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父母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天才?可事實上天才卻那麼鳳毛麟角。為何理想和現實差距這麼大呢?
天才父母誰不為了兒女含辛茹苦,傾盡所有?可現實中確有那麼多的兒女恩將仇報不懂感恩不知孝道。為什麼呢?
天才父母誰不渴望自己的兒女身體健康、學習優異、開心快樂?可現實中確有那麼多孩子發育不良、成績落後呢?
出現這“理想很豐滿,現實卻骨感”的家庭教育現象,究竟是命運使然?還是孩子天賦的原因?還是父母教育的原因呢?
讓我們先從孩子0-3歲這個階段來剖析下看能否找到一些原因或者秘密
讓我們先看看德國著名的天才卡爾維特:
他八九歲時就能自由運用德語、法語、義大利語、拉丁語、英語和希臘語這六國語言;並且通曉動物學、植物學、物理學、化學,尤其擅長數學;
9歲考入萊比錫大學;
10歲進入哥廷根大學;
13歲出版了《三角術》一書;
14歲就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事實上,卡爾目前仍然是《世界吉尼斯記錄大全》中“最年輕的博士”記錄保持者);
16歲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並被任命為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
23歲他發表《但丁的誤解》一書,成為研究但丁的權威。
卡爾·威特一生都在德國的著名大學裡授學,在有口皆碑的讚揚聲中一直講到1883年3月6日逝世為止。
卡爾·威特能取得這番驚人的成就,並不是由於他的天賦有多高超,恰恰相反,他出生後被認為是個有些痴呆的嬰兒。而是全賴他的父親教育有方。
卡爾的父親堅信一個人最終能否有所成就,其稟賦起著一定的影響,但最主要的還是後天的教育。教育得當,普通的孩子也能成長為天才。教育不當,即使再大的天才也會被毀掉。
老卡爾維特的教育方法被列為“世界六大教育法”之一,也被後人譽為“天才教育法”,“全能教育法”。
老卡爾維特在小卡爾0-3歲究竟做了什麼呢?他深知“潛能遞減”法則及“嬰兒學習模式”。
潛能遞減法則是說兒童雖然具有巨大的潛能,但兒童的潛能是遞減的,即使孩子出生時潛能是100,如果缺少良好的教育,他的潛能到5歲時就會減少到80,到10歲時就會減少到60.到15歲時可能就只剩下40了。
剛出生的嬰兒不具備辨別別人的面孔的能力,到3-6個月的時候,才能具有“認生”的能力,不過他不是透過分析不同的面部特徵記住的,而是在不斷的觀察中,把母親的整個面孔原封不動地印在了大腦中。嬰兒的這種辨識能力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想象,而且,3歲之前的孩子不會對重複多次的事物感到厭煩。嬰兒憑藉自己的知覺,能夠在一瞬間根據模式識別掌握整體,這是成人遠遠達不到的。嬰兒的大腦就像一張白紙,不會像成人那樣去分析和判斷,但具有一種不需要理解和領會就吸收外界所有資訊的能力。,所以,孩子在3歲之前的教育是“模式教育”,這一時期也是最佳的“硬灌”時期。在這一時期,如果你沒有把正確的模式反覆地、生動地灌輸到他的大腦中,那麼他很可能吸收不好的資訊,從而形成自己的人格。可以說,模式決定一生。
那麼應該給3歲之前的孩子“硬灌”一些什麼東西呢?大概是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奠定智力活動的基礎模式,如語言、文字、音樂和圖形等;二是教給孩子正確的人生準則和人生態度。
老卡爾在小卡爾0-3歲期間採用了及時的全面的科學的撫育和教育,奠定了小卡爾全面且優異的智力模式和人生態度,為小卡爾以後的全面超前天才的成長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也許,有人會說,卡爾維特只不過是一個牧師,他的教育也許只是一個特例,那我們來看看從生物醫學角度並經多大量實驗研究出來的蒙氏教育法是如何說的:
蒙臺梭利教育法的獨特魅力源於對兒童的充分研究與瞭解,遵守兒童的敏感期,激發兒童潛能,在寬鬆、愉快的環境中發展孩子獨立、自信、專注、創造等能力,為將來孩子的成長打下良好的素質基礎。蒙氏教育法遍及歐洲大陸,也走向了世界,蒙氏教育法推廣百年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理論不斷完善和發展,得到世界各地幼教界的普遍推崇和認同,在美國、歐洲、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學前教育發達國家極受關注,蒙臺梭利學校已遍及一百多個國家。
蒙氏教育法認為:3歲之前的兒童是沒有思維意識活動的,他們只能無意識地吸收外部給予的東西,這個時期稱為心理胚胎期,這個時期吸收的東西就像全盤複製貼上,環境給予他什麼,他就貼上什麼,而且一旦貼上上將會影響一生。
由此可見,中國古語說“3歲看大,7歲看老”也是有道理的。
既然0-3歲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一生,那麼我們如何撫育教育才能達到更好最好的效果呢?且聽下回分解