母親已經精疲力盡,產生了“是不是已經被換了”“這不是我的孩子”的妄想,這種錯覺在如今此類家庭刑事案件中經常被提及。
類似的搖籃曲在南亞、非洲等世界其他地區都有,照顧孩子之艱辛從中可見一斑,只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這些痛苦都被“母性的偉大”“母性的光輝”所遮掩,讓女性們更恥於表達自己的疲憊和疑慮,反而容易造成性格扭曲。
貧困的母親們:現實殘酷用歌聲訴說
科學的避孕手段廣泛普及開來,也就是近100年來的事,且還有很多國家地區至今缺乏此類產品。
在這之前很長一段時間裡,懷孕生子都是身不由己的事情。即使父母非常愛孩子,但貧困的家境也讓他們難以歡迎新生兒的到來。
父母只能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能保證孩子不餓死。甚至於他們會採取其他極端的手段,而這些故事也都留在了搖籃曲中。
丹麥:“Mues Sang Få Hansemand”
“爸爸工作很辛苦,媽媽也騰不出手,當他們不得不離開時,漢斯不停地哭泣。
我們必須工作才能謀生,即使孩子因此受苦,哪怕我們希望,也無法給他更好的生活。”
一個被逼出來的留守家庭躍然紙上,北歐國家的富庶也是20世紀以來的事情。極寒的艱苦條件讓這裡的人們很容易悲觀,“喪”都直接寫了出來。
甚至有首兒歌“Du må få min sofacykel, når jeg dør”(我死後你可以得到我的沙發腳踏車),太直截了當了。
這首老歌彷彿讓我們看到了千千萬萬中國家庭,以及為此而分離的兩代人。太苦了,必須共同富裕,讓小漢斯享受玩遊戲天天被爸爸揍的幸福。
日本:島原の子守唄
“我生長在島原貧困的家庭中,還沒成人(到青春期)就被人販子帶走。別哭了快睡,不然天草鬼池的人販子久助就要把你帶走了。”
這種歌詞出現在搖籃曲裡顯得駭人聽聞,後面的內容也十分悲慘。
島原位於日本九州島長崎縣,歷史上非常貧困,有名的“島原之亂”就是在這裡爆發。當地的女孩一般很小就會被賣到海外從事色情業,因為留在當地也容易餓死。她們的客人多是海員、勞工等體力勞動者,待人粗暴,導致她們賺不了多少錢還早早一身病。
著名電影《望鄉》就是描寫這些女性。這些悲慘的歷史到了今天,人們提到島原卻只記住了“美少年天草四郎”,對過往陰暗歷史的淡化與遺忘令人唏噓。
生長在貧困的家庭,兒童的命運往往充滿了懸念,他們如果不會因為營養不良或缺醫少藥而夭折,也會早早揹負起為生存而活的壓力,這些歌曲的傳唱是一代代勞動人民對苦難的總結,卻附加在優美的旋律中,“愛”依舊是其中最重要的紐帶。
孤獨的母親們:你爸爸啥時候被雷劈
你很少聽說父親給孩子唱搖籃曲,科學解釋是他們的聲音太粗,嬰兒聽了可能覺得更像野獸。但事實是父親們幾乎不管這攤事兒,社會也不會因為他們看護孩子而高度評價他們。
而另一個角度看,忙於育兒的母親,往往也更容易遭遇丈夫的背叛。但在當時她們又能怎麼辦?只能和襁褓中的嬰兒哭訴。
蘇格蘭:“Baloo my Boy, Lie Still and Sleep”
“Baloo我的兒子快快睡覺,你的哭聲令我悲傷,而他的殘忍更刺痛我心,他根本不在乎咱們孃兒倆。”
這首歌后半段都是對丈夫的埋怨,最後總結“誰讓我當年是外貌協會”也算是有所反省,但更多母親唱這首歌時最大的問題恐怕都是走不出失敗的婚姻。仔細看看上下,你會發現天主教國家裡這類搖籃曲多見。
土耳其:“Incili Bebek Ninnisi”
“睡吧我的小寶貝,黑鷹翱翔天空,它掉下珍珠頭冠,而你愚蠢的父親還在打鼾。”
媽媽對孩子的愛和對老公的怨恨都顯露了出來。這首歌源自一個民間傳說——一個男人向天發誓,如果老天給他兒子他就獻祭3頭駱駝。結果兒子生了,男人卻後悔了。一隻老鷹從天而降把嬰兒撕成碎片。
在這個故事中,突出的是做人不可言而無信與超自然的因果報應,卻無人提及那個懷胎十月還遭遇孩子慘死的無辜母親。幸而,無數的土耳其母親們聽得懂這個故事,她們怨恨老天不開眼,而對自己的老公更是絕望,你說說結婚圖個啥。
除了母親們的負面情緒外,姐姐們的不爽也在搖籃曲中有所體現,畢竟在過去,家裡的女孩是必須分擔媽媽的工作的,甚至要當童工。
比如著名的翻唱歌曲《祈禱》,就源自日本民謠《竹田子守歌》,描述一個小小年紀被送去給別人看孩子的小女孩的思念父母之情。全曲都是“看孩子煩死了,一天天的看不到頭兒啊!真想離開,想早點看見父母在的那個家。”
但這,反而是兒童真情實感的流露。其中的孤獨、悲苦和無奈與悠揚唯美的旋律形成鮮明對比,改成中文版後反而沒了意思。
母親們當然是愛著孩子的,不然這些歌詞消極或陰暗的搖籃曲也不會被賦予優美的旋律傳唱至今。
它們更像是母親透過語言發洩自己負面的情緒,而把美好的一面留給了孩子,因為他們大多數都聽不懂。身處各種困境中的母親或姐姐,用音樂來撫慰自己,訴說不公,然後靠堅韌度過艱苦的歲月,將一代代人撫養長大。
這才是搖籃曲的另一面的真實。
參考資料:
18 Dark And Disturbing Lullabies From Around The World
https://www.huffpost.com/entry/18-dark-and-disturbing-lullabies-from-around-the-world_n_5af9eacee4b044dfffb4faab
Danske børnesange
https://sangetilboern.dk/bornesange/
https://www.mattressonline.co.uk/quiz/creepy-lullabies/
Scary Stories From Iceland to Tell in the Dark
https://www.fodors.com/world/europe/iceland/experiences/news/5-scary-stories-from-iceland-to-tell-in-the-dark
雑感・島原の子守唄
https://washimo-web.jp/Report/Mag-ShimabaraKomori.htm
Baloo my Boy, Lie Still and Sleep
http://www.kistodreams.org/index.asp?pageid=652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