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資治通鑑》普遍的苦惱
對於現代人,閱讀古書易產生“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心態”,不讀實在可惜,畢竟千年智慧精華囊括其中。
讀之,腦袋很大,單獨拿出來每個字都認得,連貫成一句話,或一段話,則“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不得已,大部分人放棄一切閱讀計劃,想想實在可惜。
尤其對《資治通鑑》這樣的優秀經典,閱讀難度陡然增加,細細思考,為什麼有這樣的問題?
不怪乎從小沒有接受過“文言文”的系統訓練,對“文言文”的敘述方式不夠熟練。
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資治通鑑》的敘述體例,決定這部書註定被少數人所通讀之。
閱讀《通鑑》要面對的具體問題
比如:
第八十卷敘述某人,突然某人消失了,在第八十三卷,某人又躍然紙上,且某人出現在文字中時,沒頭沒尾,如若對《傳記史》沒有了解,就會一頭霧水。
此種事例比比皆是,我在閱讀中,亦是在這點上頗費精力,經過十多年有空沒空都會閱讀打磨《資治通鑑》。
加之查證不同歷史資料,算把這部書讀一遍又一遍,每一遍對我衝擊力都是很大的。
關鍵是能將這部書很多智慧,實踐在日常工作中,受益頗大。
還是那句話“歷史在變,人心人性從沒變”,如若通讀此書三遍以上,我想對於為人處世,建功立業幫助是巨大的。
因為工作關係,只能在空閒時間寫寫文字,畢竟寫文章是比較熬時間的,今天週日,閒來無事,於是乎擬定大綱,想和大家分享7個閱讀《資治通鑑》的方法的其中一個,以幫助閱讀本書做個借鑑。
最難,最大的問題在這裡
怎麼消化人名?
如若有一個方法,直接達到閱讀最佳效果,莫過於消化人名,為什麼?
所謂“事在人為”,歷史不過是記錄人和事關係的書籍。
為了瞭解當時的事兒,最好的辦法是先了解人,瞭解人就得先記住人名。
舉例說明:
如若提起“劉備”“關羽”“張飛”“曹操”“孔明”,每個人或多或少,能談幾個和他們有關的歷史典故。
如若說“慕容垂”“王猛”“白孝德”“司馬道子”“拓跋燾”“李流”“李雄”“李存勖”等人,很多人就不知所云了。
如若不知道這些人的人名,及簡單個人小傳記,想要讀懂《資治通鑑》幾乎不可能。
三國史很精彩,其他歷史更出彩
事實上,《三國演義》的普及讓我們對三國人物頗為了解,實則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很多英雄豪傑,其能力,謀略不亞於三國時的人物。
例如:
五胡亂華,南北對峙,五代十六國,後三國時代等,真的如一場場驚心動魄的美國大片,其出現的人,或“偷奸耍滑”或“爾虞我詐”或“忠心節義”一點不次於三國。
所以,你要把《資治通鑑》爛熟於胸,不僅停留在文字表面,就得先把人名消化掉。
人名是個大問題
以什麼方法來消化呢?
如若你細心讀過一遍《資治通鑑》,會發現人物實在繁多,且司馬光書編輯此書時,會以一個字來表達某人。
例如:
表述曹操時,可能會出現幾個名字,“操”“魏王”等不同名字。
再如:
表述帝王之時,會以“上”“某主”這樣的方式進行,如果沒有胡三省的註解,你不知道是哪一個帝王。
再如:
表述某帝王的兄弟時,也會以“某王XX”這樣的方式進行,如若沒有長時間事件梳理,也會雲裡霧裡。
我用這方法,解決閱讀“混沌”問題
我自己常用4個小辦法,解決這個問題,現在加以分享。
- 記錄
最笨的方法,也是最有用的辦法,準備三支筆,分別是紅色,黃色,黑色。
在準備一個筆記本,在閱讀之時,將《資治通鑑》出現的名字,一一加以記錄,不要在乎是不是記得住,只要記下來,就是加強一遍記憶。
久而久之,前文貫穿後文,這個人名就會變成一個立體的人,出現在你的思想和想象空間,甚至他的身高,樣子,性格等等。
例如:
談到三國時的關羽,每個人腦海對他都有不同印象和感覺。
記錄這個辦法就是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我自己閱讀《資治通鑑》20多遍了,除了恆心和堅持之外,就是樂趣驅動著我,有人信,有人不信,閱讀這件事兒,信或不信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確實做到了,而且基本是精讀這部書。
- 查證
人名寫下來,腦子裡有了印象,激發了想象,並能把前後的人物貫穿起來,閱讀時就會樂趣無窮。
但是,這還不夠,還需要做一件事,需要“查證”。
怎麼查證呢?
我基本採取的辦法是:
“度娘搜尋”簡要的瞭解此人的簡介。
“他書攻玉”,我會翻翻《中國通史》(備註:我收藏了不同版本的《中國通史》,能夠參考)。
“正反觀點”,也就是會和曉得某段歷史的某人來攀談,在交流中獲取對歷史人物的具象化了解。
- 聯絡
當我們完成記錄,查證之後,可以將《資治通鑑》中的人物和不同人物充分聯絡起來,看看他們如何互動的。
大概上我有一個心得和你分享,可以帶著這樣五個問題閱讀。
第一:某人有什麼動機?
第二:某人具有什麼知識背景?怎麼思考的?
第三:某人怎麼做決定的?決定是否是對的?
第四:我是某人,我還有哪些解決辦法?
第五:我從某人身上得到什麼啟發?
以上是我閱讀時,經常反覆提問自己的問題,如此下去,我們就可以把歷史中某人讀活起來。
舉例說明,怎麼做?
例如:
東晉謝安,這是我比較喜歡的一個人,雖身為貴族,四十才出仕為官,之前是遊山玩水,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
但是,當謝安為官後,其冷靜待敵,掃滅苻堅侵犯,平衡桓溫,司馬道子等權利,以動態博弈保護家族,並能通曉諸子,書畫,詩文,且全身而退,其智其勇,不亞於張良之後,甚至有過之而不及。
讀得多了,我就知道謝安是怎麼積累自己的?怎麼自我要求的?怎麼忍耐的?怎麼互動於官場的?怎麼設計策略的?等等。
要以歷史上牛人,為智囊團
這樣閱讀,就等於以謝安為師,將他身上的優勢還原在自己身上,如若遇到任何問題,至少心裡多了一個智囊團成員謝安先生。
我大致估略了一下,一部《資治通鑑》寫了有名的,沒名的,出現一次的,出現很多次的人,不少於2萬人。
其中比較牛的人,至少不會少於5000人,如若我們把這5000人全部讀活了,等於在腦子裡裝下了5000多個智囊成員,其中有軍事家,政治家,商業家,文學家等等。
你遇到問題,馬上可以轉化這5000多個智囊軍隊,這不是件很好的事嗎?
- 融匯
最後一步,就是“融匯”,以人名為中心,融匯所有和他有干係的“人”“事”“物”。
例如:
以關羽為例,從關羽遇見了劉備,協助劉備打天下,先後由結識張遼,曹操,徐晃,曹仁,張飛,孫權,魯肅,呂蒙,朱然等人。
我們要以關羽為主線,仔細融匯關羽最後的命運走向,如何受到這些人的影響的。
關羽和不同的人又是如何互動的?
互動過程中,關羽有什麼性格?怎麼思考?
而以關羽為核心,他身邊的人怎麼決定關羽的命運的?
如若把這個線貫穿下來,就可以融匯以關羽為核心的所有素材,內化為自己的思考框架,對做人處事都有莫大的幫助。
結語
今天,分享到這裡,日後會一一分享另外6個閱讀《資治通鑑》的方法,希望對你有一定借鑑。
洪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